第721章 开工
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
被这三条水系环绕着的三江平原,分布着我国最肥沃的黑土壤,有机质含量非常高,用于农耕,是再合适不过了。
而针对这边冻结期较长,早晚温差大的特点,孙享福还需要带领农门的子弟们,开发适应当地种植的作物品种,后世的东北大米,与江南大米,可不是一个特性。
当然,其改良的难度也不大,山南道的晚种稻种,就适应一定的温差变化,到了延津之后,孙享福很快就种植了一块水稻试验田出来,到了六月下旬的时候,从出穗情况来看,产量应该也不低,只要稍微注意它的储冷特性,对于稻种产量的影响就好。
毕竟,大多数时候,早晚温差较大的地区,是能够对作物产量起到积极作用的,因为能更有效的将光合作用,和植物自身的修复相结合,比如善阳的瓜果,小麦,就比关中的产量要高,而且更加香甜,这不仅仅是因为土地肥力原因,海拔气候原因,才是关键,到了原产地新疆那边,早晚温差更大,种出来的,会更高产,更甜。
所以,千年以来,普遍认为的农民不需要文化知识,是最大的错误,没有知识的人,是很难种好田的,一个农业专家,与一个普通农民种出来的产量,和作物品相,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因为,做研究的专家,懂得它的各种特性,而普通农民,大多什么都不懂,只是按季节整田,下种,施肥,打药。
孙享福在后世参加工作之后,就经常碰到农民种的果树不结果,或者结出来的果,酸的难以下咽,只能偷偷的打甜蜜素对外卖,种玉米不结棒子,结出来的棒子,缺米缺的非常严重,同样种法,同样的作物,产量出现较大差异等等等情况出现。
他们根本不知道原因,通常造成损失了以后,求教到孙享福这样的农学高材生这里来,在得到科学的解释和矫正过后,他们才知道,任何作物,想种好,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得靠学问。
所以,网上才经常有一些大学生回乡种田,高产高收,赚了多少多少钱的新闻刊登出来,因为这些大学生学到了知识,有把握将一些作物种好,才会选择回去种田。
延津城周边的春耕在得到了孙享福,以及一干农学生全面的技术指导后,长势都非常好,百姓们看着开心,也更加愿意去听课学习了,甚至,苏定方他们无法完成的招工任务,也在孙享福的一番讲话之后,轻松的完成了。
有民心基础,办事的效率果然是高,当看到长安运送来过的,那种轰隆隆的吼起来后,就能一直从河里吸水吐出来的东西之后,大家就差把孙享福当神灵来拜了,这太颠覆他们的认知了。
“还不错,比我想象的功率要高的多,底部增加了涡轮压水设计之后,可以将水提到更高的落差高度,不过十台还是太少了,不是说四月中模型机就试验成功了么?怎么三个月才这点产量?”孙享福向送抽水机过来的禁军都尉刘士利问道。
刘士利答道,“已经不少了,所有研究院士,都有自己的研究任务,这些抽水机的设计,只是由原先研发组的其中几位院士研究改造的,上月才最终定型,开始投产,您觉得使用起来,够不够方便?”
他原本就是密卫里的人,所以,涉及机密的东西,李承乾才会交给他来办,在渭南的时候,就是他负责带领禁军保卫所有研究院士的安全,现在,他们每一个,都是被李承乾当作宝贝来看的,当然,这送抽水机的任务,也只是明面上的。
随着刘士利在研究院待的日子久了,他也知道了这些研发项目的一些针对性,技术含量较低的抽水机,因为是民用,所以,要求的是使用方便,这方面,几位院士可没少下功夫。
“已经非常的不错了,不过还有改进的空间,你回去之后跟他们说,这个装燃料的口,可以做大一些,能让更多的柴炭堆积在下面燃烧,不用一直有人看火。
另外,整个机箱,做一个连成一体的大铁壳子罩起来,免得灰尘泥土都搞到里面去,影响使用寿命,也能防止其运作原理被泄露。
这几台的,我就让属下的人自制几个木制的外壳包装起来,回头你让他们打造一些铁壳的,下次来的时候再带过来,木壳的,长期使用,有着火的危险。”孙享福说到这点的时候,指了指正在燃烧着柴火的炉子,刘士利便看懂了。
待得简短的试用完毕了之后,刘士利才找了个没人的场合向孙享福道,“研究组已经开启了‘电’的研究项目,马院士让我亲自过来跑一趟,就是想问问您对这个东西,有什么方向上的建议,您不需要告诉我,写好了之后用火漆封死,我会贴身带回去交给他们。”
孙享福闻言,点了点头,他虽然不是理科生,对于后世学校里学到的理科知识,也忘了一大半,但需对其主要原理,和一些常识性的基础知识还是知道的。
比如钨丝可以做电灯泡,铜线必须要橡胶皮包着绝缘这样谁都知道的知识,他只要稍微提一嘴,就不知道能省下研究组多少工夫。
被刘士利这么一说,孙享福还当真是想起了不少这些方面的知识,此前孙享福在编写九垸县学,初中物理教材的时候,可没有将其编写进去。
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把电弄出来的基础,你把电的原理和一些应用写出来,就太惊世骇俗了,那时只是将很多他还记得的物理定律和一些运算公式,写了下来,交给学生们去研究验证,现在,也都应用到了实际研究当中。
三天之后,刘士利带着所有孙享福脑子里还记得的,关于电,以及蒸汽机在车,船,纺织,等等各个应用方面的一些比较有前瞻性的认知,启程回渭南了。
而孙享福,也开始随着苏定方他们组织好的垦荒队伍,往三江平原而去,现在已经七月中,冻结期到来前的这一两个月时间,他们争取要完成开荒,和村落,城池的一些规划任务,至于建筑,基本得明年化雪以后才能开始动工。
“啊朗赫赫呢哪~······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靺鞨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仓
······”
虞秀儿唱的什么歌词,并不是所有人都听的懂,但是,所有人听到她歌声的靺鞨,或者室韦等部族的百姓,心里都有一股酥酥的,甜腻,通透的感觉,莫名的心情就好了很多,干起活来,也轻松的多。
过去的几天了,他们算是见识到了汉人的力量,那种长达百米,底部穿着一排大石子的大渔网,只需要在湖区选择一处宽阔的水域用船放下,由两组人拉着大拉绳的两端往岸边拉,湖里面那些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的大鱼,就成堆的被拉到了岸边,百姓们只需要将准备好的大框放在岸边,挑个大的往框子里面捡就好。
只一天的时间,用几十张这样的大网,各拉了几趟,就捕到了足够所以人食用好多天的鱼货,然后,家里没有多少余粮的靺鞨人和室韦人,就都可以安心地跟着他们干活了。
划定区域放火烧荒原,筑水坝,架抽水机,那些原本全是芦苇荡子和野鸡窝的地方,在耕牛大犁拉过之后,就变成了一块块良田,据说以后每年种出来的粮食,所有人躺在家里吃一个冬天,也吃不完。
而且,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是在开荒,都在根据地势高低,规划地方,有的是开窑洞,烧砖瓦,有的是在划村落的宅基地,据说,明年,这里就会变成五里一村,十里一集,百里一县的地方。
所有的房屋,都会用厚实的大砖,粗壮结实的白桦树做大梁建成,冬天的雪就算下的再大,也压不跨,大家还可以在房子里烧暖炕和暖壶,连牛羊,也是住这样的暖房子里,大家以后过冬,再也不用去山洞里躲着了。
最关键的是,自己这些人得到这些房屋,田地什么的,完全都不需要付出什么,只需要跟着那些教种田的汉人,学习怎么种田就好,即便是他们现在还没有看到田地里的产出,或者那些温暖舒适的房屋究竟是什么样,但他们也觉得,这比以前臣服高句丽的时候,要好一百倍。
因为,自从臣服大唐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交过税,而且,经常会收到统治这里的将军送过来的,一些做工精细的衣物,或者能够驱寒的烈酒和一定量的粮食,基本不会让他们过冬的时候有冻死的危机。
有人生病了,还有穿着白衣服的医官给他们吃药丸,一点也不苦,吃几天后,大多数病症都会好,部落里只要冬天不死人,新生儿很快就多了起来,人口壮大的趋势也很快。
八九年的时光,他们已经彻底知道了什么叫天朝上国,什么是天底下最强的帝国的气度,知道了当初他们的首领选择向大唐臣服,是多么英明的决定。
天黑了,篝火燃起来,香喷喷的饭菜,又可以敞开吃了,还有那种喝一口,就会全身暖和的烈酒,每个人每天都能喝一碗,然之后,大家就可以围着篝火唱歌起舞了,那些汉人的乐器,能发出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来给大家伴奏,再没有比这更幸福的生活了。
情感的交流,就是这样,大唐的军队,当初和室韦,靺鞨,霫,契丹等部的将士一起联合打过仗,所以,他们建立了友谊。
现在,这些部落的百姓,和大唐的百姓,官员们,一起捕过鱼,开过荒,种过地,建设过村落,城池,所以,也建立了友谊。
仅仅是几天的共同生活,就让他们彼此产生了一定的友情,而随着后续更多工具,物资的进入,以及更长时间在一起劳作,生活,欢歌跳舞,各部落,民族之间的隔阂,就会越来越少,为今后长久的定居在一起,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