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439节

  “赵含章说晋国已暮年,这是想要另择良主,还是想要另起炉灶?”刘渊心头火热,总觉得是第一种,但第二种也有可能。
  但不管是哪一种,这都是他的机会。
  刘渊眼睛发亮,同时心中忧愁,“她说的不错,汉国虽然才建国四年,却已经病得不轻,再不整治,长此以往必沉疴难治,走上晋国的后路。”
  刘渊拳头紧握,坐在龙椅上思绪万分,“奈何她非我臣,不然,汉国又多了几分生机。”
  这两年刘渊就是感觉到力不从心,匈奴五部阳奉阴违,他又不能严厉的惩处他们,挫败之下才沉溺声色。
  赵含章的话重新燃起他胸中的豪情,浑浊的目光清明了些,他看向刘乂,心绪再度起伏。
  刘乂没发觉他爹的目光有异,还纠结于他的问题,“阿父,您说的汉治也是要以阶层分尊卑,不以种族区分吗?那要怎么改?”
  刘渊道:“用汉臣治国,只要朝中的汉臣足够多,便可将现在走偏的道路扭过来。”
  但现在朝中虽有汉臣,但还是以匈奴人居多,汉臣别说占主导了,连和匈奴平分秋色都做不到。
  刘渊既用汉臣,也戒备他们,但以现在国家的利益来算,用汉臣汉治,才能更快的让国家强大起来,然后灭掉晋国,一统天下。
  可惜,朝中除个别人和他有这个共识外,其他人都对汉人很不信任,也反对汉治,行事肆无忌惮,让国内匈奴和其他族的矛盾重重。
  刘渊思考许久,决定还是试一试,万一就真的把赵含章给拉拢过来了呢?
  他当即让人准备一份厚礼,以刘乂的名义送去赵家军大营。
  赵含章正在拆刘乂送来的礼物,因为她送的是书,刘乂觉得自己不能送俗物,所以回送的也是一些文章和书。
  黄金有价,知识无价,赵含章还真挺想知道现在汉国君臣的治国策略和想法,她总不能站到人家的朝堂上去听,除了民间的声音外,就只能看汉国大臣编撰的书籍和写的文章了。
  赵含章看得津津有味,为此还点上了油灯。
  熬到半夜,迷迷糊糊抱着被子睡了,第二天天一亮继续看,连枪都不去练了。
  然后就又收到了平阳城送来的礼物。
  曾越带人将箱子搬到赵含章的营帐,让赵含章退到一旁,他先试探的开了一下,没发现有机关,这才一把掀开。
  里面是金银珠宝,美玉绸缎。
  曾越愣住了,不由扭头看向赵含章。
  赵含章上前,挑眉问道:“刘乂送的?”
  “送来的人是这么说的,但卑职见他们眼生,不是北海王身边的侍卫,所以谨慎些。”
  赵含章上前抓了几串珍珠,珍珠圆润,都是差不多大小,一条大概有八九十颗左右。
  这时候的珍珠都是野生蚌所产,产量极低,所以价值比黄金还贵。
  她对着阳光看了看,瑕疵极少,都是上品珍珠。
  就这一箱金银珠宝便够她的十万大军半月的粮草了。
  她一下握紧了手中的珍珠,道:“这不是刘乂送的,送礼的人没留下话吗?”
  “他们说北海王钦服,知道刺史在这里远离洛阳,日子艰苦,所以送礼宽慰一下刺史,他们还想面见刺史,只是卑职不敢让他们在大营多停留,怕他们发现异常,所以斗胆拒绝了。”
  要见赵含章就要到主帐来,就算做了布置,也很有可能会被发现大营空虚,所以曾越就拒绝了。
  赵含章点了点头,问道:“没有信?”
  “没有,只说刺史只要愿意与汉国为友,这些东西应有尽有,享用不尽。”
  赵含章忍不住一笑,“这话一听就不是刘乂说的,这礼多半是刘渊送的,要么就是汉国其他大臣或皇子送的。”
  曾越皱眉,“要不要末将丢还平阳城?”
  赵含章闻言看了他一眼,“为什么要这么想不开,这可都是钱啊!”
  曾越一滞,道:“可他们说刺史和他们做朋友……”
  赵含章点头,“我们是朋友啊,我很早之前就想跟他们交朋友了。不然我为何要这么费心费力的和刘乂来往?”
  这个有点超越曾越的认知,他瞪大了双眼,有些不可置信,“可,可他们是匈奴啊,我们和他们不是不死不休吗?”
  赵含章微抬下巴道:“他们侵略我们司州和豫州时,自然是不死不休的,但休战时,我们要选择性的敌视一些人,选择性的团结一些人,最好从内部分化他们,我们再从外部统一他们。”
  曾越听得一愣一愣的,听到后面的动静,连忙回过头去看站在门口的傅庭涵,虚心请教道:“大郎君,您听懂了吗?”
  傅庭涵轻轻瞥了他一眼,这个很难懂吗?
  “您不必说,我明白了。”是他蠢笨,竟然没听懂,他决定记下来回去好好的琢磨琢磨,“那这些东西……”
  “收起来,”赵含章一挥手,看到傅庭涵,想到空虚的内库,话音一转道:“既然是送给我的,那就入我的私库,听荷,听荷——”
  大帐外面的听荷听到叫,立即应了一声,小跑进来,躬身听候吩咐。
  赵含章就指着地上的两只箱子道:“记账入册,收好了。”
  听荷快乐的应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她现在管着赵含章的私库帐房,但帐房里没钱,她做事总是束手束脚的,生怕得变卖东西才能维持住赵含章的生活所需。
  听荷翻出账册,拿好纸笔就开始现场记录。
  傅庭涵等他们说完话才将手中的信递给赵含章,道:“刚送到的,冀州的消息,还有郓城、豫州和洛阳的信。”
  一沓呢。
  赵含章接过,翻了翻,找出冀州的信便盘腿坐在席子上看。
  傅庭涵坐在她对面,也随手拿起一封信来拆开。
  俩人沉默的看信,曾越看看俩人,又看看忙碌的听荷,最后默默地退了下去。
  第741章 回信
  赵信和卫玠都留在了冀州,他们促成了王浚和刘琨的合作,还要在那里接受赵含章送去的物资,以达成三方合作。
  信是赵信写的,写信的时候,他们已经出兵占下青州齐郡的西安县和广饶县,有一部兵马甚至绕过了临淄县,直奔北海郡。
  临淄是青州治所,苟纯就在那里。
  信上说,王浚索要的武备和粮草都翻了一番,并和赵含章索要兵马,如果她觉得赵家军到不了青州,他这边可以出一部分兵马代赵家军招兵。
  说白了,他就要赵家军的旗帜扬起来,和他们一起出兵青州。
  赵含章看完,直接将信丢到一旁,拿起另一封信看。
  这是郓城苟晞的来信,和苟晞的信一起来的是皇帝的信,以及朝廷的询问公文。
  赵含章干脆一起拆开来看。
  苟晞骂她,皇帝在刺探她的意图,她看过就算,倒是将朝廷的公文来回看了两遍。
  既然朝廷发公函问她,那她就要上折子自辩,给皇帝的信在做决定时就想好怎么写了,倒是辩折得对照着公函来写,所以还没动笔。
  赵含章横扫了四封信,再一抬头,傅庭涵还在看豫州的来信,她不由惊讶,“这么厚?谁写的?”
  傅庭涵抬起头来,眉眼间带着掩饰不住的笑意,他递给她,努力憋住笑道:“倒也不是很厚,就是文彩太好了,我忍不住多看了一遍。是铭伯父写的。”
  说不厚,却是所有信中最厚的一封,好几张呢。
  赵含章接过,低头一看,是她熟悉的中楷,笔法古拙劲正,但也有些差异,她总觉得这封信上的字比之以前更加的锋利。
  赵含章沉下心来看,果然,开头就是质问。
  赵铭在陈县得知王浚和刘琨联手攻打青州,刚刚升起一股灭国之乱的恐慌,寒意顺着脊背爬到了一半,结果有人告诉他,这一切都是赵含章促成的,她也参与了。
  兜头一盆冷水浇下,不等那股寒意慢慢上升,他直接里外都被浇透,内外皆寒。
  他都没敢让赵淞知道,一边瞒下这个消息,一边联系赵驹、荀修等将领,让他们调兵前往兖州边界戒备,以防苟晞。
  等做完这一切,他才抽出空来写信骂赵含章。
  认真计算,自赵含章上任豫州刺史以来,豫州一年都不曾安定过,年年都有战事。
  去年一年,虽然豫州没有成为战场,但豫州出兵勤王,攻打洛阳,年中在兖州边界时不时的有冲突,年尾又协助赵含章收复司州各郡县,也就是说,豫州其实一年都没消停。
  只不过赵含章没有扰民,也没有增加赋税以筹备粮草,所以豫州百姓感触不深。
  可一旦再起战祸,还是对上苟晞,这意味着大晋又要分崩离析,他可是知道的,赵含章的积蓄,还有这几年作坊的收入都被这几场战事掏空了,再打,必须得从百姓身上取军饷粮草。
  这岂不是要将才安稳没多长时间的豫州又打乱?
  他们之前分明讨论过,她也认为豫州需要几年的安稳发展的,为什么突然主动去挑拨苟晞?
  奈何这是写信,他也怕信落在别人手里,所以有些话不能说透,只能拐弯抹角的骂她,提醒她,警告她。
  人要是在跟前,赵铭一定直接问她,你这是不掩饰自己的野心,直接摆明了要做乱臣贼子,千古罪人了吗?
  因为不能直接问,他就只能在信上引经据典,拐弯抹角的问。
  傅庭涵看得是津津有味,有些典故还看不懂,所以觉得这封信特别有文采。
  赵含章把信放到一边,再拿起洛阳的来信,汲渊告诉她,大军已经回到洛阳,青州所需的军备和粮草他已经筹备好派人送去,问她是不是要准备王浚要求的两倍军备和粮草。
  赵含章哼了一声,把所有的信都丢在一处,对听荷道:“准备笔墨,我写几封回信。”
  听荷应下,将手头上的事暂停,先去给赵含章准备笔墨纸砚。
  傅庭涵问她,“你要派兵去青州吗?”
  “不去,”赵含章道:“赵信和卫玠只是在冀州,朝廷和苟晞都那么大的反应,我再派兵去青州,天下人都要骂死我了。”
  “谈合作时都说好了,我只支援他粮草和军备,王浚得寸进尺,反复无常,哼,想要我出兵,可以啊,我要东莱郡和北海郡!”
  支援粮草和军备是一回事,出兵是另一回事,她的兵马出去,总不能空手而回,王浚只要舍得把北海郡和东莱郡给她,她就……到时候再说。
  哼,大不了她再多要求一个郡呗。
  不过以她对王浚的了解,他是一定不会答应的。
  赵含章就先给赵信回信,然后才给皇帝和苟晞回信,她告诉俩人,对于王浚和刘琨攻打青州的事,她也一脸懵呀。
  她派使臣去见王浚是为了劝说王浚停止攻打刘琨,完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进攻青州,要不,你们写信去问问王浚?
  对赵铭,她表示,这完全是无奈之举,王浚软硬不吃,只能让他转移注意力,不然刘琨真的会被打死。
  至于攻打青州……
  就算王浚不打青州,她也打算上书请求皇帝换掉青州刺史,自苟纯出任青州刺史以后,青州百姓便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