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零章 夏夜

  当晚,林觉设宴招待了张寒秋。张寒秋一家人远途跋涉,都很疲惫,酒宴初更时分便已经结束。林觉心头思绪纷乱,在从张寒秋口中得知了所有的事情之后,林觉需要冷静的思考一下整件事,以洞悉所有的细节并作出最利于落雁军的决策。
  于是林觉在酒宴散后跟妻妾打了声招呼,便独自缓步往后宅湖边行去。穿过花木参差的后园,后园看守的婢女为林觉打开了一道小小的角门。出了角门之后,便来到了落雁湖东侧的湖岸边。
  落雁湖左近原本是临近山坡,山石杂树交错的地形,难以行走。但是现在已经经过了一番改造,山坡到湖水之间的崎岖地形和乱糟糟的杂树已经早已被清理的干干净净,铺上了开采来的青色条石。临近水旁,更是平整了地面,修建了栈桥探入湖水之中,造了一个小小的码头。
  林觉缓步往湖边栈桥行去,山中湖畔之夜,空气格外的清爽舒适。抬眼望去,天空中繁星点点,倒影在落雁湖静谧的湖水之中,形成了奇特的景观。仿佛天上地下都是星星,一时之间,让人宛如在梦境之中。林觉站在栈桥入口看的入神,一时竟不知身在何处。
  不过突然之间,星光变得黯淡,原来是空中云彩流动,一轮下弦月出现在东方的天空。算了算日子,今日是七月十八,虽然已经过了月满之日,但月色依旧皎洁,只是初升之时,月亮带着些许金黄之色,洒下的月光自带朦胧之感,越发让周围的景象变得如同梦境一般。
  林觉吁了口气,缓步走上栈桥,来到栈桥转折之处,转往左首的一片浮台处,那里一片浓密的荷叶亭亭而立,在月色下居然能辨识出它们碧绿的颜色和粉红的花苞。一艘小舟系在栈桥下方,空无一人在水上微微荡漾,让人有一种寂寞萧索之感。
  林觉盘腿在栈桥上坐下,希望自己能在这月光湖水之中放松身心。然而,脑海中的思绪却翻腾不休,局势纷乱,他又怎么能安静下来。
  林觉的内心其实是很煎熬的。自从反出京城之后,林觉并不如他表面上的那般表现的淡定。因为这本不是林觉要走的路,而是被迫走上了这条路。
  回想这短短数年间发生的事情,一幕幕仿佛如风驰电掣一般在脑海之中闪过。林觉重生之初,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经历了如此多的经历,遭遇了如此多的艰险和坎坷,以至于到了今日这种情形之中。
  自己重生之时,最初的想法不过是希望能挽救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而已,挽救身边人的命运罢了。他并不想牵扯太多的事情。可如今,经历的种种事情,却是林觉万万没有想到的。冥冥之中,似乎真的有无形的手在掌控自己的命运,让自己见到了那么多的残酷和死亡,却也见到了那么多的美好和慰藉。只在短短数年时间,给林觉的感觉像是过了三生三世那么久长,那么的疲惫和无奈。
  不过,林觉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心理上的变化。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而奋斗,那曾经是林觉唯一的动力。但现在,这显然不是林觉唯一的动力了。现在在林觉心中,大周的命运,天下百姓的命运已然和个人的命运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林觉之所以做出许多重大的选择的原因也基于此。如果他只是为了自己和身边人的话,他大可选择妥协。那么现在的林觉必是身居高位,在朝堂之中活的自在逍遥。
  林觉知道自己的转变是从何时开始的,那是在方敦孺和严正肃的死亡之后,林觉遭受的巨大触动导致了他内心的变化。那不是因为吕中天吴春来等人必死严方二人的仇恨让林觉走向了选择的反方向,真正的原因是林觉想通了方敦孺和严正肃为什么死,理解了两位大人思想中的那种境界的精髓,然后产生了顿悟之感。
  林觉从他们身上体味到了一种境界,那便是超脱个人命运和私利的一种境界。体味到了什么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体味到了什么叫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从那时起,林觉心中真正有了家国之念和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想法。林觉也意识到了个人的生死命运在整个历史长河之中是多么的渺小。‘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当初自己搬运的这篇赤壁赋的词句,到了此时,林觉自己也才有了真正的感悟。
  方敦孺临死时绝笔信的最后一段的几句话是‘一个人立足天地之间,倘只为自己,此生便无意义。当以天下为己任,为万民立命,为江山社稷着想。’,林觉知道,那是先生留给自己的最后的教诲。林觉在事后反思之时,懂得了和理解了方敦孺和严正肃真正的内心境界之后,林觉才明白这几句话不是口号,而是方敦孺从心底里流露出来对自己的殷殷期盼。先生不希望自己做个平凡自私的人,他希望自己成为他那样的人。
  从那时起,林觉便明白自己必须要那么做。自己是方敦孺的弟子,拜师的时候自己说要继承他的衣钵。自己要做的便是沿着方敦孺的脚步走下去,做一个和方先生一样的人。那其实不是被迫,而是当思想顿悟之后产生的一种自觉。所以,在林觉书房里,方敦孺那副手书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条幅已经牢牢的占据了书桌对面的醒目的位置,成为了林觉的座右铭。林觉这种内心的改变甚至连他的身边人都没有完全的意识到。她们认为,林觉这是对老师的一种怀念和尊重,她们不知道,这其实已经是林觉自觉的一种思想的传承。
  当然,林觉心中最初的信念依旧未变,为了自己和家人,他依旧会全力以赴。而且,在这之上,更多了对天下百姓的爱惜和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已经占据了林觉心中极大的部分。看到了太多的黑暗和死亡,看到了太多的苦难。领悟了恩师和严大人那种看似让人不能理解的作法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意义之后,林觉自然而然便生出了这种责任感。而在此时此刻这种时局之下,林觉的心中对于大周天下的思虑居然已然凌驾于个人命运之上。他甚至已经不多去想自己的路走向何方,更多的则是思考大周天下和大周百姓的命运将走向何方。
  正因为林觉如今的心境使然,所以在听到张寒秋说的朝廷里发生的这些事之后,林觉心中才会如此的煎熬。即便是和朝廷作对,但林觉还是有所克制的,这也是他为何不肯出山攻袭周边州府,只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和官兵交战的原因。这也是在朝廷和辽人交战的时候,他不但没有让落雁军趁机袭扰,反而自己跑去帮了杨俊的大军一把,救了韩刚和马青山等人的性命。这种种看似矛盾的表现,恰恰表明了林觉内心里矛盾的心境。他反出了朝廷,但自己依旧为大周着想,即便对方将来会毫不犹豫的对他进行围剿,根本不会顾及他的这些行为。
  此时此刻,林觉心中的矛盾到达了顶峰。那是在得知杨俊之死和吕中天攫取了枢密使之职,独揽大权的消息之后。林觉正在经历心理上的一个重要的关口。他在考虑自己还要不要坚持之前那种有所保留的不愿真正消耗大周实力,避免为外敌所乘的作法。因为形势已然大变,杨俊死后,朝廷已经几无能力抵抗辽人的进攻了。而吕中天的举动又极为可疑。这老贼很有可能暗中跟辽人达成了某种默契。自己再采取保守的政策,反而是在维护老贼,让吕中天更安稳的将整个朝廷抓在自己手里,让他能够毫无忌惮的剪除异己,达到某种目的。那么自己为顾全大局的宽容便毫无意义,且有放任之嫌了。
  林觉的脑海中不断的对这个问题进行权衡思考,一时之间难以决断。脑子里酒意上涌,有些昏沉之感。林觉索性躺在栈桥木板上。白天里被阳光炙烤的木板此刻尚有余温,隔着衣服熨烫在林觉的后背上,让林觉舒服的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不知过了多久,林觉竟然在这星光月色之下的栈桥上睡了过去。
  但这酣睡没有多久,林觉便猛然惊醒了过来,因为他感觉到了身边似乎多了个人。林觉坐起身来时,身旁坐着的一个苗条的身影也正转过头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