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九二章 肃清残余

  京北阳武县,战后的休整已然结束。这几天来大伙儿的心情都很好,特别是晋王郭冕,笑的已经合不拢嘴了。因为阳武大捷,郭冲亲自拟旨发来了嘉奖圣旨,对郭冕大加赞赏。那圣旨不吝夸奖之语,说郭冕大智若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云云。郭冕的心情自然无比的开心,从他记事开始,父皇还从没这么夸奖过他。
  林觉对这份圣旨却有着另外一种感觉。字面意思上自然是不吝褒奖,但却也在圣旨的言辞之中能嗅到一些小小的字面之外的秘密来。比如说夸奖郭冕大智若愚,换一个角度来说,岂非是说在郭冲心目中,郭冕平时是糊涂愚笨之人。说郭冕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岂非也是说郭冕平时并没有让郭冲有值得骄傲,眼前一亮的地方。
  从中进一步推断,便可知以前郭冲心目中对于郭冕的态度是如何的了。果然,传言中郭冲对郭冕不喜,喜欢的是二皇子郭旭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林觉便从这圣旨的言辞之中得到了佐证。
  除了郭冕,参战众人也自得到了朝廷的褒奖。枢密院下文,对有功之将通令嘉奖。参加大战活下来的几百名禁军士兵几乎人人都有嘉奖。跟随林觉突袭敌营并且阻断教匪撤退,最终将他们全部歼灭的三百骑兵中的幸存者更是个个升官,最次的也得了个伙长。当真是人人开心,个个满意。
  不过,所有人都为林觉鸣不平,因为林大人并非军职,此次也是以小王爷郭昆的随军参谋的身份来参加平叛,故而这作战的军功却是没有办法嘉奖。朝廷的嘉奖令上只字未提,只有开封府都给林觉发来了祝贺公文,说林觉参战有功,开封府上下脸上有光,希望林觉多出力,多为朝廷分忧这一类的话。除此之外,一点实际的东西都没有。
  人人为林觉鸣不平,林觉自己却并不以为意。他拒绝了郭冕和郭昆提出的要为自己再次请功的好意。林觉告诉众人,他只希望能尽一份力,早日平叛成功,自己也好早日回家和家人团聚。至于功劳有无,自有公论,朝廷也必不会亏待自己,倒也不必去邀功,显得自己太没风度。
  这话说出来,众人对林觉更加的钦佩。但越是谦让谦逊,众人便越是觉得对林大人不公,所以终于还是众将领联名写了奏折为林觉请功。再一次详述守城作战经过,要朝廷对林觉给予嘉奖。否则会显得朝廷赏罚不明。林觉劝阻无果,便也随他们去。
  三天时间,既是休整也是清扫博浪沙中残敌的时间。三天时间在博浪沙的沙沼杂林之中,找到了一千多人。他们都是那天晚上慌不择路冒险钻入博浪沙中逃命的教匪。还有的是逃兵。因为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只能进入博浪沙中躲藏。
  三天后,郭昆召集会议,宣布大军开拔正式开赴胙城长恒等县,清扫残匪,收复被教匪占领的五县。这其实已经没有什么难度了,歼灭了孟祥率领的近三万教众之后,这五县其实已经没有多少教匪敢抵抗朝廷大军的到来了。实际上据这几天探听的消息,胙城长恒等地的部分教匪已经在得知孟祥率领的大军覆灭之后连夜逃走,现在五县之地基本上属于一种真空状态。朝廷大军抵达,基本上只是走个过场便可收复,到时候朝廷派来官员,重新恢复秩序,一切便可结束。
  林觉本来是并不打算随军继续前往五县的,因为他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了。阳武大战之后,局势已定,实际上后面已经并无太大作战行动了。郭昆完全能够自行解决剩下来的问题,而无需自己出谋划策。但是郭昆还是希望林觉能继续随军前往,郭昆的意思是,五县收复才算平叛完成。既然林觉跟随自己前来,总要有始有终完成使命。最重要的一点是,京北平叛结束之后才会真正的总结论赏,林觉半路退出的话,那可太吃亏了。
  林觉对郭昆的这个理由觉得甚是好笑,自己并不为立功而来,自然也不为之后有无功劳而牵绊。不过林觉考虑到另外一个他担心的问题,思虑再三,决定还是多耽搁几天,看看局势的发展再说,于是终于同意跟随大军一起收复失地。
  八月十三,大军出阳武进驻胙城。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的教匪余部的滋扰便开进了胙城县城之中。城中百姓夹道欢迎官兵的到来。看得出百姓们对青教的作乱还是极为厌恶的,信教是一回事,造反又是另一回事。青教起事之后的各种行为也撕掉了其温情脉脉的面纱,让百姓深受其害。所以,对于官兵的到来,百姓们总体是持着欢迎态度的,他们实际上只希望能有安定的生活而已。
  当然,欢迎的人群之中也有不少是参与青教作恶的教众,青教起事之后他们乘机乘火打劫做了不少坏事。此刻朝廷大军到来,他们便夹起尾巴做人了。甚至有人跳出来痛骂青教如何猪狗不如,如何蛊惑百姓。仿佛他们之前跟青教毫无干系一般,意图撇清洗白自己。
  但郭昆岂会让他们蒙混过关。大军不但要收复失地,而且要收复人心,肃清青教流毒。这是出征前朝廷便定下的方略。城池光复之时,便是秋后算账,清算流毒之时。
  当日午后,郭冕亲自坐镇,在县衙门口设立举报检举之处,鼓励百姓检举身边隐匿的青教教徒。大军也贴出告示,明确了两类人的标准。第一类人是被青教蛊惑的受害者,但只要没有杀人放火,只需前来登记悔过,朝廷既往不咎,以前种种一笔勾销。倘若不肯来登记悔过,一旦被检举揭发,便严惩不贷。第二类人自然是曾经为害百姓,手上沾了鲜血的人。以及曾经青教的分坛头目骨干,积极分子。冥顽不化的青教的忠实信众。这一类人是必须要严惩的。
  到次日上午巳时,肃清工作暂告一段路。令人咂舌的是,前来登记悔过的百姓多达五千多人。这还是在大批的青壮信众被拉去参加攻打阳武县被俘或者战死的情形下,大批的妇孺老者也都是青教的信徒。有的全家上下十几口人。老者耄耋昏昏,幼.童只牙牙学语,都成为了青教洗脑的对象。可谓是触目惊心。
  林觉得知此事后不免心中发毛。青教真是毒瘤一般,男女老幼都被裹挟其中。老者倒也罢了,孩童的毒害最可怕。这些孩童从小便被灌输邪教教义,如果假以时日长大成人,必是最为狂热的激进分子。这一茬孩童若是长大成人之后,那将是最大的祸害。好在留给青教的时间很短,并不能让他们能够荼毒下去,一切都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除了这些懵懂的被蛊惑的普通教众之外,百姓们检举揭发,兵马在城中搜捕擒拿,一共抓获了三百余名曾经青教的头目骨干和积极分子。其中四名教仆二十五名教奴。这些人都双手沾满鲜血,都是青教的忠实信徒和死硬分子。原本希望能蒙混过关隐瞒下来,但却被百姓被揭发了出来,城门关闭后又无处可逃,被统统抓了起来。
  处理他们的办法很简单,一个字:杀!
  县衙广场上,三百多教匪排成一排跪在广场上,全城百姓目睹之下,大刀砍下,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三百多教匪统统人头落地,为他们曾经的嚣张和疯狂付出了代价。
  这种未经朝廷批准审批复核便对人犯处决的行为实际上是不符合大周律法的,但之前朝廷已经授予了两路大军‘便宜行事’的职权。这‘便宜行事’四个字便包涵了极大的自专之权。乱局用重典,这种时候根本不必手软。集体处决,当众枭首,这本就是简单直接且有效的震慑百姓的方式。虽然众多教众手上并无罪恶,只是被蛊惑欺骗,但难保邪教思想没有根深蒂固。这种震慑比之好言相劝谆谆教诲要有效的多。
  林觉对这种方式倒也没什么什么特别的不满。以凌厉手段肃清流毒震慑教众是可以的,但是时机上的选择实在是太捉急了些。林觉本想建议郭昆要待滑县韦城东明长恒等县全部收复之后,再统一进行肃清流毒处决教匪的行动,那样一定效果会好很多。否则,在胙城这么一折腾,其他几县的教匪得到消息,一定会望风而逃,根本不会抱任何希望逗留下来了。这些家伙没了退路,也必然会逃入京东西路,加入与朝廷为敌的行列之中。
  最怕的是那些县城中的百姓会被人以谣言蛊惑,以为官兵会将信教的百姓全杀了,这会造成几县百姓全部逃跑,反而会引发动荡和灾难。
  所以说,郭昆的性子太急,急于做一些事情,时机的选择和后果的预估都没有好好的考虑清楚。有的时候很多事情便是坏在了这些看似无碍的细节上。
  但看郭昆风风火火做事的样子,一副热情高涨的架势,林觉便也没有给他泼冷水。大舅哥好容易扬眉吐气一回,自己便不要给他添堵了。就算教匪们闻风而逃,他们迟早也是难道死路一条。毕竟双方的实力摆在那里。当海东青没能及时的打通阳武县往西的通道之后,教匪的覆灭便只是时间问题了。至于百姓们如果发生恐慌而逃走的话,那也没法子。愚昧的百姓们或许就该经此一劫,以后方能变得谨慎些,不至于被随便什么人都牵着鼻子走。再说这一切也未必会发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