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半封信

  杨奉一直得到上官太后的信任,即使在他追随皇帝出宫期间,这份信任也没有减弱,这本是极其罕见的事情,却几乎被所有人所忽略。
  一个是身世清白的太后,一个是神秘莫测的太监,的确很难联系在一起。
  韩孺子也没想到,他清楚记得,自己刚刚进宫的时候,杨奉明显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思帝驾崩对杨奉打击甚打,于是孤注一掷试着培养新皇帝。
  杨奉受上官太后信任,却没到宠信的地步,至少在表面上远远比不了其他太监。可是当时最受宠的几名太监不是被杀就是被囚禁,下场都不好。
  韩孺子没有忘记,景耀当初是杨奉在宫里最大的敌人之一,两人分别迎入不同的皇子,明争暗斗不断。
  景耀自己也知道,为了向皇帝说出“上官”两字,他多做了几个月的调查,奔波多地,动用一切力量,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终于,老天不负苦心人,让他找到了至关重要的证人、证物。
  义士岛公开扬言反楚复齐,杨奉却将孟氏兄妹介绍给上官太后,他认识岛上的人就很奇怪,将这样的人送进王府与皇宫,更是令人惊异。
  景耀决定从此深挖,上官太后与孟娥尚在宫中,无法询问,孟徹下落不明,一直没找到,景耀于是亲赴东海国,从外围寻找知情者。
  这是大海捞针的找法,景耀接触了大量的王府旧人以及投降的海盗,都是些很普通的百姓,或者曾在王府里做过事,或者走投无路时当过海盗,如今又回乡当良民。
  认识杨奉的人不少,了解他的人却一个也没有,至于大量江湖传言,景耀不用调查就知道是假的。
  景耀尽量说得简略,在见过诸多人之后,他找到了一位有用的证人。
  此人是名书商,在东海国有一家店,因为书的质量好,种类丰富,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说,这一切都拜杨奉所赐。
  从前他是一名普通的书商,东摘西抄,印一些粗制滥造的书籍,卖给不识货的客人。
  某天,一名客人上门,拿出一本前朝野史,严肃地声称书印错了,书商当然不承认,以为既然是野史,当然会有一些无据可查的内容,客人也不发怒,翻开书,一页一页地翻动,指出前后矛盾之处,不用对前朝往事了解太多,只凭书中记载,就能判断对错。
  书商越听越惊,只是一本闲书,提供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这名客人居然真的一字一字地读完,看出诸多错讹。
  尤其是客人谈吐不凡,不像是普通人,书商害怕了,改口道歉,拿出店中藏书,请客人随意挑选,都不收钱。
  客人挑了一会,指出所有的书都没价值,虽然没再多说什么,但是目光冷酷,充满鄙夷,书商一辈子都忘不了。
  事后书商打听到此人名叫杨奉,是王府里的一名太监。
  书商从此励精图治,四处收购好书、真书,每得一本,必然先送到杨奉那里,请他评判,随书赠送一些小礼物,都不贵重,略表心意而已。
  杨奉一开始将书原样送还,可书商坚持不懈,杨奉开始做些评判,写在纸上,夹在书中,指点书商去何处、向何人购买何种版本的书籍。
  书商渐渐开悟,收购的书籍越来越佳,有了一点小小的名声,店铺经营至今,快要让儿子继承了。
  杨奉进京之后,联系中断,两人再没有见过面。
  书商对杨奉不吝溢美之辞,为了说明自己真的认识杨奉,他捧出一只箱子,里面装满了纸条,全是杨奉亲笔所写。
  景耀大致看了一下,纸条里没有线索,本打算放弃对书商的询问,可是多日来毫无所获,让他极其谨慎,舍不得太早改变方向。
  他有自己的手段,通过当地官府里的公差,给书商一点小小的压力,然后买了几十套书,再给书商一点甜头儿,恩威并施,书商透露了更多记忆。
  “我不知道老爷想问什么,不过我这里有一点东西,老爷或许会感兴趣。”
  书商拿出另一张纸条,没放在箱子里,上面的内容也与书籍无关。
  那是半封信,没有写完,不知什么原因,杨奉将它作废,无意中塞进了书里,一道送给了书商,他自己大概从不知道此事。
  景耀带回了半封信,韩孺子一看就认出这的确是杨奉的笔迹。
  信是写给妻子的,却像对待孩子一样,叮嘱她每餐不要吃太多,不要与邻居争吵,更不准动拳。
  韩孺子难以想象杨奉怎么会有这样一位妻子,若非了解杨奉为人,他会以为这是开玩笑。
  信里没提到孩子,但是有一句“前途莫测,若有万一,可向显妃求助”,信写到这里就没了。
  景耀没有多做解释,“显妃”就是当时的东海王王妃、现在的慈顺太后。
  杨奉既然让妻子向显妃求助,表明上官太后很可能了解杨奉的家事。
  “还有什么?”韩孺子问,这的确是一条线索,却很难推进,景耀没有权力向上官太后询问,皇帝有权力,却宁愿不使用。
  景耀沉默片刻,“老奴不敢说。”
  “无论你说什么,朕都赦你无罪,可以说了吧?”
  景耀磕头,“老奴接下来所言,句句属实,但是都没有证据,唯陛下裁夺。”
  “嗯。”
  景耀再度磕头,而且是连磕数头,“先帝是被……是被毒死的。”
  “哪位先帝?”
  一般来说,先帝是指韩孺子的父亲桓帝,但是事情严重,他得问个明白。
  “桓帝。”
  轮到韩孺子沉默了,他早就听说过传言,都称桓帝是被上官太后所害,但是谁也拿不出实据,“既然没有证据,多说无益。”
  对韩孺子来说,查清真相并无好处,反而令皇室尴尬。
  景耀连连磕头,他隐忍至今,一旦开始,就不能退却,“可毒药很可能还在宫中,陛下不得不防。”
  “这与杨奉有什么关系?”韩孺子之前的命令只是让景耀查找杨奉的家人。
  “上官太后出身名门大户,进入王府之后与外界几无联系,从哪弄来的毒药?她为何那么信任杨奉?杨奉又为何让妻子在必要时向上官太后求助?一切皆有联系,陛下。上官太后生性多疑善妒,看着陛下一日好于一日、子孙众多,她能忍多久?陛下纵然时时防备,还有慈宁太后、皇后以及皇子与公主呢,他们都住在宫里……”
  “别说了。”韩孺子严厉地打断,这不是他想听到的事情。
  景耀磕头不止。
  “退下,这些话不要再对任何人说起。”
  “是,陛下。”景耀跪地后退,在门口起身,说:“刀剑并无伤人之意,只怕落入奸徒手中。”
  刀剑是杨奉,奸徒是上官太后,景耀只能说到这,退出房间,轻轻关门,转身下楼。
  楼下有几名勋贵侍从坐着聊天,看到景耀出现,没人打招呼,这名老太监早已失势,用不着讨好。
  景耀一落千丈,获得赦免之后,也无法恢复从前的地位,他将自己的悲惨境遇全都归罪于上官太后。
  东海王也在,比别人多看了景耀一眼,露出一丝询问之意。
  一开始是平恩侯夫人联络景耀,景耀虚与委蛇,对这个女人不是很当真,直到东海王亲自出面,景耀才确信自己找到了盟友。
  前往东海国、将寻找杨奉家人一事与控告上官太后联系起来,这都是东海王的主意。
  景耀微微点下头,匆匆离去。
  他不需要听到皇帝说什么,只需将一个念头送给皇帝就够了。
  当了多年的太监,景耀明白一个道理,天下没有人比皇帝更多疑。
  他早想揭发上官太后,但是一直觉得时机不对,所以他要尽心尽力地执行任务,只为让皇帝对自己多一点信任。
  楼上,韩孺子独坐良久,他看穿了景耀的小小“诡计”,却不能否认景耀所言皆是事实。
  “请收手枭。”韩孺子想起这四个字,或许这不是留给皇帝看的,而是想让另外的人收手。
  韩孺子起身,走到门口,又走到窗前,推窗向外望去。
  外面正在下雪,地面上铺着厚厚一层,整座皇宫银装素裹,四下里没有人迹。
  韩孺子看了一会,关窗下楼,让侍从们出宫,他今天要早点休息。
  寝宫里没有嫔妃,等随身的太监、宫女退下,只剩孟娥一个人的时候,他问:“你与太后还见面吧?”
  在宫里,“太后”早已专指慈宁太后一人,韩孺子这回说的却是另一个人。
  孟娥一下子就明白了,“嗯,偶尔见面。”
  “剑鞘里的纸片,你对她说过?”
  “说过。”
  韩孺子叹了口气,“为什么?为什么你早不告诉我?”
  “因为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韩孺子竟然找不出话反驳,好一会之后他说:“你能再去见她吗?”
  “能。”
  “告诉她——”韩孺子停顿一下,“朕知道了。”
  “就这些?”
  “就这些。”
  用膳之后,韩孺子早早上床休息,还是习惯性地做些呼吸吐纳的功夫,一直不睡。
  房门微响,这是孟娥回来了,她现在进屋时会故意弄点声响出来。
  “太后说她不是淳于枭。”
  “嗯。”
  “太后还说,既然陛下想知道真相,她就给陛下一个真相,但是要陛下亲自前去,她不会通过任何人转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