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实验数据

  已经接近了黄昏的,在整个北宋其他的地方,这是日落而息的时间,在黄昏之前,大部分的农民都做好了饭,甚至已经吃掉了。
  对于漫长的黑夜来说,绝大部分的普通家庭,都是睡觉,或者一些女人,在昏暗的烛光之下,做一些手工或者是织布。
  就算是在汴梁这样不夜城,也只是少数的几个街区或者坊市,充满了光芒。
  不过这一点,在定海军,是不存在,虽然没办法大规模的裂解石油,可是单纯煤炭资源,却是极为丰富。
  煤油炼制,算是比较复杂的,可是摸索摸索,还是被摸索出来了,产量不高,可是对于整个定海军而言,代表着光明。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历史的传统,只不过,这对于时间而言,是巨大的浪费,不说冬天,就说夏天,白天的时间,也不算很长,一般到六七点钟,天已经昏暗了,长达八九个小时,甚至是十个小时的黑夜之后,才重新是白天。
  到了冬天,6点左右,天已经黑了,整个黑夜,长达十二三个小时,这对于时间而言是巨大的浪费。
  汴梁的不夜城,那是在蜡烛的大量使用的前提下,不说牛油大烛这样的价格高昂,就说是普通的蜡烛,也不是一边人消费的起的,甚至连普通的油灯,也不敢调的过亮,太过明亮的光芒,消耗会大大的提升。
  煤油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产生的较少,价格也相对比较高昂,可是比起蜡烛这样的东西,还是比较省钱的,最关键的是足够明亮。
  在玻璃出现之后,户外的问题解决了,哪怕是再怎么的轻便纸,透光性也比不上透明的玻璃,更别说特制的煤油灯,根本就不怕外面的风。
  造船厂,是整个定海军最重要的部门之一,跟其他地方,白天工作,最多加班一段时间不同的是,造船厂几乎是分成了两班,一天总共工作时间,超过了9个时辰,这样的效率,不知道比别的造船厂,提升了多少。
  此时,还有很多人在造船场工作,在海边独特的地方,开启了大量的船坞,在引水道的帮助之下,可以通过注水,进入到海洋。
  20多个不同船坞,哪怕完成了4个,其他的,也在紧张的施工之中,超过2000人,在船坞之中工作,平均每一个船坞之中,有超过100人在紧张工作,各种的工具传来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任何的工作,都不是躺着白白的送来了,而是辛勤的劳动,在一个木板,一个个的钉子帮助下,大部分的船已经初具规模了,不过距离建成,还有一些时间。
  造船厂的负责人,早就得到了通知的,知道赵信的前来,早早的就带着人来迎接,赵信简单询问了一下,却得到了让他失望的消息。
  这四个完成的船,最早的一个,是7天之前完成的,当天,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下水仪式之后,就开始了紧张的测试,后面的,最晚的,也是3天之前完成了建设,他们也都进入到了海上实验了。
  整个定海军,成立一年多的之后,已经形成了目前风格,节奏明显加快了,整个城市的工业化程度也逐步的提高。
  因为有了后世的见识,赵信不会刻意的来追求利润,坐拥整个北宋市场,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产业,都可以获得丰厚的利益,不必追求工人们的那么一点的工资。
  最关键的是,定海军是较为封闭的系统,工人们的工资,或许在第一年的时候,还有些谨慎,他们怕家人过的不好,大部分的钱是存起来。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家人亲属被接到定海军,在收益固定,而且越来越大的时候,稍稍适量享受一下,也就成为了必然的。
  赵信精心打造出来的经济圈,逐步彰显,的那个120万人口的前提下,哪怕每一个人每年100贯的收入,这个经济圈也就高达1.2亿,当商品流通起来,产生的价值,也就会越来越大。
  到未来,当定海军的城市规模彰显,拥有足够的人口之后,单纯定海军的内部需求,就可以推动整个定海军的产业不停的升级发展,到时候,对于大宋的依托,就会降低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准,到时候,稍稍的过分一点,就不成问题了。
  这些都是未来的路,在台湾不拿下,或者是大规模的占据整个中国沿海的岛屿,定海军不可能承受庞大人口,1000万只是理论,可是要容纳下来,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建设的的。
  这些船匠们,如此认真,并且快速测试,让赵信没有第一时间,看到这些造成的船,他并没有失望,他找到了负责船坞的人员,详细的询问的整个的进度。
  这些船,全部都是实验性的船只,他们实际上面的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的大,毕竟,最小的是300料的船只,最大的也不过是一千多料的,这些船,就算是跟江南造船厂建造的普通海船,在吨位上面,都有所不足,更别说更大的。
  赵信需要的海船,最少也是500吨以上的,这才能够支撑庞大的海上运输,并且向海岛大规模的移民,而2000料以下的船,运输量太少了,就算是运送人员,也运送不了太多。
  在整个船坞之中,整个建设的过程,有一个完善的记录,这是赵信一直都强调,最开始,这些工匠们非常的不习惯,整个北宋,识字率算是很高了,在工匠之中,也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字,可是大部分的工匠,他们工作的时候是凭借经验,这个经验,是漫长的时间之中,积累下来的。
  这些,只是一个人的感觉,而不是的可观规律,只有从最开始,就进行记录,总结这些偶然之中,存在的必然,才可以推动造船技术的一些进展的。
  赵信首先要看的,就是这些,从船坞的兴建,一直到船只进入到船坞,都有详细的记录,比如说,第一次铺设龙骨,第一次铺设木材,完成甲板,上层建筑的建设,帆的处理,然后完成整个建设的,下水的记录,同样的,每一次下水测试的过程,也在其中。
  相对于之前的建设,赵信更加看重这些下水测试的实验,他之所以这么着急的回来,就是为了这个记录。
  因为船匠们,加入到定海军的时间不长,再加上赵信的重视,这些船匠们,本身的待遇就较高,或许有些人聪明的,看到其他的匠人们,不停的获得好处,开始学习,大部分都是得过且过的,掌握知识不算很多,所以这些记载也相当简单。
  如同流水账一般,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就最开始到最后,赵信随便的看了之后,主要看5天记载,在5天之中,主要测试富那些新的项目。
  这一艘新船,之所以完成的最早,就因为,改变的地方不多,只有在一面船帆的上面,三分之一的位置,有软帆的,还有一面帆三分之一,是三角帆。
  整个中国式帆船的特点,就有些像是刀片一样的帆,这种帆,可以获得比较大的风,软帆或许也出现过,但是不适合中国式帆船,可是三角帆,从来都没有出现过。
  作为未来远洋最重要帆,三角帆的重要程度,甚至比软帆更大。
  硬帆,是中国这边的关键的,易于操作,受风面积大,这是他的特性,可是在狂风之中,不容易控制,是对季风季节的,只有顺着风走,才可以行进,这也是船运季节出现的关键。
  在这个时代,很多远洋,都是有季节限制,在港口哪里,有很多的船,都在等季风开启的日子,没有风,什么船都走不了,有时候,季风晚上一两个月,那么远洋航船,就不得不堵在港口。
  季风不到,所有人都不得不停在港口,当季风到了,那就是千帆万帆的出海,一个个船队,争先恐后的出港。
  就算是到了18世纪的中期,各种的海船,都发展到了某种程度的前提下,季风也是非常重要,在季风之中,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在季风和洋流的配合之下,可以较快和较为安稳的向前,可是这个季风和杨柳是季节性的一般是半年的时间,这也形成了固定的航线,也造成了海洋贸易不能够全方位的形成。
  海商就是这样,借助着洋流,用了一两个月的时间,抵达目的地,然后用三四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销售带来的东西,然后在洋流和季风配合的前提下,离开中国
  这是这个时代海商固定的模式,却不是赵信追求的,未来工业化的大宋,爆发出来的生产力,远不是刚刚工业化英国所能够相比的,英国充其量,几百万上千万的,可是目前的北宋,保守估计有1亿人。
  只要不经历战争,在农业化,还有其他的方面配合之下,人口的增长还会加剧。工业化的基础,是科技水平机器的生产力,可是归根结底,还是在人的身上,更多的人口带来,更多的人口红利,1亿人,跟1000万的完全不同。
  那么季风这样的船队,就不适合了,需要可以全方位开启。
  这一点,欧洲跟中国就不同,虽然在14世纪之前,欧洲被中国全面超越,可是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还是迸发出了新的就天地。
  航海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这中间,关于帆的用途就是其中一个关键,软帆的出现,极大的增加了船的动力,三角帆的出现,让在逆风的状态之下,也可以拥有一定的动力。。
  利用风的情况下的,受力面积就是一个关键,在同样风的情况下,船帆的面积越大,受力面积越多,动力也就越发的强劲,至于船的形状,体系,还有其他的方面,影响是有,却不大。
  可惜,这个时代的船匠,对于三角帆的认知并不深入,在上面,没有单纯针对的三角帆的描述的。
  赵信当然知道,如果不是他强行的推动,这个实验也不会继续下去,那些船匠们,会按照他们的认知制作大型的福船的。
  或许,当在他们的手中,有了钢龙骨这样划时代的东西,完成2万石,甚至是3万石,甚至更高的福船,以钢龙骨的特性的,1000吨,甚至是2000吨的木质舰船,也可以制作出来。
  对于北宋而言,这是一个跨越的发展,可是这样,跟原来的发展,又有什么区别。
  没有足够远洋船只,就不可能越过海洋的,甚至是越过最关键海洋,找到属于亚洲的大洋洲。
  不是如同郑和下西洋那样,沿着海岸线一直前行,在无数次的补给之后,最终到达非洲西海岸,而是真正拥有海洋。
  在各种数据之中,计算和搜索,从中间发现偶然之中的必然,赵信默默的计算着,特别是记载的东西非常详细,其中一些的细节的东西,也展现在其中基本的数据。
  在不同的角度,对于逆风效果,还是有的,而且相当的不小。
  赵信把这个给单独的列出来,然后通过一番的计算,最终得出了一个数据。
  这个数据并不是一个恒定的,而是一个约数,必须要有针对性的,专门的计算才可以。
  一个基础的数据获得,是这一次的收获之一,然后,就是其他的记载,从三角帆,一些船帆的升级降落的方法,还有一些水密藏等的设定,4个实验船,代表的是不同,在他们回来之前,赵信仔细的计算,当实验船回来了之后,赵信把这些一一的说给了船的负责人。
  北宋的船匠,他们都是造船上面的好手,对于船的性能这方面,了解的比较的深,他们只不过是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还有三角帆,软帆,还有不同的布置这一点。
  之前记载的东西,不明显,可是针对这个方面,进行专门的测试,他们才发现,真的如同赵信说的那样,三角帆对于逆风和不同风向,有很强的作用,哪怕逆风,也可以获得动力,而软帆,更是受风面巨大,可以获得更大的力量。
  真正的事实说服了他们,他们甚至基于这些子项目,有了很多的想法,不过赵信还是制止了他们,当20多个实验船都完成实验,把所有的成熟的子项目弄在一起,在有赵信弄出一个图纸,到时候,才是真正的远洋海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