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称帝的第一步
伴随着一份份田契,一个个将士得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他们自己可以衣食无忧,子孙后代,前途可期。
试问,还有什么是比这个更让人欣慰的?
张希孟曾经在军中大力推动识字教育,朱家军的老兵或多或少,都认识几个字,听过各种各样的讲课,他们的见识远比一般人要强得多。
想要培养出一个人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就像虞高门,他们虞家世代传承,名臣不断……这种家族传承的是什么?财富,田亩?
其实都不是,毕竟风风雨雨,多少产业都可能荡然无存。
对于这个家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家风,就是对未来的规划。
哪怕饿肚子,也要勒紧裤腰带,供孩子读书,父辈只是识字,儿子没准就能考上功名,到了孙辈,重孙辈,兴许就出一个进士,从此复兴家业,光耀门庭。
世代读书,目标明确,不断进取,舍得投入。
相比之下,多少穷苦人家,根本意识不到这些,一個大小伙子,不在家里干活,帮父母分担家务,反而去学堂,浪费钱不说,还连年苦读,未必能看到收获,谁能受得了这种持续投入?
穷人这么想,也未必就真的错了,因为他们的投入,是真的可能打水漂的。因为他们根本摸不着门路。这就要说到大族的另外优势了,那就是多年积累的人脉见识,哪怕落魄了,他们也知道朝着哪个方向投入,使得他们起步就比穷人容易太多了。。
所以只要在士大夫划定的圈子里,不管怎么玩,哪怕改朝换代,也都是这群人主导一切。
由宋至明,文脉传承,生生不息,士人做派,不敢说天差地别,也是一般不二。
唯有像现在这样,从头到尾,彻彻底底改变,不光是新建一国,还是重定乾坤,重开新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从头到脚,全都是新的。
而在这个新天地里,得到赏赐的有功之人,就属于先走了半步的,他们得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就是未来的“士大夫”。
虽然说张希孟不承认士人集团的存在,但人和人之间,总还是有层次差别的。而这些人,毫无疑问,替子孙后代,争取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人的满足感也就是这么来的。
白鹿洞书院旧址,万岁呼声,此起彼伏。
成千上万的将士,叩谢上位恩典。
山呼海啸,声势震天。
“上位,时至今日,或可称帝!”朱升向朱元璋提议道。
称帝?
老朱并没有多少惊讶,在击败陈友谅之后,他就不止一次想过这个问题。
有些时候,真不是你想不想,而是局面到了这个地步,大势推着你,不得不往前走。
就像当初朱升提议缓称王,包括张希孟在内,都是极力赞同的。
但是随着不断的军事胜利,加上均田深入,明确要引领华夏第三次兴起……格局到了这个地步,
不称帝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就不是朱元璋想不想称帝的问题,而是你要做那些事情,就必须以皇帝之尊,做起来才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面对朱升的提议,朱元璋没有拒绝,而是反问道:“咱当下还差什么?”
这一句话,问住了朱升。
还差什么?
是疆土不够吗?
是兵马不够多?
还是地盘不够大?
真的很难说清楚,毕竟当初天完大帝徐寿辉,连一省之地都没有,就称帝了。
毫州的小明王,他也在刘福通的拥立之下,称了皇帝。
有了这俩作为表率,让称帝的门槛无限降低,只要愿意,就能立刻称帝。
可问题是这种皇帝有什么滋味吗?
像徐寿辉,直接被陈友谅击杀。
韩林儿更是一个傀儡,提前木偶。
皇帝,皇帝。
似乎是最尊贵的人,可偏偏就有这么多不堪的例子。
谁能告诉咱?
要如何称帝,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树立起无上权威…面对老朱提问,朱升只觉得自己学问不够了。
他忍不住看向张希孟,“张相,可有设么高见,替上位解惑?”
张希孟略沉吟,就请朱元璋坐在了昔日朱熹和陆九渊辩论的地方,他和朱升等人陪坐“主公,
称帝非比寻常,如果草率称帝,实在是有负天下,有负主公……臣以为要想称帝,至少要做到一件事。”
朱元璋一怔,脱口而出道:“就一件事?”
老朱本以为要很麻烦,哪知道竟然只要一件事,到底是什么事情,有这么大的力度呢?
这时候蹲在地上的朱英突然蹿起来,喜滋滋道:“是不是要灭了陈友谅,拿他的脑袋祭旗?”
张希孟呵呵一笑,“陈友谅固然是一个大敌,但是他的脑袋还没有这么值钱,我的意思是要解决国家法统的大事,新朝到底从何而来?”
不愧是张夫子,看的问题就是不一般!
朱升思量道:“张相,自从秦汉以来,华夏法统,一脉相承,不曾断绝。何谓正统,前人论述极多,我就不多说了。刘福通等人尚且知道打着恢复赵宋江山的旗号,可要我说,元廷霸占中原九十年,总不能从史书上抹除吧?按照道理,似乎应该承袭元廷法统,可这样一来,似乎又跟我们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主张相违背,该如何应付,我着实没有主意。”
张希孟微微领首,“枫林先生说得极是,这事情的确不好办,我也是困惑不已…不过我虽然一时想不通国家从哪里来,但是我倒是觉得该解决国家是怎么没的问题。”
“怎么没的?是大元朝吗?”朱升困惑道:“张相的意思不会是先要灭了元朝,才能称帝?”
“不不不!”
张希孟道:“我的意思是要先解决赵宋亡国的事情。”
朱升一怔,又思忖了半晌,这才缓缓道:“张相,你不会说的是崖山吧?”
“对!就是崖山!”
张希孟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秋青史,自然要有个结论。赵宋不管多差,总还是一个汉人的朝廷。如今要驱逐胡虏,恢复汉家江山,如何能不去崖山,祭拜前人,又如何能忘记文丞相?”
张希孟扭头道:“主公,臣的意思是不管别的事情,我们先要给宋朝办一场风光大葬,盖棺定论。
有了这个,才好开启新的局面,不管怎么办,都顺手多了。”
老朱深深吸口气,微微点头,随后他叹道:“咱小时候听母亲说过,咱的外公还是宋朝的老兵,就是从崖山逃跑出来的。当年他们败了,一败涂地,中原沦陷百年,汉家儿郎牛马牲畜一般,苟且乞活。如今豪杰并起,烽火狼烟,元廷已经摇摇欲坠,确实该告诉那些死去的人们,子孙后辈,要重新夺回江山!”
老朱用力挥拳,几乎是一锤定音!
老朱从白鹿洞书院返回江州,德胜凯旋之势,竟然胜过前日数倍。
整个人都神清气爽,精气神十足。
老朱迅速布置了几项政务……第一,用最快速度,清剿陈友谅的残余溃兵,恢复地方秩序,这件事由徐达督办,在三个月之内,务必完成。
第二,要落实均田,江西之地,千万百姓,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均田大事。为了便于落实,
老朱下令,从金陵调来一批官吏,总办此事。
第三,针对江西士人,以最快速度组织科举,挑选出一批堪用的人才,由他们协助完成均田。
第四,济民学堂,要不惜血本,以最高的标准,建造完成。王宫皇宫,都可以缓一缓,唯独学堂,缓不得。
第五,要妥善奖赏有功将士,该给大家伙的,一点不能少。
第六……
朱元璋一项一项布置,这些事情都十分紧要,但是也算是平常,大约任何一个胜利者,只要头脑清醒,都会这么做的。
要如何才能体现出朱家军的不同呢?
崖山!
不得不说,张希孟带给老朱的惊喜,还真是层出不穷。
哪怕朱升这种博学之士,他也想不到,老朱要称帝,竟然还要先去崖山,给赵宋办一场风光大葬。
这哪是给赵宋办葬礼,分明是给上一个千年,画上句号。
如此一来,朱元璋几乎取得了和元廷分庭抗礼的地位。
我们可不是草贼土匪,我们是替前人收拾旧山河,师出有名,顺天应人。
而且祭祀赵宋,宣布赵宋亡国,一下子就让刘福通的韩宋成了个笑话。
再有就是对内凝聚人心,为了称帝铺路。
除了高,还能说什么呢?
“其实还有些好处,主公还没有注意到。”
朱元璋忍不住呵呵笑道:“先生做事,向来是一箭多雕,独具匠心。还请先生赐教,让咱开开眼界吧!”
张希孟弄了张地图,放在了老朱面前。
元朝的江西行省很特殊,掌握的面积超级巨大。
其中最特别的就是大半个广东,都在江西治下,也就是说,元朝是不存在广东和广西省的。
“主公,前往崖山,就必须先拿下广州…而广州,北江,梅岭,赣江,鄱阳湖,长江,又是一条完整的商道,是江西兴旺繁荣的命门所在!”
张希孟笑道:“只有打通了这条经脉,才能让江西迅速恢复,而且江西人多,如果均田做不下去,
可以向岭南纾解。再有…”
“再有什么?”朱元璋呼吸变粗,这些好处还不够吗?
“再有广州的元廷左丞何真,是周围对手当中,最弱的一个,或可以传檄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