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二十二 再一次选择

  张柬之通过了政法大学为他特别准备的一场入学选拔考试,以政法大学第一任校长孔颖达为唯一的监考之人,盯着张柬之一个人的入学选拔考试,不要误会,这不是因为苏宁的原因,而是孔颖达自己闲得无聊,科举考试没有邀请孔颖达做考官,乃至于监考官都没有孔颖达的份儿,老家伙郁闷至极,于是就把张柬之的入学考试和科举考试安排在了同一天,过一把监考的瘾。
  而且他也对眼前这个少年有些好感,这个少年和苏宁之间的事情已经传遍了长安城,此子以孝道名震长安城,而他和苏宁之间发生的一场面对面冲突也随之闻名,苏宁拒绝了这个为了父亲而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少年的请求,不允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坚决维护了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当然苏宁也没有忘记请出长安总院的名医去襄阳为这位孝子的父亲治病。
  对于苏宁的做法,绝大多数人表示赞同,就连孔颖达自己也表示赞同,不过就是有那么些人,大多数都是死抠字眼的儒家老学究,对苏宁的做法感到失望,对苏宁本人也不满,认为苏宁太过于铁石心肠,对于将死之老父的最后请求都不愿意答应,如果他的老父就此一命呜呼,岂不是呜呼哀哉?这群人引经据典,对苏宁的做法进行批判。
  不用苏宁自己回嘴,自然有人帮助苏宁,以新法家学派的学者和学子们为主力的挺苏宁派一样引经据典,拿出《贞观律》和皇帝的亲笔政令驳斥那些反对苏宁做法的人,对那些人口诛笔伐,将他们驳斥的狗血淋头,他们说苏侯爷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不忘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全了这位孝子的孝道。已经是仁至义尽,你们还要苏侯爷怎样?
  孝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但这并不能成为一个人可以当官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因为孝就可以做官,那么全天下也不知道多少人都可以做官,那么天下都会乱了套。孝是美德,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不是科举考试的标准,孝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先决条件,你要是不孝,连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这一下子就把反对派打入了无底深渊,反对派们的力量越来越小了,作为孔门嫡传的孔颖达也注意到了,愿意听儒家之学的学生不多了。呈单调递减趋势,而愿意学习法家纵横家乃至于墨家之术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他也理解了苏宁曾经说过的,儒家被以前的皇帝和人们捧得太高,惹恼了太多太多的人,一旦儒家坠落神坛,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
  成也皇家,败也皇家。孔颖达只能长吁短叹,什么也做不到。什么也不能做,风口浪尖之上,他就是儒家学派的代表,灵魂领袖,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出了什么事情,儒家就真的万劫不复了。如今法家和纵横家人才辈出,墨家已经把工部打造的滴水不漏,他什么也做不到,他只能期待着儒家什么时候也出一个惊才绝艳之辈,不要求他再一次做出罢黜百家之举。只要让儒家回到春秋战国“孔墨显学”的地位就够了。
  而他眼前的这个被他很看好的注重孝道的孝子却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纵横家作为主修科目,这让他觉得很失望,很失落,他主讲的儒家之学在这数千学生中只有数百人选择了主修,大多数都是以前山东豪门的附庸家族子弟,希望着依靠孔颖达可以继续炒冷饭,但是他们注定会失望。
  这也是苏宁看到的,任何宗教的意义在一开始都是好的,创始者们看到了人间的疾苦,看到了人世间的不公平,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于是他们要改变这一切,宗教应运而生,引人向善是好的,只是人类原本就有善和恶两种品行,单纯的性恶和性善都是错误的,你要是想通过教化让所有人都变得善良,那是痴心妄想,儒家这样做了几千年也没有成功过,由此可见这一招并不能行得通。
  人都是有善良和邪恶两种性格的,每一个人都有两种面貌,一味的要人家这样做不让人家那样做,和反人类有什么区别吗?那就是在违背人类的本性,古人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不仅仅是说一个人,而是说整个人类,所以宗教发展着发展着,无一例外,都出现了变异,中国有佛道之乱,欧洲有宗教裁判所,因为宗教而死亡的人绝对不在少数。
  苏宁不会给儒家发展成为儒教的机会,那太可怕了,那就是中国的宗教裁判所。
  竞争,竞争,竞争,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给所有的人和学术正面交锋的机会,让历史给中国人再一次的选择,这一次,苏宁相信大家都不会选择错误了,至少不会选择儒家了,儒家已经让很多人感受到了痛苦,而这种痛苦没有人想要再次承受,儒家豪门已经不复存在了,无论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不会允许再一次的儒家豪门的出现,或者是任何一个学派的任何一家豪门。
  有学问的人可以得到尊敬,但这并不能成为其家族一起享受这种尊敬的借口,铲除了五大豪门之后,几乎全大唐上下都弥漫着这样一种氛围,掌握了文化霸权的人比掌握了政治霸权的人更加可怕,所以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科举考试第一天第一场结束的同时,张柬之的选拔考试也结束了,孔颖达亲自评卷,当场就要做出结果,他看了看张柬之的基础学问程度和策论的结果,心下一片叹息,放下了考卷,孔颖达很严肃的询问张柬之:“张柬之,凭你的这份考卷,老夫没有将你罢黜的理由,但是,在宣布你已经被政法大学录取之前,老夫想问你,你为何选择了纵横家,而不是法家。或者是儒家,乃至于墨家,道家,兵家?”
  张柬之正襟危坐,严肃的回答道:“法家经过千年变迁,由一批著名学者重新组织而成。和过去的法家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在对于律法的坚持上和过去的法家并无差别,过于刚强,乃至于缺乏变通,坚持法律的时候不惜与反对者进行激烈的辩驳,如果让这些法家之人全面上位,对于大唐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至于儒家则是和法家相对的,法家支持的,儒家一定反对。儒家支持的,法家一定反对,而我既不支持法家一味的讲究法为尊,也绝不认同儒家的礼为尊,至于道家墨家和兵家,都不是在下所擅长。”
  孔颖达说道:“绝对的以法为尊自然是不对的,秦二世而亡就是典型的范例,所以这并不可行。但是,以礼为尊有何不可?法是要有。但是礼就不该有吗?人人遵行礼法才是可行的,难道不是吗?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有汉四百年,而相对于前秦二十年而言,孰优孰劣?”
  张柬之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嘲讽的笑容:“以法为尊只是毁了一个秦,而罢黜百家则是把接下来的历朝历代都给毁了个遍。直到前隋为止,难道前隋不是以仁孝治天下?孔先生,您以为呢?”
  孔颖达一愣,随后恼怒道:“你这话是如何说的?难道历朝历代的衰亡都是因为我儒门之过失?贪官污吏和昏庸帝王都是因为我儒门?”
  张柬之笑了笑,说道:“怎么会呢?在下可没有这样说。在下只是不赞同儒门的说法而已,现在可不是罢黜百家的时代了,孔先生,难道您也要因为在下的言论而将在下赶出政法大学,不允许在下入学吗?”
  孔颖达叹了口气,摇了摇头:“苏宁那小子给你灌了什么**药,对待老夫怎么就那么浓重的火药味儿?老夫何曾说过不允许你入学?老夫虽然是政法大学的校长,可你,你把老夫当成了什么人?罢了罢了,你被录取了,明日就可以来此地办理相关手续,入学吧!真是的,现在的年轻人啊……唉……”
  看着孔颖达离开这里的背影,张柬之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奇怪,因为自己在面对孔颖达的时候分明感觉是在面对一个骗子,但是孔颖达离开之后,张柬之又觉得自己是错的,这位老人是值得尊敬的学者,绝对不是骗子,可是不知为什么,自己方才的话绝对是话中带刺的,孔颖达一定感受到了……
  就算他是个骗子,他也是个老人家,也不该这样做啊……张柬之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可恶,自己似乎做错了什么事情……
  第一天的科举考试结束了,三四万的考生一起参加考试,竞争三千个官员职位,十比一的录取率,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很大的分别,因为科举考试最高可以考取的职位是正七品上到从六品上的县令,所以考取这些官位的人很多,都想一展拳脚抱负,去一个非常适合年轻人大展拳脚的地方大展拳脚,好好儿的将胸中所学在荒芜之地实现,然后等着考核政绩的人过来,自己就可以升官,进入内地,乃至于中央,成为肱骨之臣。
  反正都是确定的一定的这样的一条道路,怎样升迁已经不是很重要了,而是要如何建立政绩,尽快获得进入大唐本土繁华地区做官的机会,乃至于在长安城做官,在天子脚下拼搏历练。
  一个县令往往有三四十个有想法有自信的年轻人一起争取,一起竞争,更有甚者一个最高的从六品上的县令职位有一百多人竞争,官位对于这些年轻人还是有着致命吸引力,而考取一个县令则是科举考试里面难度最大的考试方式,一共要靠三天,第一天笔试,第二天实际测试,第三天面试,缺一不可,如果到最后还有两个或者是三个或者是更多的人通过了面试,那么就要进行最后的策论对决,大家在一起辩论,在一起实践对抗,最终获胜的人才会获得那个职位。
  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加直接,更加有针对性,你想做什么官就去报考什么职位,很显然的,对于大家而言都有好处,不需要再去分配,考试者也可以自己掂量掂量自己最适合的官职,提高录取率,加大淘汰率,获得更高素质更优秀的最终胜利者,对于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开发都是很有好处的,这一点,大家都认同。
  所以第一天的考试结束以后,所有的阅卷者都聚集在一起,一起批阅第一天的笔试试卷。(未完待续。。)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