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年代文的极品男配[穿书] 第41节
唉,要不是他有点手艺,这日子也太苦了。
想到此,他就又想起那种树计划,也不知葛前进有没有再去公社说这事,哪怕公社能拨下来一部分款也行啊?
边想边带着俩娃往回走,到家媳妇也是喜气洋洋的跟他说了分猪肉的事,还把领回来的猪肉给他看。
虽说他挺能干,工分挣的都是满工分十二分,但也只干了几个月而已,所以分的猪肉只有一小块,有没有三两都难说,鱼也只分了一条,就这媳妇还高兴的不行。
杜向东也没说啥,不嫌麻烦的把鱼给红烧了,又把肉切成片,直接跟白菜一炒,新分下来的两样荤腥就全都交待了。
罗树琴也习惯他大手大脚的样子了,也没说什么。
一家子就开始吃晚饭。
吃过晚饭,杜向东就跟媳妇安排新做的柜子要怎么摆,房子还要等年后盖,但是家具做好了可以先用着。
这次这套柜子主要是放在堂屋装些锅碗瓢盆的大个橱柜,上面放些吃不完的饽饽菜,下面有个小柜可以放些粮食什么的。还有一个五斗柜,可以放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另外还有个炕柜,可以放些暂时用不上的被子什么的。
放柜子时,罗树琴就指挥着杜向东,“这个橱柜放这,对,再往边上一点。炕柜往里头放一点。”
反正配合的挺好,就是完事杜向东累的满头都是汗。
第二天吃过午饭,两个宝就出去玩了。
只是没多久,正在干活的杜向东几人就邻居李秀花说,朱家人又闹了起来。
作者有话说:
抱歉,昨天没有更,我回家没带电脑,一块吃饭人也比较多,就没更,鞠躬!今天这更写的也有点赶,明天我尽量多更点,感谢亲爱的们支持!!!
第44章
可能朱小丫的经历跟她很像, 罗树琴一直挺关注这个小姑娘的,前两天还听小儿子说小姑娘现在过的还不错,她爸突然对她挺好的, 她虽然奇怪但也没有多想, 觉得毕竟是亲父女嘛。
可没想到这才多久, 朱家就又是闹了起来。
听完李秀花说的, 她就拉着杜向东出去看看。
杜向东也是很无奈,这到底是别人的家事,他们就算去了也不好管吧?
不过看媳妇这么着急,他也只好跟着去了。
到了朱家附近,就能看到朱家里外已经围满了人, 有的站在门口、有的扒着篱笆、有的甚至跑到房顶上, 都伸着脖子看热闹,甚至胡同都围了个水泄不通。
他们两个到后根本就看不到里面情况, 只能听到隐隐有吵架声、哭声什么的。
杜向东有些无语, 这是有多无聊啊,怎么来这么多人。
不过农闲的冬天,大家就是这么无聊,谁家有点什么热闹,那都是要城为全村热话的。
看着媳妇在外围挤不进去着急, 杜向东只好伸着两条大长胳膊左右扒拉着给媳妇开路,“让让、让让, 都给让让。”
“这谁啊?”
“怎么这么烦......。”
杜向东本就生的高大, 挤进去如同鹤立鸡群, 十分显眼。
被扒开的人不满回头, 看到是杜向东就都选择闭嘴了, 看不了热闹没关系, 得罪这个混子可就不好了。
顺利扒开一条路,杜向东赶紧回头,“媳妇,快跟上。”
罗树琴本来正着急,没想这男人就帮她解决了困难,不由心头就是一甜,但也赶紧跟了上去。
待挤到朱家大门口,就见朱老太坐在自己家院子里拍着大腿大骂儿子不孝,哭诉自己这么些年寡妇失业的带大两个儿子,又给他们娶妻生子,养活一家子有多不容易。
她声音够大,数落的声音一唱三叹的,看热闹的也就越来越多。
这年头大家还是挺讲究孝道的,要不然当初果母就算跟果大嫂合不来,也不想着搬出大儿子家,就是不想大儿子被人说闲话,背上不孝的罪名在村子里是抬不起头做人的。
因此现在朱老太这样数落朱大柱,朱大柱便也只能蹲在一边抱头认错,并还呜呜的哭了起来。
杜向东忙问旁边人怎么回事,围观的人就把事情来龙去脉热情的告诉了他们。
原来起因是分猪肉,大队分了猪肉,有的人家会放在院子的大缸里,这时候温度低,一夜就能冻上,冻起来可以留着过年再吃。
但也有先炖一点尝尝鲜的,朱老太就是这样,她先让儿媳妇炖了一部分,炖好收起大部分,剩下几块肉再加些配菜进去,又炖成一锅。
吃饭时朱老太负责分饭分菜,给几个大人自不必说,几个小孩子都分到了两块肉,大孙子更是分到四块,而轮到朱小丫这里就只有土豆和一点白菜。
朱小丫对此没什么感觉,有的吃就不错了。
以前一直是这样,朱二婶生的大孙子朱老太一直非常疼爱,而两个堂妹虽说跟她一样也是女孩,但她们一直有朱二婶这个亲妈护着,朱老太也没怎么为难过她们。
只有她,以前她亲妈在时还好,后来她妈不知为什么跟她爸闹了离婚,她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她爸娶了后妈,也还是没人管她。
她对此都习以为常。
往常朱大柱也不管闺女的,农村的男人只负责出去干活养家,家里的事都是女人管,朱家的事一直是朱老太管,朱大柱从来没提出过疑异。
而这次朱大柱却跟朱老太说分的太不公平,小丫也得跟两个侄女一样,怎么也得分两块肉。
朱老太本来就对朱大柱有意见,前几天朱小丫离家出走被送回来,她本来是想打这丫头一顿让她长记性,那时朱大柱他前头那婆娘进屋不知说了什么话,出来就拦着她不让打。
朱老太当时看朱大柱前头的婆娘拿来一袋粮,又怕再把朱小丫打跑,就真的没打。
但朱大柱接着两天就越来越不对劲儿,吃饭时对朱老太只分给朱小丫粥不满意,给她拿窝头。
干活时还让朱小丫以后都不要跟着队里一块去整地。
这朱老太就不能忍了,这不但挑战她一家之主的权威,还让她损失一个人的工分。
于是就有了今天之一出,朱大柱提出分肉不公平后,她就开始对朱大柱破口大骂他不孝,惹来了很多人看热闹,今天高低要治治这个敢忤逆她的儿子。
朱老太觉得自己这招挺管用,大骂朱大柱一通,指着他鼻子又道,“你去问问哪有丫头不干活的,明天就让她还去跟着整地。”
朱小柱也跟着帮腔,“大哥,咱娘说的对,小丫之前不是一直跟着去翻地,怎么说不去就不去了。”
朱二婶倒是揽着自己的几个孩子在一边不说话,她不想引火烧到自己闺女,因为她俩闺女都跟朱小丫差不多大,从来没去上过工。
朱小丫的后妈此时也是站在一旁冷眼旁观,没有帮腔的意思,而且她也觉得朱大柱自打他前妻来过之后就有些不对劲儿,她倒要看看是怎么回事。
朱大柱本来蹲在一边哭着认错,一副霜打的茄子般发着蔫,但听到老娘的话,他却又弹跳起来,抹了把眼泪还是坚持道,“不行,小丫不能再干那么重的活了。”
场面瞬间一静,大家都没想到这时候朱大柱还能这么坚持。
人群中有了解朱大柱为人的也都议论起来。
朱老太更是哭声为之一顿,随即她又哭爹喊娘起来,一副不依着她,她就要撞墙的样子。
甭管真假,朱家人赶紧过去拦。
本来一边哭着的朱小丫就说,“爸,你别说了,我可以去上工的。”
她其实已经很感觉动了,以前一直以为爸爸不疼她的,现在她爸能对她这么好,她已经很知足了,就不想她爸再为她跟家里人闹矛盾。
朱小丫自己这么说了,朱大柱便一阵犹豫。
他本身也不是什么意志坚定的人。
从周围人议论声中,杜向东也看出点门道,这朱大柱以前从来不敢忤逆朱老太,而今天为了朱小丫却一反常态,显然朱小丫在他心中的地位提升了。
具体原因他不知道,但他还是觉得此时可以做点什么。
于是他在人群中喊了一声,“这才多大点的孩子,干这么重的活,累坏身子可怎么整。我说朱老大,闺女也是你的种,你可得坚持住。”
“谁?谁在那胡说八道,管别人家闲事。”朱老太看有人帮着大儿子,赶紧出声喝骂。
而朱大柱刚才是有些犹豫,一听这些好似下了决心,于是他喊道,“分家,我们分家吧!”
这下围观众人愣住,朱家其他人愣住,朱老太更是一时哑了声。
接下来的发展令所有人目不瑕接,围观的人被请走,朱老二火速找来了大队长。
分家这事以前闹过不止一次,每次都是说好后朱老太骂几句兄弟两个受不住同意,而每次先受不住的都是朱老太,他一直是被‘老娘辛苦养大他们兄弟,分家就是不孝’这样的论调洗脑紧严重的。
可这次却是他先提出来的,而后朱老太再怎么闹他也不改主意,朱老二有大哥在前头顶着,自然也非常乐意分家。
于是大队长就很顺利的主持朱家分了家。
回去的路上,罗树琴还在为小丫高兴,“以后小丫跟她爸妈住一块,日子应该会好过了。不过她爸怎么忽然变的这么多。”
杜向东也表示很奇怪,玩笑道,“也许受什么刺激也说不定。”
这事没过多久,就又传出朱大柱又离婚了。
一年多前他媳妇才跟他提离婚,这次他二婚媳妇又提了离婚,这年头离婚可是大事,在农村是要被人背后指指点点的,尤其是女人,但凡有办法也轻意不会提离婚的。
所以很难不让人想到朱大柱是有什么问题的。
这事一时间成为村里热话,被人反复拿出来说,朱大柱本身就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这事后出门更加沉默了,不过相对的,他对自己女儿就更好了。
不但不是让小丫出来干活,还经常能看到他给闺女买好吃的,分家分到了一点细粮,都给女儿烙了饼子留着吃。
小丫之前觉得受了杜家帮助,还拿来好几块过来感谢,只是杜向东没有收,小丫就也不勉强,就帮着干活。
杜向东哪会让小孩子帮他,于是就让两个儿子跟她出去玩了。
大宝出来就被葛二柱拉走玩去了,小宝就跟朱小丫坐在一边看着他们玩弹珠。
“小丫姐姐,谢谢你的饼子,我请你吃糖啊。”小宝上次用自己零用钱买了好多糖,可能觉得是自己赚的,他吃起来非常理直气壮,每天都会吃很多,所以没几天他买的半斤糖就见了底,不过他也不慌,这两天又攒了点工钱,打算下次跟他爸去县城再买些。
所以他也很大方,明明没几块了,还要用小手抓一大把给朱小丫,边抓还边看哥哥的方向,哥哥一直反对他把钱花光,现在看他大手大脚应该也会生气,不过他也不怕。
反正钱是他自己赚的,他才不会像哥哥一样老抠。
瞥了眼不远处,正好与他哥目光相对,他扭头不看。
朱小丫赶紧摆手说自己不要,她长这么大也没吃过糖,知道这东西金贵,小宝大手大脚,她可不会就这么接受。
不过小宝一定要给,她就只好拿了一块,还说自己牙齿不好,吃不了那么多糖。
小宝也不明白怎么会有人牙不好,但听好这么说也没坚持,就把糖收了起来。
两人就这边坐在一边吃着糖聊着天,很快就聊到了各自的生活情况。
小宝这人有啥就问,“小丫姐姐,你爸为啥突然对你这么好了啊?”
他听家大人一直挺纳闷,他就也跟着纳闷起来。
朱小丫被这么问,就四周看了看,神秘兮兮的说,“我跟你说了,你不要告诉别人。”
小宝就忽闪着大眼睛点头,“那是,就咱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