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勇者不得独进

  王应麟听罢小皇帝的解释,对战果与斩获的首级严重不符的原因清楚了,心中的愤怒也随之释然,但是又不免重生忧虑。他清楚历史上设置以首级计军功的制度是为了有助于军队勇敢杀敌,因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有机会取收割敌军首级。因此才会有《韩非子·初见秦》中秦军:“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不过现在火器已经在军中普遍使用,而伴随着大规模的投入实战,只记肉搏的首级斩获率变得更低。因而王应麟意识到这对于战场上以命相搏的士兵实在不公平。尤其是对于炮兵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作为技术兵种,他们最多的时候是处于相对的靠后的位置提供火力支援,而很少有机会与敌面对面的厮杀,因此伤亡本身不会太高,如此对于炮兵之类的远程攻击士兵来说,收割首级几乎不可能,可又任谁也不能否认他们的功劳。
  “陛下,臣以为单以首级论军功多有不妥!”王应麟沉思片刻施礼道。
  “有何不妥?”赵昺坐下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笑笑问道。
  “陛下,臣以为军中将士虽以报国为要,但是赏赐也是提振士气,激励奋勇必不可缺的手段。而今单以首级论功,不仅有失公平,也会使得将士们相互猜忌,进而退缩不前,消极应战,甚至引发大败。”王应麟言道。
  “靖康年间,金将粘罕围太原,圣上诏种师中率兵由井陉道与姚古犄角应援太原。……金人乘间冲突,诸军以神臂弓射却之,欲赏射者,而行司银碗只数千枚,库吏告不足而罢。于是士皆怨愤,相与散去。师中为流矢所中死之。陛下不可不以此为戒啊!”
  “首级制度本身便是鼓励个人勇武只用,对于现下确是已经多有不妥,但是积习难改啊!”赵昺听了放下茶杯苦笑着道。
  “这乃是事关国家兴亡,军之胜败之事,必须要屏弃陋习,予以革新,否则便是自取亡国之道!”王应麟见陛下态度暧昧,不免着急地道。
  “朝中若是皆有王知事的见识和魄力,事情便是好办多了,卑职也不必如此难做了。”这时曹诚在旁笑笑道,“王知事,陛下早在发布俢敕令之时,便对过去《军功赏罚律》中的首级制度提出过修改,但是阻力很大,朝臣们以为若是废除首级制度,则战时军中便无人肯奋勇向前,遇敌怯战。且军中征募悍勇之辈,无不是以重金相筹,如此将无人肯为国效死。所以此制虽有瑕疵,但不应擅动。”
  “这……”王应麟听罢心中不免汗颜,当初自己也曾是反对者之一,但他非是知错不改之辈,略一犹豫道,“陛下,臣以为首级制度与现下实情确有不妥之处,但是若是完全取消,却又实对那些奋勇当先,可以一当十的悍勇技击高手不服,也不公平!”
  “呵呵,王知事可知万军阵中‘勇者不得独进’之说?”赵昺笑笑道。
  “臣愿闻其详!”王应麟皱皱眉,躬身施礼道。
  “好,今日无事,咱们君臣正好围炉煮茶论法,相互探讨!”赵昺点点头,命人将火盆移至后帐,让几位臣僚围拢过来,在火笼之上煮茶同饮。众人依此落座,他亲手添水煮茶,心中思索着如何说服众人,接受自己的提议……
  赵昺以为在研究武林高手适不适合上战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先研究一下什么才叫武林高手。武林高手到底存不存在?确实存在,而且古人也相信武林高手的存在,并且在正史里也有零星记载。三国时代的鲜卑首领轲比能,就是被深感其威胁的魏国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将其刺杀的。可以说,一个武林高手就能让鲜卑人晚崛起了上百年。
  而宋朝过去殿前军也有御龙直的编制,班直一般由武艺绝伦者充当,千百人中始得一、二人,作为皇帝的亲兵宿卫宫中。在北宋初,班直还是不时参加征战的。太祖选三十人,隶属郭进,与北汉作战。太祖攻北汉,“太原城久不下”,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参加攻城,“中流矢,几死”。于是,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率诸班卫土叩头,愿先登急击,以尽死力”。但宋太祖却无孤注一掷的勇气,没有令他们出战。
  太宗再攻太原,御龙直副指挥使戴兴“先登,中流矢,补御龙弓箭直指挥使”。可自宋真宗和辽圣宗订立澶渊之盟后一百多年间,宋代的班直一直居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从未参加战斗。北宋末,金军攻击开封,才动用班直出战。李纲曾“乞禁卫班直善射者千人”,登城射退金军,然而班直的出战,终究不能挽救亡国之运。
  赵昺组建亲卫营其实也是仿照先前的‘御龙直’,其中不乏以一敌十的武林高手,他们动作敏捷、精于近身格斗。但是这些人跟武侠小说里,只凭一双肉掌在百万军中就来去自如的各种奇侠们不大一样,即便是宗室级别的元妙大师也自认不能。
  所以武林高手确实有,也曾参加征战,并有不俗的战斗力。而历史上较早出现的武林高手群体,应该就是先秦时期齐国的“技击”了,意为以勇力击斩敌者。他们“怯于众斗,勇于持刺”,可见当时齐国有一大票爱好单挑的拼命三郎,而且当时也确实人才济济,涌现出很多出类拔萃的猛人,如殖绰、杞梁、华周等人。
  齐国国君将他们招募过来编入军队,“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可见他们参与实战确实起到了带动士气的作用,如果遇到的是组织涣散的对手,基本上可以做到碾压对方。不过如果对手换成了高度组织化、纪律化、阵型严密的劲敌,这招恐怕就不灵了。于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军事定律:“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也就是说,在古代冷兵器战场上,成千上万军队组成严密坚固军阵,相互挤压、相互冲撞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能不停重复单一战术动作的、充当庞大战争机器中一颗颗螺丝钉的普通士兵,而不是剑术超群、善于闪转腾挪的大侠。大侠们尽管动作敏捷、善于击刺,但他们在整齐划一的军阵中不仅毫无用处,甚至可以说是有害的。除非他们真的能像武侠电影里拍的那样,无视物理规律,能够在敌人头顶上飞来飞去
  中国的武林高手们上了战场不太好使,那么国外的呢?在文学作品塑造的常见形象中,日本忍者无疑是极为拉风的一种:外形神秘、动作酷炫,举手投足间逼格满满,一看就是不好惹角色,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元龟元年,织田信长征讨六角氏,甲贺忍者为六角氏助战。结果织田信长军大胜,甲贺忍者战死八百人。天正七年,织田信长率军一万进攻伊贺,结果被忍者以游击战的方式死死拖住,最后不得不撤军。
  表面上看起来是忍者战胜了正规军,但伊贺忍者用的主要武器是火绳枪,这应该就不能算做武林高手了。就好比如果西门吹雪和花满楼决斗时持枪对射,你还能说两个人是大侠吗?等到幕府时代的岛原之乱,忍者就更丢人了。各忍者家族精选的好手,不仅有的连壕沟、城墙都过不去,连侥幸潜入城中得那些,次日就被人把脑袋从里面扔出来了,连第二天的太阳都没来及看。
  除了忍者外,日本另外一种强大的高手就是那些剑豪了。明朝嘉靖年前,倭寇日益猖獗。大批日本流浪武士来闽浙沿海,四处滋扰沿海地区。在史籍记载中,这些“真倭”个人武艺极为精湛。他们来自武士阶层,以习武为本业,而且经过内战锻炼,个个凶悍异常,极其擅长单打独斗,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史载:“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官军“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可谓是武功了得了吧!
  不过这些真倭因为以往战争规模限制,大兵团作战经验比较少。而明军正好相反,除了刚立国的时候流行“斗将”外,其他时候都更强调军阵而不是个人武勇。明朝边防重在西北,南军废弛已久,遇到精锐倭寇自然不是对手。可是戚继光建立戚家军,创立鸳鸯阵后,却经常以接近零伤亡的代价消灭数千倭寇。当然此时还无倭寇之说,但不妨碍赵昺换个说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