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寻个住处

  收复临安城已经半个月,如今江浙地区的官员皆以到位,陆续建立起各方地方政权。赵昺知道朝廷已经离开江南十年,虽不算太长,却也不短,散布在此的蒙古人极其附庸已然站住脚。当年抗日战争不过打了八年,但汉奸、伪军却是以十万计,他估计当下也不会太少。因而不论是处于稳定局势,还是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些人都必须予以镇压和清除。
  赵昺因此屡次发布诏令,对于蒙古官员和其走狗务必要除恶必净,号召百姓检举叛宋者,实施首恶必除,胁从不问的政策迅速分化敌对势力,一经查实报知州府即可行刑。中国的官员历来有一种本事,那便是都会超额及超标准完成任务,以显示自己的政绩,更何况行朝保留下来的官员多是与蒙元有着血海深仇的民族主义分子,即便不是也在琼州被‘洗脑’了,因而对诏令执行的十分坚决。
  在短短的旬日间,各处报上被抓捕和处死的蒙元官员就有上万,叛宋的汉奸更是达到数万人之多。赵昺知道这个时候自己不能手软,也不能心软,只有让全民参与进去,并都让大家沾上血,如此才能尽快使基层百姓跟自己走,防止鞑子来了反攻倒算,保卫自己刚刚从‘新政权’中获得好处。
  所以赵昺对这种‘滥杀’并没有制止,反而予以奖赏,并同时要求各地官员积极执行‘绍兴议策’,减免不合理的税赋,将没收的田地分与无田百姓;借机宣传行朝的法律、政策,选任本土德高望重的爱国乡绅充任基层官员。而这种纵容使得镇反如火如荼的的展开,至于其中是否有几个冤死鬼,也只能暂时放下了。
  不过赵昺也知道这种政策过于偏激,但是非常之时必须行非常之事,自己现在需要尽快稳定后方,也需要大量的财赋收入,以便支撑庞大的战争支出和重建的费用。自然这种劫富济贫的政策是最有效和快速的方法,不仅能够解燃眉之急,还能解恨出气。但他也严密的注视这事情的发展,防止肃反出现进一步的扩大化,引发时局震荡,百姓惶恐。
  另一方面对长江南岸沿江重镇的收复仍在进行中,但是各军都因连续作战,出现了物资供应不足及攻击乏力的状况。现在江钲一路已经收复松滋,与元军河南江北行省的军队在江陵城外对峙,继续补充物资和水军的增援,以截断敌增兵的通路,免得腹背受敌。
  而赵孟锦一路不断溯江攻击,已经连下繁城、铜陵、池州、东流,欲与王道夫和马南宝率领的怀德军攻击江州。攻击速度如此之快,说起来还得谢谢忽必烈,他为了防止南人据城作乱,下令毁城,沿江的重镇城墙被拆的七七八八。但他们没有想到报应来的也快,失去城墙给宋军的反攻创造了良机,在水陆夹攻之下迅速崩盘。不过他们处处的留兵防守,现在兵力匮乏,弹药短缺,难以再战。
  根据当下的各部的情况,赵昺与陆秀夫和张世杰商议后,决定让他们就地转入休整。同时派已经休整和补充完毕的董义成部及三个陆战旅及一个炮兵旅,携带辎重和弹药及棉衣从太湖西出芜湖沿江向西增援两个战场。并将江浙之战中缴获的大量盔甲器仗补充给怀恩、威胜及怀德各军,以增强他们的实力,争取在年底前结束战斗……
  朝中的大多人看到的只是宋军的胜利,两个月的时间便收复了大半个江南,却没有发现其中的隐忧。但是应节严不在,高应松、马廷鸾等人都各有差事,赵昺想私下里商量个事情都找不到人,就是军机处也是靠庄老大维持,当下御前办几个主事的林之武和江宗杰各有任职,忙得不可开交。他让陈墩兼管一室,陈识时管理四室,庄老五协调参议室,现在又将周密挂在其中,总算没塌锅倒灶,诸事有人应对。
  现在太后又将琼州东宫的一班内侍全部送了过来,又有陈淑及李三娘寓居于此,使得赵昺的临时行宫拥挤不堪,觉得掉下屁股都会碰到人。可他也知道自己换下地方倒不是不行,只是搬来搬去的兴师动众不说,也太过麻烦。但住在这里实在也是不便,尤其是已经入城的朝臣们大早上就得出城前来参加例会,然后再回去处理政务,有紧急事件也得大老远的来见,实在是效率太低了。
  诸事不便,这让赵昺动了早日入城的心思,他也向几位朝臣暗示过,但是陆秀夫觉得城池刚刚收复,隐藏的残敌尚未肃清,城防也待加强,皇城也已经荒废无法入驻,尚需大规模的修缮,潜台词就是皇帝你先委屈几天吧,待一切准备好了再入城。可他岂是安分的主儿,趁今日又闲,便偷偷的溜了出来,直奔临安城,打算实地考察一下,顺便给自己找个新窝。
  既然是微服私访,赵昺当然不能大张旗鼓的入城,虽然满世界都知道他就在临安,而一天没有举行入城仪式,就不算真正还朝。他令陈墩点起一都侍卫,法正和法樵也领着八名内卫混在随从之中,他也换了军装,以护送官员入城为名骑马入城,考虑到这帮人没有一个在京城待过,又叫上了周密和郑虎臣随行。
  一行人护着赵昺骑马至桃花关自南城攻入城池的地点入城,这里已经经过修缮,在炸开的缺口出建起一座城门,但匾额尚未题写,此处已由护军接防,验过腰牌后放他们入城,而赵昺混在其中并未引起注意,顺利进入罗城。
  “陛下,前边便是御马院,西侧是殿前司和小校场;再往西就是都作院、军器库、酒库及制药局,圣果寺;再往西走便是凤凰山南麓,有上校场和中校场及些亭阁在山上。”周密介绍道。
  “那边保存的尚好,似没有过火吧?”赵昺顺着其手指的方向望去,发现除御马院已经坍塌外,西边的建筑基本完好,扭脸问道。
  “陛下所言不错,那边并没有过火,得以保存下来,不过已然废弃多年了。”周密叹口气道。
  赵昺又看了一眼点点头拐向东继续前行,前方便是登闻鼓院和登闻检院,也就是老百姓告皇状的地方,有什么冤屈无处申张,就可以到这里击鼓告状,相当于现代的国家信访局接待处。在往前就是待班阁,是等待上朝的大臣们的休息场所,不过就是两列排房,这是皇宫必设场所,但是即便已经被火烧塌了也比琼州的看着有气势,再向前就是宫城的正门了。
  “陛下,这里便是丽正门,此前城围上建有东、西阙楼及城楼,只是已经被烧毁。”。周密黯然地道,“没想到这宫门尚在,此前这有三重门,每重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门上还筑有御楼,门外两旁排红杈子,有禁军把守戒备森严。如今,唉!”
  “可惜了!”赵昺上前看看,上面红漆斑驳,还有过火的痕迹,上面的门钉只剩下有数的几个,其余的不知道被谁弄走了,只这几扇门修复也不少钱,他咂咂嘴道。
  “下马!”皇城之中乘轿、跑马那是严禁的,除非是皇帝恩赐才可的,这里虽已成废墟,但仍不能忽视,陈墩下令道。
  “进去看看!”赵昺也跳下马来,指指说道。
  “是,开门!”陈墩令两名侍卫上前推门,又遣一伙人将战马送到北门等候。
  两名侍卫上前费力的推开大门,可能是多年未动过,更无人给门轴上油,发出刺耳的咯吱声。大门大开,前方便是南宫门,里边就是大内了。陈墩派人在前搜索,待无异样后,陈墩才护着小皇帝向前,穿过两重宫门后才算到了正地方。
  赵昺过了宫门眼前便应该是文德殿,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在周密及众臣的回忆中,这里应该是庄严宏伟、富丽堂皇,乃是禁城内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殿高约十丈,正中在高约六至七尺的平台上,设有金漆雕龙宝座,两旁为蟠龙金柱,座顶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整个装饰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皇帝“外朝”举行重大典礼的所在。但如今只剩下两丈多高的汉白玉砌成的殿基了。
  一行人拾级而上,赵昺发现殿基已经被人重新整理过,上面修起丈把高的墙体,他又向北望去,那里应该是垂拱殿,是皇帝“内朝”日常接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垂拱殿后面是皇帝、后妃、太子生活起居的内廷,有皇帝就寝、用膳的福宁殿、勤政殿等宫殿。但现在都已只剩基座,上面同样重新修了建筑,不过进度不一,有的已经有了雏形,有的还是半拉子工程,可都已停工了。
  “令人将这里全部拆了!”赵昺猛地想起这应该就是杨琏真迦那厮欲建寺镇压宋朝龙脉的所在,可是其又被自己给弄死了,忽必烈也死了,这便成了烂尾工程。他指指基座上的建筑对陈墩言道。
  “是!”陈墩立正敬礼道。
  出了前朝进入内廷,这里王德就比周密熟悉了,其在这里生活多年,凭着记忆还能说的上来各处殿宇的典故,甚至在一片废墟中还找到了当年小皇帝出生居住的地方。赵昺看了只能感慨两句,虽然地面建筑都被烧毁,不过还能看出大概轮廓,只是一处很小的院落,可见其名义上的生母地位低下,但谁能想到一个被人瞧不起的宫女生出的儿子今日却成了皇帝。
  转了一圈,赵昺只觉得心里发堵,这里就是灾难遗址,经过十来年的风雨,整个大内基本已经被杂草和灌木所侵占,基本看不出过火的痕迹,成了狐鼠蛇虫的乐园。后苑的湖塘水都已经臭了,其中的亭台楼阁只剩下柱石、栏杆,假山上爬满了青藤,哪里看的出昔日的繁华和堂皇,他以为在这里拍鬼片倒是挺合适,基本不用改造就能用。
  不过赵昺看过也死心了,这里若不经过一番大修,确实不适于人类居住了。据说山上还有些残存的殿堂,可赵昺已经无意再去,自己总不能住到山上去,每天一帮老臣爬山去面圣议事,他都担心这些老头儿们半夜就得动身,否则都赶不上早朝。
  出了皇城北门和宁门,赵昺才算吐出口气,这里总算看出些繁华了。他们沿御街前行,有巡逻的兵丁见他们从皇城出来上前盘问,但侍卫营的腰牌一亮谁还会逐一排查,且他们同属于护军,算起来都是一家人。行不多远,他发现靠近城门的三省及六部衙门受到大火的波及被焚毁外,其它衙门都保存完好,现在三省和六部借府衙办公,枢密院暂居五府。
  “周先生,城中还有没有个大些的地方可用?”过去的些衙门被元廷占用,得以完美保存,收拾收拾就能用,偏偏就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赵昺皱皱眉问周密。
  “陛下,却有一处清净之地,据此也不远!”周密想了想言道。
  “周先生所言是不是北内啊?”王德听了眼睛也是一亮,急忙问道。
  “大官一猜便中,正是此处!”周密言道。
  “北内?什么意思!”赵昺听不懂了,皱着眉看看二人道。
  “陛下,是这么回事……”王德听了连忙解释道。
  赵昺这才知道杭州有两个大内,南内即凤凰山上的皇城,北内是指德寿宫。此处原先是奸相秦桧的旧第,因有望气之人称“有王气”,待秦桧亡故后就收归官有,改筑新宫。高宗赵构禅位给儿子后移居新宫,并改名“德寿宫”。之后,孝宗为表孝敬,将德寿宫一再扩建,时称“北内”或“北宫”。孝宗仿效高宗内禅退居德寿宫,并改名重华宫。此宫后又侍奉宪圣太后,寿成皇太后,先后改名为慈福宫,寿慈宫……手机用户请浏览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