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印尼华人现状

  前世的印花地砖,经历过30多年的坎坷,一直不温不火、无力扩大生产规模。
  人生能有几个30年?
  连续三、四年亏损,难怪他的伙伴要撤资。现在是1985年9月,印华地砖投产1年2个月了,正好处于巨亏损的状态。
  “陈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实在令人敬佩!”杨兴国继续恭维一句,他知道阮大生安排他跟陈应登见面,肯定有所诉求,但是他不会自己去主动开口而落了下风。
  “哎……”陈应登长长的感叹了一声,神色悲戚。
  “哦?”杨兴国啊了一声,不再问话。
  “陈董,我看您也别藏着噎着,跟杨兴国说一下嘛,咱们都是自己人!”阮大山看出杨兴国的心思,在旁边打起了圆场。
  陈应登有点儿不好意思的看了阮大山一眼,心想这货怎么如此直白?
  杨兴国心知肚明,微微一笑,当做视而不见。
  这记作攻做得好,既然是阮大山请托过来的,那么就不好驳了面子。
  既然一定得做,那讨个好价钱似乎就成了上上之选,杨兴国不是闲得无聊之人,每一次咨询都是耗费具大的人力、物力的。
  之前不管是宏展、格力还是安踏,他都是凭着先知先觉进行策划咨询,说白点就是动了点小心思做了个文抄公,因此倒也没有花费多少的力气。
  但是印华不一样,地砖行业杨兴国也没有经历过,他对地砖行业的认知就局限在简一瓷砖、马可波罗这些品牌的广告上。
  因此,这次咨询必须得动用真章了,咨询该做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说起这件事情,我也挺难开口的。”陈应登喝了一口铁观音茶,又是一声长叹道:“本来是心怀着一腔热血来厦门投资的,没想到居然遭遇了滑铁卢。”
  “不知陈总如今面临着什么问题呢?”杨兴国这是明知故问了。
  “印华投产一年多了,可是每个月都在亏损。其它股东朋友都开始有了异样的声音,有的甚至想要撤资了。”陈应登道出了实情,商人逐利,他也没办法。
  杨兴国内心一冽,原来前世撤资的想法并不是在两年后才出现的。这个时候有些股东就有这种想法了,估计这些人被陈应登说服同意再看看,因此才会发生1987年的大面积撤资事件。
  杨兴国表面不动声色,“不知道陈董打算如何应对呢?”
  “叫我放弃在华的投资,那是不可能的!祖国经历了这么多年的灾难,现在正是需要我辈之时。但是如果其它股东朋友真的要撤资,那就只能我一个人抗了。“陈应登不急不缓的说道,语气之中透出一股坚定之意。
  杨兴国与阮大山心神都为之一震,为陈应登的这种情怀所打动。
  正如前世每年过年,每多人民子弟兵、特殊岗位的人不能回家过年一般,这个世界之所以静好,那是因为有人在坚守!
  企业家与商人其实并不能混为一谈,在杨兴国看来,唯利是图者称为商人,有情怀者方能称为企业家。
  “我觉得印华还是可以再抢救一下的!”陈应登继续说道。
  抢救?杨兴国的内心飞过一群乌鸦。
  “实在不行,我去说服股东们,叫他们不要撤资!”陈应登似乎对于说服其它股东不是非常有信心,他紧锁的眉头出卖了他的不自信。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此生不做南洋人啊!”杨兴国想起前世98年印尼的排华事件,发出一道感叹。
  陈应登:“……”
  陈应登此时竟然无语以对,他长期生活在印尼,印尼的排华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怎能不知?此刻他竟然有种他乡遇故知之感。
  阮大山没有陈应登的切身感受,因此打趣杨兴国道:“说人话!”
  杨兴国无奈得紧,这是大实话好不好?
  陈应登抹了一下眼角的眼泪,阻止了阮大山,“杨老师说得没错,这也是我迫切想要在中国扎根的原因。”
  他乡纵有千般好,不及家乡小酸枣。
  他国明月也不圆,岂及在家米饭香?
  阮大山膈应了一下,一脸疑惑的望着两人,这是什么情况?
  如果情绪可以显化,此时必然是:来自阮大山的负面情绪+666。
  “印尼当地人非常的懒惰,他们把我们华人当做勤劳的羔羊,时不时就出来抢一番,甚至还杀人。”杨兴国冷冷的说道。
  “真是举步维艰啊!”陈应登接着杨兴国的话,一脸凄惨之色,“我就是想回中国来投资,然后告诉在印尼的华人们,祖国改革开放了,这里也有机会,号召他们回国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阮大山也不说话了,一脸凄然之色。
  “陈总,我会尽我早大的力量帮印华走出亏损的,不过……”杨兴国面露难色,毕竟前一阵子大家还在讲究爱国情怀,下一秒钟就拉回现实,这画风实在是……
  “不用为难了,我知道你的条件!”陈应登既然敢来,自然知晓杨兴国出手的条件,“10%分红够不够?”
  杨兴国吓了一大跳,这陈应登这么大手笔?一时之间,他居然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了。
  “如果杨老师觉得不够,我还可以再加,20%如何?”陈应再次提价,他现在真的是非常的窘迫。
  “你这样子不怕损害其它股东的利益吗?”杨兴国终于回神。
  “只要杨老师敢答应,我就敢放手一搏,大不了继续滚回印尼做他们口中的“黄皮猴子”!”陈应登一脸决然的说道。
  杨兴国看陈应登如此决然,内心一转,便想到了陈应登的想法,敢情这是他嫌期他股东在拉他的后退,想要单干了,“您这是要清场了?”
  陈应登一阵惊讶,自已还没说呢,杨兴国居然就已经想到了,看来他的名声可不是吹的。要知道中国现在公司法还没出来,很多国人对于公司里边的门门道道是两眼一抹黑。既然杨兴国明白,也省得他再费劲说明了,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气,这让他对于杨兴国的能力的肯定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