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天倾西北 西北方略

  当了王爷之后就是潇洒,在西北的地头儿上想咋就咋,看谁不顺眼就扁谁,想欺负谁就欺负谁,便是整个西北的官吏,也要经过平西王府的同意才能够履任,但就目下而言,我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修建王府,并设立文武百官。
  目下西北的军政重地算是在绥德一带,然而放眼日后的发展前景,似乎不能再拘于一隅,因此大部分人都希望将王府修建在长安城里,以符合我统御西北的身份。
  “这怕是有些不妥——”王石雷对此提议却不是很赞同。
  “石雷有什么意见,不妨说来听听?”我已经将王石雷内定为王府丞相,自是要在众人面前确立他西北文臣第一的正面形象。
  王石雷犹豫了一下后,开口说道,“在长安城修建王府,其实好处不多,弊端却不少。长安虽然是数朝旧都,但是自唐末以来,屡次遭兵火侵袭,已然不复昔日的威盛景象,如果选择长安建府,必将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去修复旧城,凡四周城墙连绵数十里,岂是朝夕之间可以建成的?此其一弊也!且一旦建府长安,就意味着王爷有了东出潼关,顺流而下的意图,这对于朝廷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压力,势必会激起反对势力对西北的攻击,得不偿失啊!”
  王石雷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分析了在长安建府的弊端,顿时将众人的热情给打击了下来,而我此时要考虑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
  作为统御一方,有实力也有雄心横扫六合囊括天下的强势人物,我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同时也要兼顾军事以及人心。长安虽然已经破败,却始终是西北人民心中的首选建都之地,恢复汉唐旧貌,重使万邦来朝,这依然是大多数人的梦想,且长安的地势也在西北举足轻重,雄关要塞环绕,军事意义重大,否则也不可能屡次被帝王们在此定都。
  我在西北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已使整个西北的面貌焕然一新,人心思定,相对与面临外敌侵扰的中原河洛地区,以及被皇位之争搞的充满变数的南方来说,西北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吸引了不少来自其他地区的人民迁徙至此,钢铁工业的飞速发展,为西北提供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农业的集团化操作也使得抗旱防害的工作更为有效,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远超国内各地,大量西北制造的纸张和印刷机械源源不断地流传到东南各地,为西北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流。
  即便是长安旧城,也在渐渐地恢复元气,城郭虽然还是老样子,里面的居民却已经逐渐向当初繁盛的时候靠近,长安府城丁口已经突破了二十万户,算是西北第一大城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必须要表现出一定的强势特征来,以稳定西北的人心,吸引更多的移民和商贾,使得西北的发展速度可以持续增长。朝廷那边,自然也是要敷衍一下的,也不能给他们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我命人将西北地图展开,对众人说道,“长安城是一定要建的,但是长安城也并不是一天就可以建成的!我们的步子不妨放的缓一些,一年的工期可以变成两年,或者三年,我们不着急!关键是要让民众心里知道,我们稳定西北的决心。在建府的意见上,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没有必要非得将王府放到一个地方!绥德那里的建筑是现成的,这可以作为一个王府,长安这里可以慢慢修着,先把城池恢复了,另外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这里——”说着将手指的方向一移,指向图中一点。
  “向西发展?”包括王石雷在内的众人都是一愣,目光落到了西方一点上,那里正是当初李继迁建立新城的地方。
  “这里怕是有些不妥吧?”王石雷对李继迁新城被黄河之水淹没的事情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地问道。
  当初我故意装神弄鬼,搞了一张神授之图留给李继迁,就是要他消耗人力物力,将大笔的金银耗费在修建新城上,确实收效显著,到了最后又被我的部将引来黄河之水,将新城给淹了个尽,使李继迁元气大伤,不得不依附于辽国的羽翼之下。
  想起这段故事来,众人都觉得新城虽然有李继迁修建的基础,却终究太过危险,光是黄河之水就是一个大隐患,一旦住进去,保不定哪天又会重遭共工之灾!更何况过于偏西了,很容易流于异族,因此很多人都不赞成我重新修建新城并作为王府所在地。
  “呵呵,诸位不必担忧。”我知道众人的心结,便笑着解释道,“新城的弱点,其实不足为虑!当时我是为了坑害李继迁,所以才设计了这么一张图纸给他上当,如今只要在城的西北方筑起一座土丘,在沿着城池将护城河的沟渠贯通起来,自然就可以将黄河水患给化解掉!另外,经过上次的水患之后,城中的居民基本上都流散已尽,正方便我们安置附近的移民,而城外的土地也由于淤积了大量的河泥而肥沃无比,在此地重新开发,实在是好处多多!”
  王石雷看了看地图后,立刻赞同道,“听主公如此一讲,属下倒是以为这新城是个好地方了!一则在新城建王府可以安抚朝廷,二则此地恰在黄河上游的关键之处,连接这附近十几个州府,交通便利,地势险要,可以说占据了此地,河西诸地尽皆牢牢控制在我们的手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