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打草惊蛇(1)

  “官家……”一个宦官小心翼翼的走到神色有些不太对劲的赵祯身边,轻声禀报着:“国子监直讲、天章阁侍制王洙伏阁求对……”“您见还是不见?”
  “不见!”赵祯有些烦躁的摆摆手。
  那宦官于是低头屈身,就要去传令,但才走到半路,就听到官家无奈的声音传来:“还是见一见吧……”
  “不然,本月的资善堂说书所里,小王先生又要长篇大论了……”
  “朕这也算是作茧自缚了……”赵祯无奈的自嘲苦笑起来。
  这说书所正是他在景佑四年下诏建立的,最初本意只是想塑造形象。
  但哪里知晓,文官们居然把这个事情当真了。
  每月朔望,学士们必齐聚资善堂的弥英阁和延义阁中,对他讲古今治乱之事,议论国家用人、用政的得失损益,顺便抨击一下当朝宰执。
  遇到热点,那就集体改变风口,逮着说个不停。
  赵祯能有什么办法呢?
  自己做的决定,哭着也得坚持下去。
  当然了,也就是这位官家脾气好,这要换了太祖、太宗,恐怕学士们每个月都要掉几颗牙。
  没多久,一个穿着绯衣的文官,便来到了赵祯面前,大礼参拜:“微臣国子监直讲、天章阁侍制、特赐绯衣银鱼袋臣诛拜见陛下!”
  看着面前的这位大义凛然,一副慷慨激昂而来的神色的天章阁侍制,赵祯无奈的叹了口气,然后问道:“小王先生今日入宫所为何事?”
  王洙的父亲是王砺,当代文坛最有名的书法大家,没有之一!
  一手隶书,天下仰慕,就连辽国的大贵族,也要求其墨宝。
  而王洙作为其子,不止书法得了乃父真传,学问更是极为高深。
  不然,也轮不到他为国子监直讲,去年朝臣们也不会将王洙推出来去和林瑀对打了。
  因为王洙在学问上是真的很强大!
  旁的不提,自东汉以来就一直失传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就是这位王直讲在馆阁藏书里发现并重新整理好编为《金匮要略》的。
  于是,王洙与乃父,在当代被世人并称‘大小王’。
  而这位小王先生,素来以刚直闻名。
  不怕说错话,就是他最大的特征!
  每个月的弥英阁、延义阁讲书,就属王洙嗓门最大,调门最高,也最为难缠。
  赵祯看到他就头疼,若是能不见面,就最好不见面。
  此刻,王洙在君前,依旧毫无顾忌,他叩首拜道:“微臣闻知,江宁节度使夫人游仙县君任氏近来频繁出入宫闱,与贵人交,往往留宫竟至日暮……”
  “此岂人臣命妇之所为?”
  “陛下!”王洙大义凛然的拜道:“唐季以来,国家之患,不过藩镇、宗室、内臣、朋党而已!”
  赵祯只好连连说道:“朕知道了……朕知道了……爱卿说得对,朕会仔细命人调查此事的!”
  就打算如此将王洙的长篇大论,堵死在喉咙里。
  但王洙又岂会轻易让这位官家得逞?
  他倔强的挺着胸膛,不肯罢休,反而提高了嗓门,慷慨激昂的拜道:“陛下,春秋之中,有郑伯克段于鄢,祖宗卓然见其故事,知萧墙之防有甚于藩镇,于是防微杜渐,定下制度,约束宗室,以明上下尊卑君臣之分也!”
  “真庙在日,荆王年幼无知,坐视婢女纵火,真庙闻之,且以薄惩大戒,于是贬为端王,削夺武信节,逐于宫外,选上下清明忠节之士以督教之,荆王于是幡然醒悟,痛改前非,贤名播于天下……”
  “而荆王,真宗皇帝之胞弟手足也!江宁节度使允让,不过陛下堂兄,侥幸得天眷而已,陛下如若视而不闻,臣恐翌日,祸起于宫阙,届时追悔晚矣!”
  对文官来说,有三件事情,是他们万万不愿意看到的。
  第一,妇人干政,宦官、外戚乱权。
  第二,宗室放肆,干预国政,甚至窥伺大统。
  第三,权臣独大,架空君王,号令出于宰臣。
  因为,历史已经告诉了每一个读书人,这样子的王朝会是一个怎样的下场?
  亡国只是轻的。
  亡天下就追悔莫及了!
  汉唐教训,不能不让这些人警惕和心惊。
  而现在,赵允让的事情虽然看着小,甚至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那位江宁节度使确实有心窥伺大统。
  但,苗头已经出现了。
  儒家在这些事情上,是从来不谈什么证据的。
  原心定罪,论心不论行,才是他们一贯的做派。
  不然,当年范仲淹和吕夷简是怎么一起灰溜溜的滚出汴京城的?
  范仲淹的罪名叫朋党,吕夷简的罪名叫结党营私,任用亲信。
  而这两个事情,都没有证据,只是别人脑补的。
  而对文官来说,脑补已经足够了。
  所以,范仲淹罢贬地方,吕夷简罢知青州,就顺理成章了。
  赵祯耳根子素来就很软,很容易被文官的话打动。
  现在,也是一样。
  毕竟,如今,弹劾赵允让的不止是王洙,还有他的亲信近臣林瑀,首相吕夷简和参知政事们也都纷纷上书,谈论此事,一个个忧心忡忡。
  他再想着赵允让父子的经历和遭遇,心里面要是没有想法,那才叫见鬼了!
  只是,这位官家到底性子、脾气都很温和。
  他不愿意加罪臣下,更不愿意伤了宗室和睦,亲政以来,宰相、执政、枢密们,哪怕把天都捅了个窟窿,他最大的责罚也不过是罢官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