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南船北马 运河重镇

  进入山阳县境,陆四明显能感到山阳县比盐城县那边要富裕一些。
  沿途看到的村民房屋多是青砖砌起的,时不时的还能看到大院子,不像盐城县那边土坯房占了多数。
  乡村道路也平整得多,农田的水利设施看起来也比较完善。
  在路过一个不大的村子时,陆四看到了一处水闸,上面的铁板刻有“洪武十五年山阳县监”字样。
  显然,这是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古董了,难得的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淮扬淮扬,淮在前,扬在后。
  可能现实中淮安比不得扬州这座淮左名都繁荣,但在政治上淮安却压了扬州若干头。
  须知,淮安这个地方可是“左江右河,东控海道,北接兖、豫,西接两都而诸陵咸在”之要地。
  明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便叫女婿、驸马都尉黄宝兼淮安卫指挥使,由此便能看出淮安地理和军事的重要性。
  淮安也是明朝唯一在境内设了两个卫的重地,二卫分别是淮安卫和大河卫。
  除此外,更有漕运总督衙门设于淮安,另还有两淮盐业转运使分司也在淮安。
  除了漕运、盐业相关的官员常年汇聚此地外,每年还有工部、户部的要员也常驻淮安,因为淮安境内有明朝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据说高峰期一年能造六百多条内河漕船。
  淮扬巡抚衙门设在淮安而非扬州,也足以说明淮安的重要性了。
  可惜,这块明朝发展了两百多年的太平宝地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一片废墟了。
  对此,陆四只能感慨,因为他目前还无力阻止家乡即将到来的惨剧。
  .........
  原本众人还担心遇上宋五所说的河南来的兵拉他们当夫子,但一路过来却是连个兵影都没见着。
  众人纷纷议论,有说那些兵可能是给调去别的地方了,也有说怕是宋五讲的因为巡抚衙门的缘故,那些兵不敢乱来。
  陆四猜测应该是后者,毕竟现在大明朝还没亡呢。
  北边过来的败兵们总是靠抢掠也不可能持久,所以他们必然还是得依靠南边的官僚集团,也就是以南都为中心的政权,如此才能获得稳定而持续的钱粮供应。
  若不然,他们也变成“流寇”,这可就两边不是人了。
  和他们打了十几年的农民军不会放过他们,明朝在南边的军事力量同样也要对付他们。
  没有地盘,又不得人心的这些败兵能撑几时?
  带兵的将领只要有点脑子,都不会让手下的兵在淮扬巡抚眼皮底下乱来的。
  事实上从北边过来的明军不管是打着什么旗号,最终也都是“团结”在了南都政权周围。
  河工队伍沿途经过的村落没什么男丁,据当地人讲村里的壮劳力早就先陆四他们这些外地来的河工去运河了。
  从距离上来看,盐城县的河工的确是这次疏浚运河的最后一批劳力,因为他们最远。
  当天队伍是在距淮安府城不到三十里地的西刘庄歇的脚,因为不知道府里给盐城县的河工安排的是哪段区域,所以广远那孩子还想着他们是不是能进淮安府城玩玩呢。
  结果第二天就有淮安府和山阳县的官吏前来和盐城县做具体的对接了,早先提前到淮安的盐城县户房钱先生也一起过来的。
  里长老马被通知去开会,没多长时间就过来通知宋五说他们上冈片区的被分在清江埔运河南段。
  清江埔是运河上的重镇,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天下粮仓”等美誉。
  淮扬段运河最有名的清江闸就位于此地,此地同时也是淮水与运河交汇处,每当北边的黄河水涨时,河道方面就会立即关闭清江闸。
  近几十年由于运河一直没有过大规模疏通,所以淮扬这段的淤塞比较严重。
  一些地段甚至需要几十个漕工同时拉拽一条漕船,才能让勉强让这条船通过,效率十分的低下。
  这放在平时也没什么要紧,顶多苦了那些漕工。然而对于现在急等着江南钱粮救命的北京而言,那就是要命的了。
  新上任的淮扬巡抚路振飞肩上的担子也的确十分沉重,孙传庭大军在河南的惨败使得淮扬直面李自成大顺军压力,因此上任之后路振飞除了要招募兵勇确保淮河一线不失外,还要赶紧组织人力疏通运河,否则他根本没办法去完成皇帝给他的使命。
  一层层压力下来,便有了淮扬数万壮劳力齐聚运河的恢弘场面。
  .........
  陆四现在还不知道新任淮扬巡抚是哪个,他只知道上了大堤后,他就得当苦力。
  盐城县这次一共动员了一万多壮劳力,却是分成了三个片区:县城附近为一区,新兴场为一区,上冈为一区,各区都有带队的县衙人员负责,比如上冈这一区负责的就是钱先生和赵书办。
  三个区段也都在清江埔运河南段,彼此相连,据老马说得有三十里长。
  府里的意思很简单,什么时候盐城的一万多河工把这三十里长的运河淤积给通了,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回去。
  “我的天呐,那要干到什么时候?”
  “没事,这么多人呢,运河能有多宽?我看呐顶多十天半月咱们就能回去了。”
  宋五从前常带队出河工,对工期和工程量心中有个大概估数。
  众人听了他的话都是高兴,尤其是周旺,出来才几天他就想老婆孩子了。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