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插章—记忆中的“动画世界”

  各位。如果您一直追随着本书的步伐到此。我会觉得很欣慰,因为大家并未固步自封,而是跟随“自然生长”的进程,不断探索遥远的本源记忆。
  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追溯到此的记忆,一定是被诸位深深所遗忘的。
  社会对心理疾病是否能彻底治愈,似乎早就形成一种共识和契约;又或者是一些不良的事例,总是出现在人们的视听中。
  这种无形的契约或悲剧,也许曾一度令心理疾患者绝望。
  但是,我至少可以这样肯定:这种看似铁的共识,只是因为人们对更深层的东西缺乏了解。
  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言归正传。
  在本章节,我将继续延续上一章节——“最朦胧的梦”的含义。.
  各位,人们在社会上所面临的压力,可以说是与日俱增。
  不只是心理疾患者,普通人每天所面临的紧张、失落、沮丧、压抑……都不会太少。
  考驾驶证时的紧张,担心自己会发生碰撞,导致巨额赔偿甚至蒙上车祸阴影;
  考公务员时的紧张,担心自己前途黯淡,疲于奔命;
  面试时的紧张,担心找不到好工作,让全家人果不食腹;
  面对恶人时的紧张,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危;
  面对上司斥责,众人围观时那种耻辱;
  面对灾难时的绝望,认为自己会大祸临头、在劫难逃……
  这些日常的压力,甚至有时在还没有发生,只是耳闻目睹时,也会久久不能平复。
  心理疾患者的社交恐惧症、害怕成为视线焦点,也是一种典型地紧张。
  紧张到一定程度,呼吸困难,有如休克。
  人们对待这些紧张感最通俗的做法就是——多锻炼、多熟悉,慢慢去适应。
  诚然,这样做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更像是一种短暂地麻痹。
  因为在适应旧的挑战不再紧张后,面对新的挑战时,紧张又可能会降临。
  因为他拥有地只是面对旧挑战的经验;面对新挑战,必须重新去积累经验。
  而这个积累的过程并非每次都是顺利和成功的。
  一旦失败,有可能是一蹶不振。
  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这些紧张并非一定要通过漫长和艰难地经验积累去消除。
  而在大家遥远的童年,一种与生俱来、绵绵不断的本能记忆,就能横扫这些紧张感。
  这就是——朦胧感。
  一种在前面多次强调过的,在最初和母亲最亲密无间时,对外界的朦胧感。
  如果大家的记忆不足以回忆出这种朦胧感,那么,在此,有一个形象地比喻也许会帮助大家。
  朦胧感====儿童看动画世界的那种感觉。
  这也是为何儿童都偏爱动画的原因。
  因为那时的朦胧感最强。
  成人后,健康心态的人,保留地这种朦胧感较心态较差者,也更多。
  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用言语描述这些,实在有些生硬,也费尽了我最大的表达能力。
  所以,接下来,只能由诸位自己去回忆并体会。(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