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呕吐和排泄的倒错

  各位,如果您跟随着心理探索的步伐,一直延续到此.就会发现:似乎已很明朗的问题,还能再细致和具体.具体到一个表情,一个动作.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这种细致的工作有无必要进行.
  是否该留给读者自我去递进和演化.
  而固步自封于前面”心理分析”的内容便已足够.
  如果这样认为,也不必进展到此.
  因为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就像你觉得自己的工作正要开始收尾,但突然有位比较重要的人跟你说:”这才刚刚开始。”
  虽然有点沮丧,但本能的创造能力还是能够继续向前迈开的;而不是牵强的.
  这也没什么大不了.
  更重要的是:工作的细致化、具体化,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还是有价值的.
  除非他的跳跃思维和串联思维非常发达.否则,贸然说出一个心理分析所得的结论,足以让他摸不着头脑.
  就比如说:抑郁是因为呕吐和排泄的倒错.——这一结论.
  如果仅停留在心理分析和梦与记忆那些篇幅所阐述的意思,不是用跳跃的、举一反三的思维.
  根本无从理解这个结论.
  但请不要认为这又是一种什么新的见解.
  只是对前面”呼吸”这个病因结论的延续.
  目的只是为演化得更直观和形象.
  但是,这种直观和形象,往往被一些人误解甚至嘲弄.
  就像弗洛伊德曾把云彩、河流、箱子、楼梯、石柱……隐喻为对性的追求.
  很多人却把这些当成无稽之谈.
  认为这些象征意义太过荒诞不经,看不出联系,根本无法用实践去证明.
  实际是他们根本没有去了解那些
  或者说太过低俗,是在沾污人类的心灵.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他们对那些”灵灵玄玄”的东西,或者”性格决定命运”、”人要顺其自然\活在当下””重在实践””””””行动改变认识”””“XX型人格””””内向与外向的区别”””等学说”””””却看成如磬石般稳定的真理.
  就像侦破一件复杂的刑事案件.
  如果根据现场的情况,而得出一个结论说:这件事一定跟犯罪行为有关.
  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是正确无误的.
  值得肯定的.
  但如果有人要追查到细节,则可能引来一些人的嘲弄和揶揄.
  会认为这人在抢风头,或者标新立异.而自然表现出一些讽刺的意味.
  这种趋易避难的心理往往导致人们逃避了对真实的追求,而沉溺于虚幻和超脱的信仰中.
  就像很多心理疾患者,他们根本不关心理医生所说的话,只要他稍微说得对,就把他当神一样崇拜.
  这是因为他们只是把心理医生当成心中已经倒塌的依赖的替代.
  一种有意识地外部依赖,而非身心一体的依赖.
  事实上,这些由心理到生理的推导,都是在被分析者本能的引导下进行的.
  而非那些机械的数学\化学\生物的推理.
  只要一个人的本能获得了快感和释怀.
  外界的”科学”也就无意义去介入.
  还是回到主题上来.
  很多心理疾患者,在抑郁的时候,可能会有呕吐的感觉.
  这种呕吐实际是一种想要释放压抑的言语冲动.
  就像在前面所说的:某男在遇到肮脏的东西,或者恐惧的事情,又或者担心母亲受到外界威胁时,会屏住气息,或者忍气吞声.喉咙里像卡住了一个障碍物,无法发出反抗的声音.
  因为一旦爆发,就会牵涉到母亲,而使她受到威胁,自己又无力保护.
  所以, 呕吐只是想要释放压抑的本能冲动.
  更具体地说是想要突破喉咙障碍的本能动力.
  如果不知道这一点.
  大多数只会单单就呕吐当成一种病态来看.
  而使患者更加恐惧和担忧.
  担心自己的病情加重.
  有的学者主张”顺其自然”
  也就是:想呕吐就呕吐.没什么大不了,反正死不了.
  这样看起来像是接纳呕吐为本能的释放.
  但实际却是一种假装的”无所谓”和”超脱”
  是在痛苦情况下作的无奈妥协.
  等到现实条件要稍好,似乎不会再出现呕吐时.
  他们又会对这种成果严格维护.实际还是对呕吐的排斥.
  那么,如何把呕吐和排泄联系在一起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前面那个例子:某男在课堂上想要上厕所.结果却因为害怕所有的目光投向他.而使他无法发出请求的声音.一直憋到无法忍受而当场排泄.
  在这里,对排泄的极端压制就等同于喉咙的障碍感.
  所以,在日后,他的心因性呕吐症状就是对当初排泄物的变相释放.
  也就是一种勇气的爆发.
  再强大的外界环境也无法压制这种勇气的释放.
  因为呕吐是很难因场合而克制的.
  这也可以从他的另一种强迫想像中得以表达.
  他经常会在吃饭的时候想到肮脏的东西,而在排泄的时候想到食物.
  实际就是这种口与排泄器官的倒错,或者说是一种替换.
  因口与排泄的压制,导致他无法反抗那些危胁他的人.
  而只得向他们过早妥协.
  无形中使自己的正常人格与外界的破坏行为趋合,而忘记了反击的本能,形成自我破坏.而导致抑郁.
  但是,难道就这样一直用呕吐来代替正常本能的释放吗?
  也并非如此.
  只需保持一种儿时在母亲”怀抱”中那种最原始的宁静.
  因为宁静.所以不会在意外界的眼光和言语,当受到外界危胁,或者本能需要释放时,自然会有勇气去说和行动.
  这就需要”患者”本人去回忆.
  为何在患者上打个引号,因为分析到此,心理疾病根本已不再是疾病,而只是一些本能的自然表达而已.
  所以,当人们总是觉得回忆没有用,无法改变现实时.
  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回忆到最初的状态.
  而断章取义地把一些回忆的片断当成了全部.
  当人们听到”母亲””怀抱”这些字眼,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幼稚.
  是因为他们过分形式化.忘记了,成人有时自然而然来的勇气,就是源自儿时那种无条件的自信,也就是无条件信任母亲的爱和安全感.(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