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人了
唐时玥愣了一下,迅速抬头,那人已经脚尖一点,又轻轻的跃了出去。
她情急之下手一松,整个人往斜坡下头跌去,那人一个箭步上前,想要拉住她手,唐时玥却迅速避开,尽力的一个翻身,扶住了旁边的树,然后定住身体,慢慢的走了上来。
她摆明不想欠他情份。
那人便退后一步,转身就走。
唐时玥道:“你站住!”
他脚下一顿,回过头来,果然就是那天那个背弓的少年。唐时玥道:“那是我先看到的。”
他淡淡的道:“谁先看到的,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是我先拿到的。”
唐时玥有点恼火,心说要不是有我的好运气加持,你能在这种人来人往的地方看到这么大一朵漏网之鱼么?
可是这种话不好说,她只能道:“你是先看到我,再看到紫芝的,对不对?而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已经看到了紫芝,急着要去摘了,所以你这分明就是仗着身手明抢!”
他沉默了一下,似乎是在脑海中回忆了一番刚才的情形,然后他点了点头:“对。”
对什么对,你倒是把灵芝还给我啊!
然后他下一句就道:“但是,是我先拿到的,所以,这就是我的。”
说着这话,他静静的抬起眼,看着她。
他的眼睛是那种内尖外翘的双凤眼,漂亮的出奇,看人的时候显得尤其深邃璀璨。就连见惯美色的唐时玥,居然都忍不住晃了一下神,然后就有些恼火:“你这是在耍无赖了?”
他不再回答,只是静静的看着她。
他年纪看着也就十六七岁,面容尚显青葱,但他此时的态度,却完全不是那种属于少年人的倔强执拗,而是稳定的,镇定的,从容的陈述着事实。
这灵芝,我要了,
你说出天去,我也不会给你。
喵的,这年头的强盗都这么理直气壮了?
眼看灵芝是要不回来了,唐时玥心里气的不行,脸上却收了怒色,反而嫣然一笑:“这是我准备卖了办嫁妆的,你硬抢了去,我嫁不出去可怎么办?那我可要找你负责了!”
他一皱眉,退后一步。
唐时玥继续微笑:“小郎君,你叫什么名字呀?”
他道:“这紫芝我有大用,所以不能给你。”
喵的就你有大用?我也有大用!我要拿它吃香喝辣!民以食为天知道不?我这是天!大!的事!
她轻轻的笑出声来,嫩生生的小少女,这一笑竟如春花初绽一般:“瞧你说的,这话多见外啊,你有用没用那有什么要紧!这灵芝我送你了,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的人了,既然你不肯说你叫什么名字,不如我就叫你小强子?或者小匪子?”
她伸手就去摸他的脸:“瞧你这小模样俊的,拿朵灵芝换,我不亏……”
他迅速后退避开,扭头就走。
唐时玥看着他的背影,冷笑了几声,还是觉得一肚子火。
果然人不可貌相,长的比小鲜肉还帅出十条街,结果一点风度都没有!明抢!
时辰也不早了,再待下去怕有危险,她就转身往山下走。
沿路摘了十来个熟透的白柰,又摘了几个杏子,掐了几把薇菜。快到山下时,见到一小片白花蛇舌草长的极好,又随手摘了大半篓。
白柰也叫沙果,在聚宝山上还挺常见的,大如兔头,吃起来又绵又甜,味道还不错,但在现代就从来没见过了。
这会儿,傻子不傻了的新闻热度还没褪,她在村里还是个风云人物,旁人一看到她背着篓子从山上下来,顿时就围了上来,看西洋景一样:“玥丫头?你这是自个儿上山了?”
“真不错,能自个儿上山了?快叫婶儿看看,你这是弄的什么?”
“蛇舌草啊!玥丫头我跟你说,这种草可不好吃的……”
珍儿娘老远跑过来看了看,嘴就是一撇,笑着道:“人家没准是想拿去卖钱呢?听说这草可是一味药呢,说不准能卖好几两银子呢!”
唐时玥微笑道:“借您吉言了。”
“快别这么说!谁是天生就会的!”周娘子玩笑般推了珍儿娘一把,一边笑向她道:“玥儿,这种草不值钱的,也不好吃,这时节还是弄些薇菜吃。”
唐时玥含笑道:“谢谢婶子,我知道了。”
这个地方就在鬼宅不远处,她是躲狗仔多年的人,非常敏感,早就察觉到那少年就站在鬼宅前头,就笑道:“其实我还找着一个好东西,结果被野狗叨走了。”
其它人都当她是开玩笑,笑几声就过了,唐时玥说完再回头时,少年已经没站在那儿了。
等众人散了,周娘子含笑拉着她手,附耳悄声道:“我们琛儿今天回来,帮你阿兄捎回了一点东西,特意叮嘱了偷偷交给你,你上我家来拿。”
唐时玥看天色还不算晚,就含笑应了。
进了唐四叔家,唐俊琛本来在堂屋,见有客来,施了个礼就要走,周娘子笑道:“别急,这就是嵘儿的妹妹,玥丫头。”
唐俊琛就哦了一声,抬起头来。
唐俊琛比唐时嵘长两岁,今年也虚十六了。他们家的人都长了个和气样子,这唐俊琛也是眉眼弯弯的,看着就挺和气俊秀的。
都是同宗的,唐俊琛就道:“我与嵘儿在学堂里素来亲近,玥儿不用见外。”
唐时玥就乖巧的施了一礼:“宗兄。”
他点了点头,倒是十分沉稳。
唐时嵘给她捎回来了一小袋黍米,还有一串钱。
上一次在唐家,邓婆子给的里面也有铜钱,当着汪氏,她没拿出来细看,这还是头一回细看这个朝代的铜钱。
铜钱光滑澄亮,上头雕刻着明延通宝,背面雕刻着一个“十”字,也就是说,这是当十的铜钱,这一串应该有二十个,也就相当于二百文了。
她倒是知道,铜钱除了小平钱,还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甚至当百,小平钱相当于一文钱,折二就相当于两文钱,折三就相当于三文,依次类推。大小,厚度也会略微大一点点。也有的朝代,会把面值标注在钱币的背面,例如展览馆中见到过的明崇祯通宝。
可是她记忆中,好像从宋朝才有了这种折二折三的铜钱,可是别说宋朝了,她完全不记得哪个朝代有“明延”这个年号!而且从汉一直到宋,银子一直不是流通货币,可是看孙婆子拿银子的架势,显然银子是很常见的。
难道她记错了?这算不算书到用时方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