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无限放款
而有些人心中则有了一些大胆的想法,如果按照侍郎大人所说,那自己把众商家中最有实力的几家联合在一起,那么在拍卖时,别人知道争不过,那也许根本就不敢和自己竞价,那么到时候就能够以最低的起拍价拍得金矿的开采权了。
最大的商家是浙江的几家商号联合体,他们比第二位的河南商号联合体至少要多出五千万元的资金。浙江商号的大股东看向河南商号那边,正好看到河南商号的大股东向他看了过来。他做了个手势,河南商号大股东点了点头。就在这瞬息之间,双方已经初步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侍郎接着说道:“第二点建议,便是和本官同来的有大明皇家银行的管事徐先生。大明皇家银行决定,可以借给任何商家足够多的银币,利息是年息一成二。开采所得金子由银行用市价收购,直到抵清所借银币,还清贷款后,金子便由开采商家自行处理。”
众商人哄地一声便炸了锅。这便是等于借大明皇家银行的钱来争金矿的开采权,即使是十五家商家中钱最少的那一家,也可以用最高的价钱将金矿的开采权夺下来。浙江商号的大股东摇了摇头,自己能够想到的,户部又如何会想不到呢?想要联合以最低价取得金矿的采矿权,在侍郎说出第二个建议以后,已经只能是一个笑话了。现在没有人会联合其它家了,而且即使是十四家联合在一起,另一家只要胆子足够大,一样可以争得采矿权。而自己可能联合十四家商户吗?谁不想发财,在能够自己独吞的情况下,谁又会愿意与其他人合作呢。
这时大明皇家银行的主事徐无明上前拱手道:“各位客官,我来时李行长说了,无论是谁,都可以借任意数字的银币,但总数不得超过最后的金矿开采权的拍卖费用。在此时借款,从明天开始计算利息。也就是说,现在借款后如果您没有争得金矿的开采权,那就可以立即退回借款,而不需要担负任何费用。但如果取得了金矿的开采权,则在二十年内必须还清借款,在还清借款之前,每年所产金子,至少九成要用来还银行的借款,而且不得再从银行里借钱。本人便在那边的房子里,要借钱的便来找我,为了保密,一次只能进一个人。”
这个要求没有问题,你来争金矿,总会准备大量的钱,至少开采所需的人工费用是必须自己准备的,所以二十年内的开采费用当然会足够。其实就只用存在银行的五百万保证金,就可以支应金矿开采的几年甚至十几年费用,而还有一成金子可以成为收入,实际所需的启动资金最多不过一百万就行了。
徐无明的话让有些人开始考虑自己联合了那么多的商家来争这开采权是否划算,有了银行的保证,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来争一争这开采权。于是便有人开始询问,是否可以重新来报名参加竞拍。
侍郎回道:“十五个名额已经定了下来,不可能再重新报名,我们只认这十五家参加拍卖。”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这一点,虽然单独开采利益会大得多,但是相应的,风险也会大得多。而且联合在一起的商家,大都有特别擅长的方面,有的是钱多,有的是技术强,有的是人多。而开采金矿,这几个方面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各个商家开始去找徐无明去签订借款协议,第一个进去的是浙江商号的大股东,他说道:“徐主事,如果我想借两万万也可以吗?”
徐无明笑道:“原来是王大官人呀,王大官人盐场无数,竟然也需要借钱吗?”
王竟泽笑道:“小可不过混口饭吃,这争夺小海金矿开采权,报纸上估计起拍价就可能达到四五千万元,小可连起拍的钱的都有,都是联络了各个同行才凑了一点小钱的。”
徐无明笑道:“王大官人太谦虚了。李行长说过,你便是借十万万也没有问题。”
王竟泽道:“那好,徐主事,我借两万万元。”
第二个进来的人是河南商号的大股东,他直接问道:“徐主事,我们想借五万万元。”
徐无明笑道:“原来是张管家,难怪有这么大的气魄。郑太妃身体可还好吧。”
张管家笑道:“托皇上洪福,太妃她老人家身体康健。”
徐无明也不多话,直接写了一个条子:“五万万元。”然后说道:“张管家拿着这个就行了,至于借条吗,争到开采权后再说吧。”
其他各商户都借钱以后,大家进入了拍卖场,上次拍卖碱湖的拍卖师笑着来到台上道:“各位客官,今日由小可为各位主持拍卖。小海金矿,五十年开采权,加上相同价钱上的优先继续开采权,现在开始拍卖,起价五千万元,每次加价单位为一百万元,只要举牌示意即可。如果想加更多,就要站起来直接说出自己想要出的价格,请各位做好准备,我们现在开始拍卖。”
上次碱湖和芒硝湖一共不过拍卖得到五千一百万元,现在金矿起拍价直接便是五千万。不过众商家早就心里有数,作为一直以来由皇家主持开采的金矿,竟然愿意交给大明国内民众私人开采,这价格绝对不会低。而报纸上便曾经有读者预测起拍价应该在四五千万元左右,等于是放了风声出来,所以现在大家不过是想,果然是如此呀。
王竟泽想要一下就将其他人吓得不敢再加,举着自己的牌子直接站起来说道:“一万万元。”然后扫视了周围的各位商户一眼,志得意满地坐了下去。
拍卖师惊道:“三号第一次叫价便将起拍价翻了一番,这样的大手笔显示了他们对小海金矿的开采权志在必得。是呀,如此丰富的储量,如此容易开采的矿脉,又有谁不想收入自己囊中呢?一万万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