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长平纺纱机

  后世的学者认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李存明签到获得了珍妮纺纱机,怎么能不激动,不狂喜呢?这是不是意味着,大明朝即将迎来工业革命的曙光了?
  他兴冲冲来到作为仓库的营帐里,见到了那一台珍妮纺纱机,扑过去一边看一边抚摸,爱不释手。
  历史上的珍妮纺纱机,是英国兰开郡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有一天哈格里夫斯不小心一脚踢翻了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他看到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动,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变成直立的了。
  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哈格里夫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天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8倍。
  注意是8倍的功效!
  普通的纺纱机只有1个锭子,以前一个织工,往往需要三个纺纱女工供给纱,纱还总是不够用,经常要等纱。这下可好,纱的生产效率一下子变高了。于是纱的价格就逐渐变低了,布的价格也随之降低。
  而在当时,布匹本来就是个行俏货,我们国家古代的时候还用布匹当过货币呢。本来就不够用,现在产量上升价格便宜,还不多买?
  于是织布工厂遍地开花,围绕着织布工艺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就此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篇章!
  而且李存明突然意识到,哈格里斯夫发明珍妮纺织机是在1764年,而此时是1646年。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英国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到来,大明朝又走在了历史机遇的最前头!
  “好啊,好啊,系统爸爸,我爱死你了……”李存明压根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有些语无伦次了。
  好不容易克制住兴奋的情绪,李存明当即叫来陈圆圆,指着珍妮纺纱机问道:“你见过这种纺纱机吗?觉得怎么样?”
  “奴家不会纺纱,也不会织布,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陈圆圆坦诚道。
  李存明撇撇嘴:“你啊,当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身为女人,竟然不会织布,让朕说你什么好呢?朕的皇后贵为天下之母,她可是会女红,会纺纱织布的。”
  陈圆圆有几分委屈,道:“这能怨我吗?我只会唱戏弹琴,从小也没人教我纺纱织布啊……”
  “罢了,朕随口一说,你也别委屈。”李存明笑了笑,踱着步道,“有了这种纺纱机,迁界禁海导致的问题便能妥善解决了。当务之急,应该找工匠来大量仿造这种机器,可军事院的工匠们并未随朕南下……”
  想了想,让夏完淳在军营中发布告示,如果有熟知纺纱机的将士,请前来面圣。
  告示发布了一天,有人自告奋勇来了,不想却是郑有财。
  李存明在中军帐里接见郑有财,问道:“你知道如何纺纱织布?”
  “启禀陛下,小的家中曾经有过一个作坊,生产布匹,三代人以此为生。小的从小耳濡目染,对纺纱机、织布机都有所了解,并不是随意编造谎言。”郑有财答道。
  想了想,补充道:“不瞒陛下,福建地区很多地方都有生产布匹的小作坊,主要卖给……卖给海盗,他们给的钱多。听说海盗买了我们的布匹,卖到日本去,能赚大钱!”
  李存明哈哈大笑:“你别害怕,你们跟海盗做生意,也是为了活命,朕不会怪罪的。起来吧,朕带你去看一件好东西。”
  招呼着郑有财来到仓库帐篷里,示意他去看珍妮纺织机。原以为郑有财识货,会无比震惊激动,没想到他只是眼里闪着亮光,神情举止很平静。
  李存明有些疑惑,暗想郑有财多半是个一知半解的家伙,看来找错人了。
  “你觉得怎么样?”李存明问道。
  郑有财道:“非常不错的机子,竟然有八个纱锭,比小的家中的那些机子多了三个,也算了不起的啦!”
  “你说什么?”李存明又吃惊又困惑,道,“听你话中之意,似乎你们已经用上了很先进的纺纱机,到底怎么回事?”
  “啊,陛下,您对民间的纺纱织布工艺了解不多,您没听说过黄道婆吗?”郑有财挠了挠头皮,有些骄傲道。
  “元朝的时候,松江府出了个黄道婆,她老人家可是织布行业的大恩人哪!至今小的还会唱奶奶教给我的歌曲,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逢年过节,我们这些拥有织布小作坊的人家,都要给黄道婆上香跪拜,以表感恩之情。”
  黄道婆,我国伟大的纺织业女性。她小时候是童养媳,命运悲惨,后来去了海南岛。
  老年时返回故乡,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人。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 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而且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经几百年之久而不衰。
  李存明道:“朕听说过黄道婆此人,但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你别卖关子了,快给朕说一说。”
  郑有财道:“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改进了轧棉籽的办法,制作了手摇轧棉车,还有便是改进手摇纺纱车。”
  “以往的手摇纺纱车,只有一个锭子,黄道婆制作了三只锭子的脚踏纺纱车。经过多次试验,又从三绽加到五锭。”
  李存明恍然大悟,怪不得郑有财见到八个锭子的珍妮纺纱机没有那么吃惊,原来此时的大明朝已经拥有了五个锭子的纺纱机。
  了不起啊,古人的智慧当真了不起啊!
  同时又深感痛心和惋惜,我国在大明朝就有了如此先进的纺纱机器,却始终没有再进一步,只停留在小作坊的生产加工阶段,白白错失了历史机遇。
  既然自己穿越而来,就不能再让悲剧重演,必须得不惜一切代价抓住机会!
  李存明收敛心绪,道:“郑有财,你熟知五只锭子的纺纱机,想必对眼前八个锭子的机子也能很快掌握。去,试一试吧。”
  郑有财走到珍妮纺纱机前,细细观察了好一会儿,搓了搓手,果然得心应手地操作起来。
  机子转动,郑有财啧啧赞叹道:“不错,运转流畅,一点毛病都没有!陛下,敢问这种机子可有名字?”
  李存明笑道:“长平纺纱机,取长治久安、和平安宁之意。朕希望这种机子能够给沿海百姓们带来幸福富足的生活,你说可行吗?”
  郑有财道:“小的别的不懂,但纺纱织布却是老本行,如果这种机子投入生产和使用,肯定会提高布匹的产量,对于拥有小作坊的家庭来说,是一桩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不,朕考虑的不仅仅是小作坊,而是纺织工厂!”
  “纺织工厂?”郑有财有些跟不上皇帝的思路了。
  李存明道:“你且退下,等着朕安排妥当了,会再召见你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