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兵败傥骆道

  司马懿在扬州搞屯田,朝廷里的大事就由曹爽和他身边的那几个人继续把持着,这些人最关心的无疑是如何巩固权力,思来想去,他们觉得如果没有军功,仍不足以威慑群下。
  军功确实是这批富家子弟的软肋,看看司马懿,跟随太祖武皇帝南征北战就不说了,其后击斩孟达、拖死诸葛亮、平定辽东、南退孙权,任何一件拿出来都让人无话可说,司马懿在魏军中威望很高,那不是吹出来的,是一仗又一仗打出来的。
  要打倒司马懿就要建立比他还大的军功,众人一合计,那只有灭蜀或者灭吴了,如果能完成其中任何一项,绝对会超越司马懿,让他也无话可说。
  孙吴和蜀汉相比,蜀汉相对弱一些,所以应先伐蜀汉,对这件事最上心的是邓飏,他联合李胜等人不断劝说曹爽,让他通过伐蜀建立个人威望,曹爽同意了。夏侯玄也很积极,他主动请缨参战,曹爽就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夏侯玄为征西将军,负责整个西线战场(都督雍、凉诸军事)。夏侯玄毕竟是文官出身,没打过仗,对军事一窍不通,于是又拉来了叔父夏侯霸。
  夏侯霸字仲叔,是夏侯渊的次子,与其他“诸夏侯曹”的子弟不同,他一直在军中任职,担任过偏将军,他的父亲被蜀将蜀军所杀,夏侯霸经常咬牙切齿,一心要报仇。他以先锋的身份参加了曹真策划的汉中之战,率前锋部队一直攻至兴势山,被蜀军围攻后夏侯霸亲自上阵厮杀,后被援军解救。
  夏侯玄让曹爽任命夏侯霸为右将军、讨蜀护军,随大军行动,同时还建议把司马懿的小儿子司马昭也拉进来,担任征蜀将军。夏侯玄的姐姐夏侯徽是司马师已故的妻子,两家是亲家,曹爽、夏侯玄等人虽然竭力孤立司马懿,但与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之间来往比较多,司马昭曾任洛阳典农中郎将,目前是散骑常侍,平时比较清闲,夏侯玄让他也到前线去建个功。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堵住司马懿及其支持者的嘴,伐蜀这么大的事自然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司马昭如果参加进来,反对的人就会少很多。
  司马昭倒是挺愿意参战,曹爽、夏侯玄很高兴,司马师此时也是散骑常侍,曹爽高兴之下就给了他一个中护军的职务,让他去做些具体的事。
  伐蜀大计确定后夏侯玄先到了长安进行准备,待各项准备完成后,少帝正始五年(244)正月曹爽也到了长安,他以大将军的身份亲自挂帅攻打汉中。远在寿春的司马懿听到消息立即上表劝阻,但未能奏效,曹爽执意伐蜀。
  不久,各路人马集结完毕,除夏侯玄、夏侯霸和司马昭统率的各支部队外,还有前将军兼雍州刺史郭淮、后将军牛金以及将军胡遵率领的各部,其中牛金是从荆州时期就跟随司马懿的老部下,被司马懿带到西线战场,参加过五丈原会战和征辽东之战,是司马懿的嫡系。
  魏军各部加在一起约8万人,对外称10万人,曹爽身边小团伙里时任洛阳令的李胜被夏侯玄任命为自己的征西将军长史,负责出谋划策,实际上相当于魏军的参谋长。负责筹划的还有邓飏,他是尚书,但他曾任曹爽的大军将长史,向来是曹爽的智囊,曹爽把他也带来了。
  这场大战,实际上是曹爽挂名、夏侯玄指挥、李胜和邓飏总策划,说好听点儿他们是一帮书生,说难听点儿他们就是一群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数万魏军将士把生命交在他们手中,实在是一种悲哀。
  之前多次提到,关中与汉中之间是秦岭山脉,其间有三条主要栈道相通,自东向西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褒斜道虽然线路最长,但也相对最好走,所以以往用兵多从此道,最近的一次就是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来回都走此道。
  也有人主张走子午道,因为这条路线的南出口离汉中的中心南郑最近,北出口离关中的中心长安最近,出了北边的子午口长安就近在咫尺,所以当年魏延曾建议诸葛亮由此道攻击关中,但这条路线崎岖难行,也最容易受到伏兵的攻击,风险很大。
  中间的傥骆道很少有人提及,它开通的时间较晚,正式通行也就在东汉的末年,这条道北端是骆谷,南端是越傥水,中间有骆谷关、老君岭、八斗河、大蟒河、都督门、兴隆山、贯岭梁、白草驿等要隘,至少要穿过六七座分水岭,距秦岭的主峰太白山也最近,许多路段又窄又险,而且没有水源的路段也最长,适合游客探险却不适合大军行进。
  走哪条道攻蜀?从未带过兵、也根本不熟悉秦岭情况的李参谋长提出走傥骆道,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为了与众不同。
  结果,8万魏军一头扎进了骆谷。
  蜀汉方面,以车骑将军坐镇汉中的吴壹已经去世,目前担负汉中守卫重任的是镇北将军王平,蜀军在汉中的总兵力只有2万多人,听说数倍于己的魏军正在开来,众人都大吃一惊。王平曾是一名魏将,担任过徐晃的副手,曹操最后一次征汉中时兵败被赵云所俘,自此转投蜀汉。他虽然是一个文盲,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但重要文书经他口授即可成文,既合章法又有条理。
  王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有人提出建议:“敌兵有近10万之众,汉中人马不足3万,众寡悬殊,不可力战,应固守汉、乐二城,把敌人放进来打,只要能守住,后方涪城的援军就会开到,魏军可退。”
  汉、乐二城即诸葛亮在汉中修建的汉城、乐城等两座军事重镇,城防较为完备,如果放手让敌人来攻,守上一阵倒也没有问题,但王平认为这种办法不好:“汉中离涪城有上千里,万一守不住那麻烦就大了,现在应该分兵去守兴势,如果敌人也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
  但大家都不同意王平的意见,主要原因还是兵力太悬殊。关键时刻,众将中地位仅次于王平的左护军、扬威将军刘敏表态支持王平的看法,他认为汉、乐二城虽然坚固,但敌军众多,一旦有失,敌人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样瞬间涌入汉中,援军即使到了也无力回天。
  在王平、刘敏的主持下蜀军确定了作战方案,将决战地点选在了兴势,此地为兴势山中的隘口,距阳平关不远,位于今陕西省洋县以北,魏军由傥骆道杀出取汉中,此地为必过之处。
  刘敏率所部抢占兴势要隘,为迷惑敌人,刘敏让人准备了很多旗帜,在兴势山上插得漫山遍野都是,左右绵延100多里,给敌人摆下了迷魂阵。
  这一年的4月,魏军主力出了傥骆道,首站来到兴势山,发起攻击,未果。魏军拼命猛攻,仍不能得手。
  这也好理解,魏军将士在深山老林里钻了几十天,吃不好、睡不香,有时还没水喝,体力已严重透支,好不容易走出大山,以为光明在前,结果发现眼前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难以攻取的要隘,再看对面,山林树丛间有没有人山人海虽不知道,但旌旗招展看得却很明白,大家心情一定相当沮丧,士气大受影响。
  从曹爽到夏侯玄,再到李胜、邓飏,耍嘴皮子还可以,打仗的活从来没干过,更不要说打硬仗了,面对此情此景也束手无策,只有严令各路人马猛攻。
  这下坏了,人马比对手多的优势转化成了劣势,因为后勤保障眼看就要出问题。
  到人家地盘上去打仗,当然得自带干粮,从秦岭山中运粮,艰辛程度可想而知,数万大军每天都有巨大消耗,这让魏军渐感吃力。为加强运输,曹爽命人征调了大批关中百姓,让他们在山中运转粮草,人数不足,还征调了很多氐人、羌人,山中顿时热闹起来,但条件实在太艰苦,负责运输的百姓怨声载道。而在蜀汉方面,大将军费祎已亲自率领增援大军赶来,在涪城集结的人马已有数万之多,不久就将到达汉中,受这个消息的鼓舞,蜀军将士更加士气高涨。
  这一天魏军正在攻城,天突然暗了下来,瞬时如同黑夜。这其实就是一次日食,但在当时大家都认为这是上天发出的不祥征兆,如果不迅速撤兵大难就会临头,于是纷纷劝曹爽撤退。
  曹爽知道撤退就意味着失败,不仅出征的目的达不到,而且会极大地损伤自己的形象,甚至动摇自己的地位,所以说什么都不同意撤,他告诉众人,已从关中和洛阳搬兵,要大家加紧进攻。
  有个参军名叫杨伟,还在曹爽面前据理力争,结果跟邓飏、李胜吵了起来,杨伟急了,大骂道:“邓飏、李胜败国败家,应斩!”这个时候,曹爽接到了散骑常侍钟毓写来的一封信,也是劝他撤兵的。
  夏侯玄这边也接到司马懿写来的信,夏侯玄在司马懿面前一向以晚辈自居,表面上对司马懿一直十分尊重,还曾向司马懿请教过治国之道,司马懿得知前线情况后也挺着急,写信给夏侯玄,是想让他带话给曹爽,信中写道:“当年武皇帝再入汉中,几乎大败,这是你所知道的。兴势山地形险要,蜀人已经抢先攻占,如果不能迅速取胜就应该马上撤退,不然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夏侯玄看了很害怕,他内心里一向佩服司马懿,对这封信他不敢隐瞒,于是也去劝曹爽。曹爽想了半天,终于下令撤退。
  但曹爽等人不知道的是,费祎已率数万蜀军到了汉中,人家也是劳师远征,你想悄悄溜走,人家还觉得亏呢。
  费祎亲率一支人马绕过兴势山,秘密进入山谷,在一个叫三岭的地方设伏,要在魏军撤退的路上打一场伏击。三岭其地不详,大约是傥骆道中某三处山岭的交会处,地势肯定很险要。
  兴势山方面,王平、刘敏等发起反攻,他们夜袭魏军大营,让魏军的士气更加低落,不战而乱。夜战中,征蜀将军司马昭正在军帐中睡觉,突然被外面的喊声惊醒,发现敌人已攻至营帐外,司马昭干脆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反而没惊动敌人,直到敌兵退去。
  魏军实在撑不住了,败入了傥骆道,想从原路返回,行至三岭时遭遇埋伏,魏军将士经过一番苦战,最后只有少数人马突围成功,担任后勤运输的队伍以及驮运物资的牛马或死或失,损失殆尽。曹爽、夏侯玄、夏侯霸、李胜、邓飏以及司马昭等人倒是跑得快,勉强回到了长安。
  此战魏军元气大伤,曹爽等人更是丢尽了面子,但他们的脸皮比较厚,回到洛阳后跟没事人一样,该干吗继续干吗,曹爽还当他的大将军,主持朝廷的日常事务,何晏、毕轨一帮人依然围着他转,夏侯玄、李胜、邓飏这几位败军之将依然过得很滋润。
  兵败被讥,夏侯玄在军中名声扫地,但此人心理素质不错,之后就以征西将军的身份待在长安不走了,成了西线战场的总指挥,既无能力又无功绩,郭淮、牛金、胡遵等久经沙场的老将如何心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