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三国,那些有温度的故事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这段时期无疑是最特殊的:它存续的时间不算太长,但留下的历史积存却最丰富,活跃在人们集体意识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最多;它是乱世而非治世、盛世,但在思想和文化上却大放异彩,使它成为一个充满魅力的时期,以至令人神往。
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有“三国气”,先不论这句话为何而说,只说这“三国气”确实已深入所有中国人的内心,三国已不是一个纯粹的历史概念,它成为中华文化的内核之一,千百年来人们说三国、评三国、演三国、看三国,三国的话题总有很高的“点击率”,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文学、戏剧、曲艺、影视等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太遥远的不说,只说近代以来,从黎东方在剧场“细说三国”,到新时期新旧两种版本的《三国演义》电视剧热播,再到易中天“品三国”,三国题材经常能在不经意间引发新的轰动,成为永不过时、久盛不衰的文化话题。
三国的魅力究竟来自哪里?有人说三国很热闹、故事很精彩,既斗勇又斗智,看他们的故事可以让人增长智慧,也可以让人加重心机、学会权谋,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吃亏;还有人说三国是个“草根逆袭”的时代,有梦不怕千里远、有志者事竟成,在三国故事中不仅有阴谋论更有成功学,这都是我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然而用这些眼光看三国却失于狭隘和偏颇,正如战争可以视为艺术而杀戮却不能那样,心机、权谋和所谓的成功学其实游离在智慧的大门之外,不能把谋略简单地理解为计谋,更不能理解为算计与钩心斗角,它们的区别既在于手段也在于目的,为一己之私、一人之欲或小集团小团伙的荣辱得失而不择手段,是庸俗的也是卑劣的,即使成功了也不足道。
看三国,表面上看是一个个连横、合纵、反目、背叛、厮杀或斗智的故事,有些故事在色调上是黑暗的,在温度上是冰冷的,但当你将思维的触角探进这些故事的内部,用一颗平常的心细细地去体味,你就能品出这些故事的温度来,绝大多数的三国英雄都不是亡命之徒,也不是刽子手,他们有奋斗的目标,也有做事的准则和做人的底线,从他们的身上不仅能看到智慧和勇敢,也能看到忠诚、正义和追求。
这大概才是三国真正的魅力所在,有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有舍生取义、忠贞不屈,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谋动千危、一骑当千。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们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将勇力与智力发挥到极致,这些东西远远超越了阴谋与权谋,也超越了庸俗的成功学。它直通每一个人的心灵,即使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也会被它深深触动。
所以读三国要读那些真正的三国,而不是“伪三国”“俗三国”。一方面要传达正确的历史知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不将真正的历史与传说、附会杂糅在一起;另一方面对历史要有自己的观点,是褒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要有明确的说法,不能似是而非,不能在历史面前圆滑和世故。除此之外,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质,品读三国既需要用时代的语言,又要切合当下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追求,读出时代的风尚。
但要做到这些是有难度的。首先,就三国历史而言,留下来的史料从量上说并不多,可供挖掘的空间非常有限,前人已反复陈说,难以品读出其中的新意;其次,关于三国的演义和民间故事、传说很多,且都已深入人心,真正的历史反而被淡化、弱化;最后,现存的史料有些支离破碎,早期的史家多以纪传体写史,从人物个体的角度读来没有问题,但要按时间的顺序理出历史大事件的完整头绪却很困难,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的一大批散佚杂史只保留下一些片段,其相互之间还存在大量矛盾之说,读来更难辨真伪、扑朔迷离。
顾颉刚先生说按照正史的方法写一部《三国演义》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又几乎是不可能的。虽然如此,对于热爱三国历史的人来说,用正史的方法和时代的语言讲述三国时期所发生的那些有温度的故事仍然是一种追求,这也正是写作本书的初衷。
人们心目中的“三国”是个广泛的概念,不能把它理解为曹魏建国(220)到孙吴灭亡(280)的这60年,还应该算上汉末的一段,至少从董卓乱政算起,这样才能交代清楚三国的来龙去脉,《三国志》《三国演义》等都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本书也予以参照。
本书讲述的内容均来自于《后汉书》、《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晋书》、《华阳国志》等史籍以及三国时期的各种文集、诗集等,为保持阅读的流畅性,书中没有一一注明所引述上述典籍的出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原文对照阅读。
史书中的地名历来是读史的一大障碍,关于地名,本书参照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加以古今对照,并在行文中予以说明。有不准确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南门太守
写于古都西安
主要官职简介
汉末三国的官职体系较为复杂,盖因朝廷更迭、制度不断变化所造成,先有东汉朝廷,继而魏国封建,之后魏、蜀、吴相继建朝,要将各项官职按朝代、体系一一阐明将十分庞杂,读起来也较为枯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通典》《东汉会要》《三国会要》《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等典籍。为便于阅读,此处仅就书中涉及的主要官职进行介绍,为使条理更为清晰,特作简单归类,若存在不严谨或遗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朝廷官员
(一)上公
1。太傅:位在三公之上,负责教导天子,一般无实际职守,东汉及魏、蜀、吴均设,属荣誉性职务。
2。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东汉及魏设有,多属荣誉性职务。
(二)三公
1。太尉:三公之一,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
2。司徒:三公之一,中央掌民政的最高官员。
3。司空:三公之一,中央掌水利、营建、郊祀的最高官员。
(三)丞相及属官
1。丞相:汉末本不设丞相,曹操废三公改丞相,丞相总三公之职,其后魏国及蜀、吴均设丞相。
2。丞相长史:丞相府负责综合事务的官员,类似于秘书长。
3。丞相主簿:典领丞相府文书等事,类似于办公室主任。
4。诸曹掾:丞相府内设若干曹,类似于处,各曹掾类似于处长。
5。诸曹掾属:丞相府各曹的副长官,类似于副处长。
6。丞相军师:类似于丞相府内的军事参谋。
7。丞相军师祭酒:祭酒是首席之意,本职类似于丞相府内的参谋长或参谋处长。
(四)九卿
1。太常(或称奉常):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
2。光禄勋(或称郎中令):九卿之一,掌宿卫侍从。
3。卫尉: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4。太仆:九卿之一,掌车马。
5。廷尉(或称大理):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
6。大鸿胪:九卿之一,掌管王侯封国和各少数民族事务。
7。宗正: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
8。大司农:九卿之一,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及国家财政收支。
9。少府: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
(五)宦官
1。大长秋:皇后所在长秋宫的宦官总负责人,后宫宦官的最长职务。
2。中常侍:后宫里的高级太监。
3。小黄门:后宫里的中级太监。
4。中黄门:后宫里的低级太监。
(六)尚书台
1。尚书令:尚书台长官,掌管朝廷日常运行,原为少府属官,后直接向皇帝负责,品秩虽不高但总揽一切,类似于朝廷的秘书长。
2。尚书仆射:尚书台的副长官,类似于朝廷的副秘书长。
3。尚书:尚书台内设若干曹,各曹负责人为尚书,类似于尚书台内设的各处处长。
4。尚书郎:尚书的下属,类似于各尚书台各处内设的各科科长。
(七)其他重要官职
1。太子太傅: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2。执金吾(或称中尉):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备及京师治安。
3。将作大匠:位略低于九卿,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
4。侍中:内朝官之一,略低于九卿,一般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类似于皇帝的高级顾问。
5。御史中丞:御史台长官,负责纠察百官,纠弹百官朝仪。
6。侍御史:御史台官员,受命于御史中丞。
7。散骑常侍: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类似于皇帝身边的顾问。
8。五官中郎将:光禄勋的属官,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
9。博士祭酒:类似于太学的首席教授,即太学校长。
10。博士:专司经学传授,类似于太学的教授。
二、武官
1。大将军:武将之首,位比三公或在三公之上,类似于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
2。骠骑将军:仅在大将军之下,位比三公,类似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
3。车骑将军:位在骠骑将军之下,位比三公,也类似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
4。卫将军:位在车骑将军之下,类似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
5。四方将军:即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分掌各方兵权,类似于各战区司令。
6。四征将军:即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分掌各方兵权,低于四方将军,如同一方位两职并设,四征将军就类似于各战区副司令,如不设四方将军,四征将军类似于各战区司令。
7。四镇将军:即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分掌各方兵权,低于四方将军、四征将军,如同一方位两职以上并设,四镇将军则类似于各战区副司令,如不设四方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类似于各战区司令。
8。四安将军:即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分掌各方兵权,位在四镇将军之下,类似于各战区副司令。
9。四平将军:即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位在四安将军之下,类似于各战区副司令。
10。杂号将军:各种名号的将军,如讨逆将军、横野将军、伏波将军、破虏将军、征虏将军等,按兵制其麾下满员时约万人,故类似于现在的军长。
11。偏将军:低于杂号将军,类似于副军长。
12。裨将军:低于杂号将军,类似于副军长。
13。中领军:掌管禁军,同时负责选拔武官。
14。中护军:掌管禁军,同时负责选拔武官,低于中领军。
15。中郎将:军中的中郎将低于将军以及偏将军、裨将军,略高于校尉,类似于师长。
16。校尉:军中的校尉略低于中郎将,类似于师长或旅长。
17。都尉:军中的都尉与校尉相当或略低,类似于旅长。
18。司马:一种是各类将军的属官,与文职的长史相当,类似于将军府负责军事的秘书长;一种是低于校尉、都尉的武官,麾下满员时约千人,故类似于团长,别部司马类似于独立团团长,假司马类似于代理团长或副团长。
三、地方行政官员
1。州牧: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2。州刺史:原来负责监察一州,后逐步演变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汉末逐渐推行刺史改州牧,刺史、州牧不并设,从职权上看刺史没有州牧大。
3。别驾:州牧或刺史的主要助手,类似于副州长。
4。治中(或称治中从事):州里主掌人事的属官,类似于各州的人事厅厅长。
5。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6。郡丞:郡太守的主要助手,类似于副太守。
7。从事:郡政府内设机构的负责人,类似于各处处长。
8。县令:一县人口超过万户,最高行政长官称县令。
9。县长:一县人口低于万户,最高行政长官称县长。
10。县丞:县令或县长的主要助手,类似于副县长。
11。功曹:郡和县主掌人事的属官,类似于人事局局长。
12。都尉:郡、县所设的都尉主要职责是缉盗、维护地方治安,类似于公安局长。
群雄并起
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