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缓征伊犁
朝堂上重臣互撕没个统一意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得脑瓜子嗡嗡疼就没别的了。大方向是定好了的,不应会有太大太多的分歧,可造成重臣争吵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周蕊徽本人。
因为就打与不打之间,她拿捏不准,她所担心的就好比一辆大车,如果按着轨道一步一步前进,是绝不会翻车的;而非要变道,很容易翻车出事故。怕打乱原有计划,导致一步错步步错,总体战略上落入下乘。
李师嘉并非胡搅蛮缠,贾似道也没有胡搅蛮缠,甚至宇文路博说得都很有道理!朝廷是没大规模出兵的军用粮食,可那仅限在太仓。而今太仓存粮仅够供给在京的三大营将士及辽锦、宣德、云中三镇一二十万将士。关中和四川是有粮食储备,因为关中的粮不单是供给银夏、朔方、兴灵、凉州、甘肃、瓜沙六镇将士,还要承担征讨雪域高原;四川的粮更不用多说,关中粮食不足则支援关中,主体上承担征讨大理国的战事需要。
如果要变战略,出大兵往北往西去打,势必影响到未来对吐蕃、大理的攻略,尤其是雪域高原,拿下它很不容易,一如不在手,四川关陇一日不安全,如鲠在喉般的难受!
似乎被吵闹的静不下心,周蕊徽越沉思心越燥,时而头昏眼花,仿佛血压高飙到马上喷出来了。赶紧命人大冬天去熬绿豆汤,又去烤煮鲜鱼,用美食大块朵朵降压。
残羹剩饭自有人来收拾,却可怜文天祥了,和同僚比陆坦、岳琦虎、辛邦忠同为侍从,可就他自己是没有品级的,被强拉了壮丁。堂堂大臣干些小人的活计,真不知道回去后会不会又羞又忿然后抹脖子。
周蕊徽似乎注意到某个在眼前消失了段时间的男人,心想在中枢跟贾似道屁股后头历练有五六年了,打算考教考教这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人是有真才实学,还是只占个忠字。
“履善,过来坐。”
“臣不敢。”嘴里这样说着,文天祥到是放下手头活计,来到周蕊徽近前立正站好。
“漠南杜总督急报汝可看到?”周蕊徽发问。
文天祥听是说起漠南急报,心下已经了然,盘算如何对答能正好击中周蕊徽的芳心给仕途多加分,换取自己在官场上的进步。
身处江南宋臣一派又兼是大殿下一党,文天祥要体现出自己在体系内的重要价值。
“臣看过一二,鞑酋忽必烈确实魄力非凡,想来若是陛下处之,该很难下定决心吧。”
周蕊徽笑道:“得看是何时。若是十年前,朕稍显犹豫;二十年前,朕不会犹豫;若是三十年前,朕不会有深思熟虑,立即迁走。”
“今忽必烈西迁,漠北力量想必甚是虚弱,漠西草原会增强,假使忽必烈站稳脚跟,取西域钱粮休养,于朝廷有大害。现下凉王正筹措攻取西域事宜,凭凉王的本事和甘肃瓜沙两镇兵马,恐不足以完胜。”周蕊徽阐述事实,尔后问道:“依卿之见,朝廷该怎么走接下来的路?”
“臣愚见…………”文天祥顿了又顿,还是道:“不知陛下可闻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之故事?”
“李广利?”提到这个名字,周蕊徽嘴角一呡,再度陷入沉思。
后汉武帝时代的汉军顶梁柱,李广利最为人熟知的战绩既两征大宛,损兵折将耗资巨万,虽胜犹败,但却足矣影响西域三十六国对汉的态度,毁誉参半吧。就像他一生一样。
话点到这里,文天祥不复多言,想要表达的意见已经万分清楚了。
大宛国在哪?今伊犁河谷也!
远征伊犁河谷的成本是〔巨万〕,还是在汉朝时没有火器后勤依赖小的时候耗资巨万,换算到今日又是多少?粮食、骡马、转运……都需要钱,倾尽关中四川的粮食能有保障吗?
打到最后又是一个两征大宛,损失巨大几年内别想缓过气。然而这是对于家底殷实一方来说,以大元朝廷现在的底子,无异于杨广征高句丽…………
周蕊徽想得更多,和传统君王别无二致。如果打,谁统兵?几万里异国远征,女帝再心大也肯定是非宗室及情人不用。要交给周元景办,放弃稳扎稳打路线,他行吗?一个大问号。如果是自己亲力亲为,假设能赢,朝廷又怎么办?异国万里远征少则半年多则数年,谁来管这一摊子事儿?又绕回到立太子的问题上来!
“吐蕃人如芒刺在背,不拔除了河西、四川都不得安生,而忽必烈迁徙漠西定于西域,恐吐蕃人借势而起,壮忽必烈之威。为之奈何?”周蕊徽另有考教道。
文天祥答道:“吐蕃之后,纵据其土,亦难有当年强盛……陛下能开恩漠南,亦可开恩于青藏。”
周蕊徽:…………
“那藏上的大小佛陀,朝廷又该怎么处置?蓄发还俗?”
文天祥道:“一干苦寒之地僧侣,朝廷不用废力取缔,发放度牒严加监管既可,尊重当地的民俗民风就行。”
周蕊徽反问:“若为邪教呢?”
“广传圣人之言,使民知礼,邪门歪道自然散去,无须假以人手。”文天祥答道。
“到也是个办法,归安吧。”周蕊徽懒得再考教什么了。
文天祥心头一紧,听出女帝言语中的不善,灵光闪动赶忙自救道:“陛下,臣还有话说。蒙鞑西迁,陛下不必焦虑,陛下春秋鼎盛,以中国之强,不变应万变,稍待时日,忽必烈即便恢复元气,亦难奈中国!”
周蕊徽保持笑容:“卿所言甚善,朕会考虑,卿退下吧!”
文天祥告退,周蕊徽沾笔下旨给漠南总督杜琼明,命他趁蒙古势力虚弱时候北伐,统帅漠南诸侯大军及漠南总督府下辖马步军兵攻打漠北诸部,夺取漠北大地!
同时给辽王周元略写封家信,敦促辽王抓住机会,把辽王国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