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风情

  第三章
  最美风情
  天开之功与人造之美并不冲突,反而会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最美风情。除了连绵无垠的绿色草原,这片土地上的两大湖泊更得长生天的青睐,库苏古尔湖与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情同手足,喜欢跟着季节隐藏自己的秘密,乌布苏湖不但拥有迷人水景,还是一片野生动物的天堂。甘丹寺、额尔德尼昭寺、成吉思汗广场、阙特勤碑等一些铭刻历史的建筑和古迹,则是人类留下的珍贵印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得益彰,成为每个国家引以为傲的旅游资源。
  最大的寺庙甘丹寺
  甘丹寺位于乌兰巴托西北部,是蒙古现存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蒙古最大的一座寺庙。它于1838年由蒙古最高转世活佛第四世哲布尊丹巴主持修建,乌兰巴托市的前身库伦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城镇。因其独特的宗教魅力与一脉相承的寺院文化,甘丹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没有去甘丹寺,就等于没来过蒙古。”
  ◎历经磨难
  乌兰巴托的甘丹寺与中国西藏的甘丹寺名字相同,“甘丹”是藏语音译,意为“兜率天”,即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因此也可以理解成“极乐世界的圣殿”。
  甘丹寺内世界上最大的铜铸章冉泽大佛
  中国清朝时期,蒙古盛行藏传佛教。当时,蒙古男人成年后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上战场,要么进寺庙。为了保命,很多人选择进寺庙陪伴青灯古佛。到了19世纪前后,库伦先后建起了100多座寺庙和僧院,僧侣人数约有5万之众。20世纪20年代后期,蒙古政府颁布了《关于教会和国家分离的法令》,禁止宗教信徒对寺院布施,宗教职业者须服从国家法令。当时,蒙古的藏传佛教还很发达,全国有800多座寺院与2300多个小庙,喇嘛约有9万名,几乎占去了蒙古男性的一半。
  20世纪40年代后期,蒙古采取严厉管制措施,废除佛教的各种制度和权利。许多寺院被封、被撤,喇嘛被迫还俗,藏传佛教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一时间几至绝迹,只有少数几座建筑在“清洗”运动中幸存下来,甘丹寺便是其中一座。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蒙古对宗教管理政策有所改善,蒙古人方才得以再次公开信奉佛教。
  如今,佛教在蒙古国重又蓬勃发展起来。佛教僧侣平时可以阅读《科学与宗教》杂志,寺院的院长可以出席国际蒙古学家代表会议,神学院的毕业生也可以到日本、印度、尼泊尔及其他国家实习与深造。
  甘丹寺佛塔上的细节,佛塔是古老的佛教建筑物。
  ◎寺庙藏珍
  甘丹寺是现今蒙古广大佛教徒的活动中心,也是面向外国游客的“展览僧院”。它目前共有5座僧院与150多名常驻喇嘛,每年都会定期举行不同规模的祈祷仪式。
  甘丹寺里最引人瞩目的是那座世界上最大的铜铸大佛,气势雄伟富丽堂皇,端立于一座宏伟的白色大殿里。这座雄伟壮观的铜像建造于1996年,是蒙古的国宝之一。不过它并非原装,原装在1937年被苏俄政府运至彼得格勒,传说被熔化后用于制造子弹。如今的大佛来自日本和尼泊尔的捐赠,重达20吨,全身镀金,镶嵌有2286颗宝石和金叶。佛像内部保存着27吨草药、334卷佛经、200万件祷文,甚至还有一顶带家具的蒙古包。
  甘丹寺收藏了很多有关蒙古民族文化财富的珍宝,如佛教教会首领、卓越的雕刻家扎那巴咱尔用银和铜铸造的全身人像,以及大量用铜浇铸的镀金全身人像;在黑纸上用金字撰写的《甘珠尔》108卷;1956年世界佛教徒纪念释迦牟尼诞辰2500周年时铸造的释迦牟尼佛像;用罗凯施法尔檀香料雕塑的印度、蒙古、波兰、尼泊尔的诸佛雕像……此外,甘丹寺的图书室还拥有5万多册图书及手抄本,其中不乏罕见的珍本。
  甘丹寺是蒙古现存唯一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1838年。
  著名的古寺庙额尔德尼昭
  额尔德尼昭寺又名光显寺,是蒙古国第一座藏传佛教僧院,位于乌兰巴托的西部,距离市区大约400千米。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那时候,蒙古高原上活跃着一支部族——土谢图汗部,该部族的首领阿巴岱汗在1586年筹建了这座巍峨的寺庙。
  ◎荣耀与伤痛的见证者
  蒙古帝国崩溃以后,旧日都城哈拉和林遭到了遗弃。14世纪后期,这里又被一心复仇的明朝士兵尽数破坏,哈拉和林彻底沦为一片废墟。到了16世纪,阿巴岱汗皈依藏传佛教,决定兴建一座寺庙。在他的积极筹办下,工匠们从哈勒哈林遗址运回一批旧石料,于附近建起了额尔德尼昭寺。
  在其后的发展中,额尔德尼昭寺的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渐渐发展成一组庞大的建筑群落。到了鼎盛时期,这组建筑群落坐拥62座寺庙和300顶蒙古包,有1000多名僧侣在此长驻。
  清朝中期,康熙、雍正与乾隆三代帝王与准噶尔部族进行过多次交战,其中一次发生在1732年。当时,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率领三万大军进攻,清军将领率领两万人迎战。8月,双方交战数日后,准噶尔军败逃,清军一路追至杭爱山南麓,眼见额尔德尼昭寺横亘狭路之中,遂在此设下伏兵,击杀对方万余人。经此一战,准噶尔部元气大伤,不得不派出使臣与清议和。
  作为见证者,额尔德尼昭寺亲历了一场荣耀之战。然而,也许是因为延续了哈拉和林的悲痛,它在二百多年以后未能逃过另一场浩劫。1937年,该寺在苏俄发起的清洗运动中遭到严重损毁,仅仅保留下三间寺院,无数僧侣要么被杀,要么被送往西伯利亚的古拉格劳改营。这座辉煌的寺院从此一蹶不振,长时期处于封闭状态,直至1965年方才作为博物馆重新开放。
  ◎幸运的遗存
  额尔德尼昭寺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正方形建筑,现存面积约为0.16平方千米。它的四周筑有高大的围墙,每面墙上建有25个城垛,每个城垛上建有一座小白塔,围墙四角的地面上分别建有一大一小两座白塔,再加上其他白塔,整座寺院里共有大小108座白色佛塔。
  寺院里留存着那3座逃过浩劫的寺庙,即西寺、释迦牟尼寺和东寺,分别供奉着童年、青少年和成年时期的佛祖。在僧院内外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还保存着四座石龟,蒙古人认为石龟既是长寿的象征,也是一方土地的守护神。
  不知为什么,在那场浩劫中,一批数量惊人的雕像、查玛面具和唐卡却侥幸保存下来,也许是得益于少数富有同情心的苏俄军官吧?这些物品一部分被埋藏在附近的群山里,另一部分则被当地人冒着极大风险偷偷藏进家里。由于保护得当,它们并没有受到多大损坏,现就陈列在已被辟为博物馆的额尔德尼昭寺里,主要是15~17世纪的一批绘画、装饰品、刺绣品以及大量的珍贵手稿、木版书籍、碑刻等文物。如果游客们有机会参观额尔德尼昭寺,最好多多留意一下那些陈列的古物。毕竟,与不幸的额尔德尼昭寺相比,它们已经足够幸运了。
  额尔德尼昭寺是蒙古最古老的现存佛教建筑结构之一。
  额尔德尼昭寺全景
  神圣的成吉思汗广场
  人们对于先辈的景仰之情历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设立纪念性的建筑物应该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迄今为止,已有不少国家建起很多著名的建筑物,专门用以纪念那些为本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比如法国的凯旋门、美国的林肯纪念堂、英国的纳尔逊纪念碑等。蒙古国也有一座神圣的建筑物,它就是宽阔宏伟的成吉思汗广场。
  ◎国家的象征
  作为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是这个草原国家的中心,而成吉思汗广场是这座首都的中心。它现在被视为乌兰巴托的地标性建筑物,同时也是整个国家的象征。广场上矗立着庄严巍峨的国家宫,国家宫即国会大厦,全用黄白色的花岗岩建成,当地人又称作“灰宫”。这座宫殿是国家大呼拉尔、总统和总理的办公地,宫殿内部设有国家礼仪宫、会谈大厅、文件签字厅、礼仪大厅、国家大呼拉尔大厅等。
  广场的东面是国家古典艺术剧院、中央文化宫,西面有乌兰巴托市政府、中央邮局等建筑。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或是外国国家首脑人物前来到访,蒙古政府都会在成吉思汗广场上举行一场隆重的仪式。
  在平常日子里,成吉思汗广场通常都是市民们的休闲娱乐之地,经常可见小孩子们遥控玩具汽车,青少年们踏着滑轮呼啸而过。有时候,它也会被用来举行民间集会、摇滚音乐会等小型节庆活动。
  ◎纪念先烈与英雄
  从古代蒙古进入现代蒙古,乌兰巴托经历过千百年的岁月流转。相比之下,成吉思汗广场的历史虽然不甚久远,却从建成之日一直纪念着那些功勋彪炳的先烈与英雄。
  成吉思汗广场上矗立着两组神圣的纪念雕像,第一组是位于国家宫正面的成吉思汗大型坐像。2006年正逢成吉思汗加冕仪式800周年,人们为了纪念昔日那位伟大的古代帝王,特意建起了这组青铜坐像。成吉思汗端坐当中,西边是窝阔台,东边是忽必烈,另有两位蒙古勇士博尔术和木华黎分别守卫在侧。
  与成吉思汗大型坐像遥相呼应的是一座苏赫巴托尔骑马铜像。苏赫巴托尔是为了建立现代蒙古国而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人物,人们在乌兰巴托市里为他建起两座纪念像,位于广场中央的骑马铜像便是其中一座。这座铜像的基座刻有一行铭文:“注意!别让我们所争得的自由再落到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封建主手里。为了不失去这自由,必须深入革命,对敌人进行无情的斗争!”
  先烈与英雄从来不会被历史淡忘,当后世子孙为他们建起纪念雕像,这座广场同时也被冠以荣耀的名字。
  成吉思汗广场东望全景
  库苏古尔湖
  最美的蓝色珍珠
  上帝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不小心遗落了一颗珍珠。偏巧,它滚落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想象一下,绿茸茸的巨大锦缎上缀有一颗湛蓝透明的珍珠,那该美得多么触动人心?不要以为这只是上帝的手误,库苏古尔湖已将你的想象化为现实。
  ◎与贝加尔湖情同手足
  对于草原或沙漠,丰盈的湖水永远是无可替代的一份珍贵礼物,库苏古尔湖为湖畔居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这面湖水靠近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边界,地处东萨彦岭南麓,水域面积2760平方千米,仅次于国内第一大湖乌布苏湖,有大小96条河流汇入湖中,湖水储量为3800亿立方米。按照世界排名来看,它是世界第14大淡水资源,保存了世界的1%~2%的淡水。同时,它还是蒙古国内最深的湖泊,深度达到了262米。
  远眺库苏古尔湖
  从地理方位来看,库苏古尔湖与全世界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同手足。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境内,处于库苏古尔湖东北方不到200千米的距离。当近百条河流流入库苏古尔湖之时,只有一条额吉河静静流出,如血脉般连通了附近的贝加尔湖。再从地质年龄来看,贝加尔湖大约存在了250~300万年,库苏古尔湖大约存在了230万年,二者以兄弟相称显然非常合适。
  ◎冬春之夜里的秘密
  自然之美向来比雕琢之美更胜一筹,即使是一面湖水也能让人感慨天开之功。库苏古尔湖水质清澈、明媚动人,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宝石般的蓝色,因此获称“东方的蓝色珍珠”。若是俯瞰水中,湖底的彩石和嬉戏的鱼群清晰可见。随着四季的变化,库苏古尔湖的水色还会呈现出浓浓淡淡的蓝色与绿色。
  这颗“蓝色珍珠”有一个奇特的秘密:湖水一入冬天便会发生巨大变化,它在寒冬腊月的某个夜里顷刻封冻,一夜之间全然换了模样。封冻的夜里,昔日的宁静湖水发出一串串惊雷般的轰鸣声。封冻之后,浓重的白雾从天而降,将苍天与大地融成一片银白色的世界。等到春回大地,库苏古尔湖又会在某个夜里悄悄卸下冰甲,天明时分便在温暖的阳光下偷偷露出一点真容。那时候,阔大的湖面上漂移着块块浮冰,浮冰之间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仿佛在昭告春天的到来。
  库苏古尔湖的周围遍布着绿油油的森林草原,野花香草点缀四野。湖畔周围偶尔会有几处金黄色的沙滩,湖心中间是如诗如画的毛敦辉小岛,湖畔南端是一座风情小镇哈特嘎勒。一些少数民族并不适应城镇环境,反而喜欢依靠在美丽的湖畔繁衍生息。1992年,库苏古尔湖被纳入了库苏古尔国家公园。在这座公园里,生存着野山羊、盘羊、驯鹿、棕熊、山猫等68种哺乳动物;另外,还有244种鸟类和包括西伯利亚河鳟在内的9种鱼类。
  查坦人
  查坦人的意思是“驯鹿人”,这些少数民族其实是图瓦族的一部分,平时使用图瓦语和蒙古语,蒙古国境内大约只有四五百名查坦人。他们是真正的游牧民族,为了寻找驯鹿喜爱的牧草和地衣,经常驱赶着大批驯鹿带着圆顶小帐篷在辽阔的森林里四处迁徙。那些小帐篷并非蒙古包,以前用上等的桦树皮制成,现在多用帆布制成。
  晴空下,美丽的库苏古尔湖景色。
  乌布苏湖
  最大的咸水湖
  什么叫咸水湖?咸水湖是指湖水含盐量较高的湖泊。这类湖水通常出现在干燥的内流区,大多不排水或者排水不畅,再加上强烈的日光蒸发,导致水中富含盐分。那么,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是哪个?答案当然是里海。与里海相比,乌布苏湖的面积尚不及对方的1%,但它是蒙古国最大的咸水湖,而且拥有迷人的景色和优良的生态系统。
  ◎沙漠中的美丽钻石
  乌布苏湖湖水
  乌布苏省始建于1931年,全省区域由60%的森林和40%的戈壁地带组成,西部有查干树布特山脉、图尔根山脉和哈尔黑拉山脉;东部被汗呼赫山脉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吉尔吉斯洼地;北部有蒙古最大的沙漠的博洛格大沙漠,乌布苏湖和乌布苏盆地就位于这片荒漠里。
  乌布苏湖是沙漠中央一片庞大的咸水湖,大部分在蒙古境内,有一些支流蜿蜒流入俄罗斯,湖表面积为3424平方千米。它是蒙古最大的咸水湖,同时也是水鸟迁移的必经之路。从1967年起,乌布苏湖就被列入蒙古的国家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又将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从空中鸟瞰,乌布苏湖宛如金色织毯上的一颗美丽的蓝色钻石,又似带着缥缈雾气的神女明眸,显得安静而庄严,厚重而神秘。在寒冷的季节里,湖畔四周时而一片金黄,时而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宛如一位频频换装的美女。
  戈壁熊隶属棕熊亚种,是唯一一种适应沙漠气候的熊类,濒临灭绝的“国宝”级动物。
  生活在乌布苏湖区的雪豹。
  濒危的戈壁熊
  随着盗猎活动的日益猖獗,蒙古国的野生物种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盗猎者为了取得熊胆,慢慢将魔爪伸向了蒙古国境内独有的戈壁熊。戈壁熊是世界上唯一居住在沙漠里的熊,为了拯救这种濒危动物,蒙古政府曾在1953年下令禁止捕猎戈壁熊,近来又将2013年宣布为“拯救戈壁熊年”,同时为它们建立了专门的保护区。
  乌布苏盆地风景
  乌布苏湖拥有典型的大陆和咸水湖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及湖水资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价值。从雪原、雪山到沙漠,乌布苏湖几乎环绕了中亚所有的生态类型,是生态系统和大陆气候的唯一集合,因此被选为了解地球大气、生物、地质和水文系统的变化,以及人类对其影响的研究地之一。
  ◎野生动物的庇护所
  乌布苏盆地位于乌布苏湖北端,是所有中亚内陆盆地中最北的一个,由乌布苏湖及其海岸线、图根山脉、塔噶恩苏乌特山和两块沙漠地带组成。被冰川和冰雪覆盖的图根山脉紧紧依连着冻原、森林和草原,每到夏季,便有许多高山溪流流向乌布苏湖和其他湖泊,既形成了美丽壮观的景象,又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虽然盆地周围上千年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和游牧,但是生态环境保持得非常好,地域性植物种类繁多,而且沙漠、山脉、苔原、冰川一应俱全,非常适合野生动物和鸟类生存。在那里生活的动物,代表着东欧亚大陆最重要的生物群落。
  盆地西端的高山是濒危动物雪豹、盘羊和亚洲野山羊的重要避难所,乌布苏湖区的草原生态系统则是沙鼠、跳鼠、臭鼬等一些沙漠动物生活的天堂,出没于盆地的哺乳动物有狼、红狐、雪豹、猞猁、西伯利亚海豹、野猪、麝、麋、獐和蒙古黑尾巴小羚羊等。
  ◎观鸟胜地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乌布苏湖拥有非常极端的气候,夏天最高气温可达47c,冬天最低气温可达-58c。也许正是因为不适合人类居住,这里才成为170多种雀鸟和40多种哺乳动物的胜地。
  乌布苏湖的湖水咸度是海水的5倍,湖内基本不见食用鱼的踪影。由于没有出水渠道,湖岸大都是准湿地,再加上密密麻麻的蚊子,就连小路都说不准何时变成沼泽和沙地,因此人们一般不会选择到那里旅游。只有意志最坚定的观鸟者,才会愿意长时间待在湖畔周围,执着地寻觅鸟类的踪迹,记录着珍贵的影象资料。
  乌布苏湖地区的草原生态系统不仅拥有种类丰富的鸟群,同时也为南飞的西伯利亚候鸟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据鸟类学家记载的资料表明,乌布苏湖的周围已经发现过220多种鸟类,包括黑鹳、欧亚琵鹭、天鹅、条鹅、鹗和白尾巴鹰,以及从中国南部海岸千里迢迢前来过夏的红嘴鸥。不过,一般只有保护区的管理人员才会对这些珍稀鸟类的情况了如指掌。
  在乌布苏湖栖息的天鹅
  阙特勤碑
  民族友好的历史见证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土耳其馆展出了一件奇特的石碑仿制品,这件仿制品参照的是蒙古国境内出土的《阙特勤碑》。《阙特勤碑》是现今保存较好、字数最多的突厥文碑铭文献之一,历来被中国视为民族友好的一个历史见证。
  ◎那一段历史
  中国进入大唐王朝,游牧民族突厥人正活跃在蒙古高原。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大为改善,第二突厥汗国第三代可汗毗伽可汗把唐玄宗尊为父王,并积极推动突厥与唐朝展开长时间的贸易活动。
  当时,突厥人在漠北一带竖起了多座石碑用以记功铭业,其中有两座比较重要的石碑,即《阙特勤碑》与《毗伽可汗碑》。根据史料记载,可以知道“阙”是指人名,“特勤”是指突厥贵族子弟的称号,碑文里提及的阙特勤和毗伽可汗是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的两位亲兄弟。
  731年,毗伽可汗的弟弟、47岁的阙特勤去世。732年,毗伽可汗为了纪念亡弟,特意立下了一座《阙特勤碑》,另一座与他有关的《毗伽可汗碑》与这面石碑相距仅有1千米远。两兄弟死后不久,第二突厥汗国即因内部瓦解而迅速衰落。仅仅过了十年,回纥成为蒙古草原上的下一个接任者。
  ◎不同的碑文
  1889年,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在哈拉和林遗址的北边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发现了两座石碑。这一发现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注意,经过多次研究与考证,人们最终确认《阙特勤碑》记述着毗伽可汗与弟弟阙特勤的事迹。石碑顶部绘有给婴儿喂奶的母狼图,上方一侧刻有“故阙特勤之碑”楷书汉字,另一侧刻着山羊图案。石碑的一面是唐玄宗亲书的汉文,字体为隶书,14行36字,笔法工整结构端正,其余三面铭刻着66行突厥文。在刚刚发现的时候,《阙特勤碑》立于一块石制龟背上,由于龟背早已破损,人们把它重立于花岗岩基座上。
  19世纪末俄国学者在蒙古和硕柴达木湖畔发现的《阙特勤碑》。
  《阙特勤碑》上铭刻的两种文字内容有所差异,汉文碑文强调唐朝与突厥的友好关系,而突厥文碑文则以毗伽可汗的口吻叙述了突厥与唐朝和周边民族的关系,缅怀阙特勤一生的功绩,同时提醒突厥人保持团结并对外敌保持警惕。在碑文中,突厥称唐朝为“tabgach”(桃花石),即中国之意。此外,突厥文碑文还透露一则信息:阙特勤的陵墓及此碑皆为唐玄宗派遣的中国工匠建造。
  这两种文字所存在的差异反映出当时游牧民族与中国唐朝的微妙关系,但唐玄宗既然能够亲笔撰写《阙特勤碑》,并派出使臣到漠北吊唁,同时协助突厥人建造石碑,已充分证明了唐朝对突厥民族采取的友好策略——因此,《阙特勤碑》一直被视为民族友好的历史见证。
  《毗伽可汗碑》
  《毗伽可汗碑》与《阙特勤碑》均位于和硕柴达木盆地、鄂尔浑河畔,故又并称《鄂尔浑碑》。《毗伽可汗碑》上也铭刻着突厥文和汉文,汉文由唐朝史官起居舍人李融书写,今已模糊不清,突厥文由毗伽可汗的外甥夜落纥特勤书写,保存较好,共有80行,主要记述了毗伽可汗生前的文治武功。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
  从轮番迭起的草原民族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从忽必烈缔造的元帝国到沉浮离散的四大汗国,从明清统治之下到全民投票的独立运动,蒙古国走过了一条艰难又漫长的蜕变之路。若想了解那段浩荡的历史,最直接、最亲近的一种选择就是走进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
  ◎蒙古国的原始史
  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位于乌兰巴托成吉思汗广场的西北角,原称革命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初期更名为“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是蒙古成立最早、馆藏最丰富的一座集文化、科学和教育为一体的博物馆。
  博物馆分为三层七个展区,第一层展品包括蒙古石器时代遗址和岩石雕刻,第二层收藏了大量民族服装,第三层集中展示了蒙古游牧文化的代表藏品。
  藏于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珍贵金银器
  第一层主要是原始史部分,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这一层展品大多是蒙古境内属于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古物,包括一些打制或磨制的石器、骨针、玉器、陶器等石器时代原始人生活的遗迹,另一些蒙古原始时期的岩画、驯鹿及其他动物的石雕看起来非常有趣。在该层所有的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金色宝藏”中的黄金王冠。
  “金色宝藏”由一支土耳其考古队伍于2001年在前杭爱省阙特勤纪念碑附近挖掘出土,总计2800件金银珠宝,包括金器、银器、铁器、铜器、宝石、纺织品等。黄金类展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那一顶饰有神鸟的黄金王冠,银器类展品中的重要发现则是一个装饰着1850片银花的百宝箱。
  ◎从古代蒙古到现代蒙古
  第二层的展厅最大,主要陈列了古代蒙古的传统服饰、日常生活用品、蒙古的农业生产工具等。展厅里的服装、帽子、珠宝很有特点,那些少数民族的精美银制工艺品与喀尔喀蒙古人佩戴的头饰,展现出蒙古人的精湛技艺。更令人吃惊的是,有些传统服饰仅银饰品就重达20~25千克,穿戴起来简直可以跟盔甲媲美。
  博物馆第三层介绍了近代蒙古、革命后蒙古的相关史料和文物,比如一顶配有家具的蒙古包,一些放牧和饲养的传统用具、马鞍、乐器,12世纪蒙古盔甲的真实样品等。藏品中最珍贵的是一封蒙古可汗与罗马教皇之间的通信,信件写于1246年11月13日,用拉丁文和波斯文书写,加盖了贵由汗的印章。在20世纪历史区,可以见到苏赫巴托尔使用过的一柄空心马鞭,他曾在里面藏有一封第八世哲布丹尊巴活佛于1920年向苏俄寻求援助的密信。
  从蒙古国的原始时期,及至古代蒙古和现代蒙古,这些珍贵的碎片串起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观览蒙古国家历史博物馆,犹如在一条浓缩的历史之河里探询无数个古老的故事。
  丰富的恐龙化石
  蒙古国境内的戈壁与沙漠地带藏有丰富多彩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其中一个著名地点是由美国探险家罗伊·查普曼·安德鲁发现的“燃烧悬崖”。20世纪20年代,他在那里挖掘出世界第一枚恐龙蛋化石,接着,他的团队又在蒙古国境内相继出土了100多具恐龙化石,如安氏原角龙、迅猛龙、鹦鹉嘴窃蛋龙、疾走龙等。2013年,乌兰巴托建成并开放了国内首座恐龙中央博物馆。
  历史古迹博格达汗宫博物馆
  博格达汗宫博物馆位于乌兰巴托南郊,始建于1893年,1924年被改建为博物馆。这座结合了汉蒙藏文化风格的建筑,曾是蒙古喇嘛教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即博格达汗)居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它见证了中国晚清到民国及蒙古独立三个不同的政治变革过程,是蒙古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
  ◎中蒙友谊的见证
  博格达汗宫建于博格达山麓、图拉河之畔,地处一片临山近水、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之上。由于环境优美,再加上兴建之初附近没有其他建筑,遂被人们公认为是一处绝佳的避暑场所,因此又赋以“夏宫”之称。
  博格达山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也是蒙古的国家公园。它与母体天山一样,先于3亿年前的造山运动中初露头角,等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方才脱颖而出,现已被列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博格达山的主峰在天池南侧,三峰并立成“山”字形,远远望去就像屹立在茫茫雪海中三个擎天捧日的巨人。行至半山处便可鸟瞰乌兰巴托市全貌及蜿蜒的图拉河,当然,最先映入眼帘的还是那座气派非凡的博格达汗宫。
  在天池南侧的博格达山主峰
  在初期兴建的时候,博格达汗宫并没有按照图纸施工建设,而是采用了汉式与蒙藏建筑相结合的建造风格,呈现出中国清朝晚期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念,成为蒙古近代建筑史上很有特色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经过岁月与战火的洗礼,博格达汗宫的恢宏面貌屡次受损。2006~2007年,中国政府无偿援助600万经费,专门用来维修博格达汗宫。中国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和专家组多次到施工现场指导,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中蒙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领域的首次合作,也是博格达汗宫博物馆四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工程。
  ◎经典的宫殿式建筑群
  博格达汗宫的平面布局深受中国古建筑传统中轴对称式的影响,中路位于中轴线,主建筑分布在中路上,左右两路为辅院,两侧建筑严格对称,总体形成“回”字形平面。宫殿中全是木质庙宇结构,包括照壁、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三重院落,其中最能体现汉式建筑风格的就是前庭广场。
  位于前庭广场南端的是一座青砖砌就的大照壁,两侧壁墙与主壁呈“八”字内收状布列,壁座为须弥座式,壁身各由两端的壁垛和池心组成,两侧池心无花纹,主壁池心刻有海水雕岩和二龙戏珠的浮雕。照壁顶盖为殿式筒板瓦屋面,顶脊雕刻花纹。这些砖雕艺术性较强,是同类照壁中的典范。
  大照壁与头道宫门之间有一座木制汉式牌楼,上有蓝底金字的匾额,金字是用蒙、汉、满、藏四种文字书写的“乐善好施”。木牌楼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二柱单间木牌坊,呈对称状分布。头道宫门为歇山牌楼式宫门,面阔三间,明间中门大于两次间僻门。二道宫门为斗拱歇山式,平面呈“凸”字形,重重叠叠的檐顶犹如空中楼阁临空降地一般,显得雄奇繁复又古韵悠然。
  这座宫殿曾是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的豪华住宅,现在尽量保持着当年的大致模样。宫中陈列着蒙古王公贵族华丽的服饰及生活用品,还有各国国王贵族送给活佛的一批珍贵礼品,包括用金丝制成的衣服与鞋子,用红色小珊瑚编织的精美物件,用金银制成的各种佛像和法器,用藏文、旧蒙文、满文和汉文书写的横匾,以及一批绚丽的唐卡等。此外,最惹眼的宝物当属那些极其罕见的兽皮艺术品,比如用80只狐狸皮制成的绳子、用150张美洲豹皮制成的蒙古包,以及珍贵的大象标本等。
  博格达汗宫的历史并不算长,从昔日的活佛宫殿到今日的博物馆,仅仅度过了一百多年。在一百多年里,它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及蒙古走向独立的巨大变革。作为过去那段动荡历史的见证者,博格达汗宫对于中国和蒙古国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博格达汗宫四柱三楼垂柱无斗拱大木歇山式牌楼
  最高学府蒙古国立大学
  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建立标杆之作,任何一个国家都离不开教育之本。从某一层面来说,每个国家的最高学府代表了该国的教育水准。在发展现代教育的过程中,蒙古的教育体制已经相当完善,一大批高等院校相继建起,蒙古国立大学被列为全国的最高学府。
  ◎主导国内高等教育
  蒙古的高等教育院校一般分为大学、学院与专科院校,普通大学教育均为四年。国内的主要国立高等院校有蒙古国立大学、国立农牧业大学、国立科技大学、国立师范大学、医科大学、国立艺术大学等。据了解,蒙古每年有千余名大学生前往世界各地十几个国家学习,同时该国还与其他60多个国家积极展开各项学术交流活动。
  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蒙古国立大学在频繁的教育活动中承担了重要角色。这座大学成立于1942年,是在原来国立大学的蒙古语言文学系基础上建立起来,最初仅设有教育、医学和动物兽医三个系。1958年,动物兽医系从该校分出,成立了农牧业学院;1961年,医学系又从该校分出,成立了医科大学;1969年,蒙古国立大学成立了科技大学和人文大学,这两所院校均于1982年独立出去。由此可见,该校在国内的高等教育方面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教育界的标杆之作
  在国内教育界,蒙古国立大学堪称业界标杆。这座大学的本部位于首都乌兰巴托,分部位于科布多、扎布汗和鄂尔浑省,学校现有教职员工近千人,下设80多个专业,由最初的3个系发展成12个院系。12个院系又分为三大系与九个学院,三大系是指生物学、化学、地理地质学,九个学院是指数学与计算机、物理与电子学、信息技术、蒙古语言与文化、外国语言与文化、社会科学、国际关系、经济、法律。
  自建校以来,蒙古国立大学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约占全国知识分子的1/3。也就是说,在蒙古国内,每三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中即有一人毕业于该校。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活跃在国内各个领域,大多担任各种领导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国立大学的蒙古语言与文化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均开设了汉语专业,向学生教授汉语知识。同时,它还成功组建了国内最先进的汉语人才培训基地。该基地陆续培养出数百名汉语人才,其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国际知名学者或外交官。2007年,该校又与中国共同建起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蒙孔学院不仅增进了中蒙两国人民的友谊,还推动了中蒙教育的深度交流。截至2015年,蒙古孔院已先后两次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从最初建校到如今的最高学府,蒙古国立大学经过了7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唯一一座拥有上万名学生的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同时,它也是蒙古国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除了本国学生以外,该校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越南、中国、日本、阿富汗和土耳其等国的留学生前来学习交流。
  1942年成立的蒙古国立大学是蒙古国最高学府,是最早建立的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重要中心之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