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李汉笑了笑也不介意,车间内摆放了不少的枪械,很多都有些怪模怪样的,与李汉记忆中的任何一种步枪都没有相似之处。刘庆恩看他看向墙壁,略有些自豪的说道,“枪上都是我射击的一些枪种,不过多数都没什么用!”
说话间他已经清理出了一张桌子,从角落里搬来一口箱子,打开之后里面露出了一杆崭新的枪械跟一堆零部件。
“这一杆是已经组装好的,剩余的零件还够组装五杆。都是兵工厂流水线上走出来的机器制造!”值得一提的是,之前李汉曾来汉阳兵工厂巡视时满意称赞汉阳兵工厂的生产效率已经初步的如流水线一般,这个词语便率先在民国出现了。
李汉拿起那杆组装好的新枪,小心的在他的指点下将它分解成一堆零件,随后又将它组装上。
“总司令这一次可总算是想到我了!”
就在两人要往附近设置的试射靶场试验下效果的时候,蒋方震抹了一把汗珠在几个警卫的引领下终于赶到了!
“百里先生来的正是时候,走,咱们去看看这新枪!”
李汉抱起一把枪,从旁边的子弹盒子中拿了一把子弹装进兜里。
“这是样枪?”蒋方震的注意力立刻就转移了方向拿起桌上那堆零件仔细研究。
“看这个,我们用了七个月的时间,简化了一二式步枪的七道生产工艺,而且改造了枪匣使得杂物不再容易进入导致卡壳。这里,根据总司令的要求,增加了拼刺刀的能力。重量也有所稍微减轻。射程精准度、美观什么的都有所提升。最重要的还是,生产一二式步枪的机器只需要进行轻微调整就可以直接拿来生产一三式,且新枪一三式更加适宜大规模生产。昨天我特别停止了一二式的生产命令全力生产一三式,结果一个昼夜之间我们生产了一百七十杆,就算是在普通状态下也能一天生产一百三十十杆,比一二式步枪生产效率提升了15%-20%!”
说话间刘庆恩又组装完成了一杆,自己也抓了一把子弹,几人往旁边的靶场走去。
啪啪!
一阵枪响声,李汉等一行人平均每人射出了上百发子弹直到感觉到肩膀有些发麻了,这才停下了射击。
“不错,比一二式确实好了太多!”蒋方震亲自试验了一番,自然感觉满意的多。在刘庆恩的指点下他也尝试着分解并重新组装武器,果然感觉要比一二式简单的多。
“就是后坐力还有些大,最好能减到比快利枪再小一些就更好了!”满意归满意,李汉还是感觉到了其中的一些不足。
刘庆恩记了下来,日后自然会研究如何减轻后坐力的方法。
一番实验之后,李汉十分满意,表示将会在最短时间内批准四川、汉阳兵工厂进行生产调整。日后将考虑一二式步枪用于对外出售,一三式步枪用于装备军队。不过现阶段还是要全力以赴,尽快的令全军完成换装。
第五卷 大炮主义 第四百七十二章 半自动步枪与谈判
几人回到车间内,蒋方震一抬头看到墙上挂着一把略有微怪模怪样的枪,“这是什么枪?”蒋方震没有见过这种枪,所以有些奇怪。
“自动步枪!”刘庆恩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皱眉道了一句。
“自动步枪?”蒋方震大奇,“这是什么枪种?”
他走过去拿下来,手上微微一沉差一点没拿住,“好家伙,不怕是有十五斤吧!”
李汉、刘庆恩对视苦笑连连,还是刘庆恩开的口,道:“这枪空枪重13斤,是一种简化类似轻机枪的单兵步枪!”
多看了那杆连名字都未命名的自动步枪一眼,李汉的好心情顿时散去了不少。去年汉阳兵工厂复工之后,他将自己从后市带来的几把ak系列的突击步枪交给了汉阳兵工厂,希望能够通过反向破解,早日积累足够的生产经验,并实现小规模的生产,装备特殊部队。
然而,他又犯了眼高手低的错误,也太过忽略了他掌控下的西部几省的工业基础了。因为钢铁质量跟加床冲压能方面的不足,原本空枪重量不足九斤的ak突击步枪,汉阳兵工厂仿制出来的样品重量却高达13斤,几乎增加了50%。不仅如此,仿制的突击步枪里面的不少部件都不能机械化生产,只能靠手工打磨,因此产量十分低。这种情况恐怕只有等到德奥两国答应的机枪生产线送到才能得以改善。
自动步枪的生产暴露了军政府军工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军政府的军工如今虽然获得了大部分的资源倾斜,但是至今却只能完成轻武器如步枪跟小口径炮的自产,而且效率也谈不上多高。在中大口径火炮、机枪重火力武器上短脚明显。而且因为关键的机床跟冲压机等机器不能自产,受制于人的现象十分明显。
而这些显然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获得彻底改善的。
“蒋总长,您还是先看看这款吧!”
刘庆恩又取下了另外一杆武器,也是根据ak系列仿制设计的武器,不过却只能算是半自动武器,从外形跟设计上来看,已经无限接近后世著名的56式半自动步枪了!
“因为其中的关键部件无法机械化生产,所以这种武器暂时还未定名。它是方才那杆枪的简化改造版,总司令亲自参与设计,弹仓容弹量10发,能够有效射杀300米内的敌人,射速经测定可以达到35~40发/分,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不过要想大规模生产可能性不大,一是因为火力上他比不过轻机枪,二来它也跟机枪一样十分消耗子弹!我们暂时只生产了少量培养并持续改进,全当积累技术!”
“哦?总司令亲自参与设计?”蒋方震接过枪,摸了摸,“哗啦”一声拉了一下枪栓,又看了看侧面的那个进弹孔,问道:“这枪用的是手枪子弹?”
李汉摇头说道:“用得也是一二、一三式步枪使用的标准步枪弹,另外,这枪可不是我设计的,军政府的情报人员从欧美军事强国刺探获得了一些先进的枪械样品,送回国内之后由我代为画出了设计图,内部的零件、结构什么的都是刘经理他们忙着手工打磨的!”
他知道莫要说自动步枪,就是半自动步枪五年内、十年内甚至更长远的时间内民国都没有大规模装备的能力,因此倒也没有下令组建生产线尝试生产。一直都用来培养汉阳兵工厂的设计师,全当做技术储备吧!
自动步枪的概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现在欧美一些强国的军工专家已经摸到了自动步枪的门槛,李汉自知军政府甚至民国在工业基础上跟欧美强国没有比较的能力。不过军政府胜在有参考物,国人军工专家动手仿制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目前几乎与欧美同期,军政府也设计并仿制出了类似的几样,现在就等着军工基础跟国家实力上去之后大规模装备了。
“怎么,这枪制作起来很困难吗?”蒋方震问道。
“冲压机、机床、枪用钢,这几样最关键的要求咱们一项都达不到标准,其中的一些关键部分都是靠技工们拿锤子敲出来的,为了降低难度,这弹匣适当缩短,原本设计能装20-30发的,但是制成后最多只能装十颗子算。”技术上差距刘庆恩等还能苦心钻研,但这里面所牵扯到军工工业上的差距,已经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了,就连李汉也只能往德奥、美国洋行多跑一些,趁着现在一战还没打响,多多采购一些军事工业所需的机械!
蒋方震淡淡笑着说道:“若论眼光,全国恐怕也找不出几个比总司令深远的。这种武器欧美国家设计出来,想必是为了搭配轻重机枪使用。若真是大规模装备了,到时候咱们可就真的追赶不上了。人手一把那岂不是个个都跟机枪手一样了?依我看,这恐怕短时间之内没有几个国家能够装备起,关键还是后勤跟不上!”
到底是国内一流的军事大家,即便只是第一次接触这自动步枪,但他仅靠自己对机枪类武器的一些经验,就能大致的判断出这些脉络来。
李汉点头连连称赞,“先生说得不错,这自动步枪跟机枪一样,子弹消耗的厉害。造得起用不起,恐怕就是英法德美这四个世界最顶级的军工强国造出了也用不起,更别说日俄等其他国家了!现阶段我们只做技术储备,造一些练练手,等以后有了实力再多造一些。对了刘经理,咱们的机枪制造的怎么样了?”
军政府的机枪五花八门,最早清一色的哈奇开斯、后来增加了德产马克沁,也跟美国采购了一批勃朗宁机枪,甚至还有几挺日本产哈奇开斯轻机枪,本国自产仿制麦特森机枪。混乱程度还在步枪之上,汉阳兵工厂还肩负着军工设计的责任,因此早早就开始了统一自产机枪的努力!
“我们综合研究了十数款机枪,最终遗憾的发现短时间内想要综合各优点制造一款属于咱们的机枪不太现实,而且质量上也不敢保证。所以,我们的意思是,跟以前一样先仿制一款机枪,德国的新机器也快到湖北了,我们如今不如先以哈奇开斯机枪为样本,仿制一些装备军队,随后再慢慢的对其进行改造!”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德奥两国援助的军械专家要不藏着关键技术不愿意教授,要不设计完全不考虑民国国情,光看图纸的确是不差一流,可奈何以军政府的底子根本造不出来,有个屁用!
轻叹一口,李汉点了点头没再说话了。军工的现状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而且哈奇开斯不比马克沁差多少,也是一等一的上好机枪,仿制它倒也不错。
“就仿制哈奇开斯吧,不过我有一个要求。我们学习日本以1909式8毫米哈奇开斯轻机枪为主,不过枪口直径要从8毫米降到7.62毫米,让它的能够使用7.62毫米步枪弹!”
日本国内引进了1909式8毫米哈奇开斯轻机枪之后,因为没有接受过大战的检验,所以到现在都还没有做本国化处理,到现在使用的还是8x50mm勒贝尔枪弹,而不是他们国家普遍使用的六点五毫米步枪弹。这样虽然威力大了,但是还要搭建专门的子弹生产线,不但浪费而且缺点多多,直到一战后的二十年代才认识到这个缺点,进行改造。李汉曾经看过这个典故,他宁愿机枪的威力小一点,也希望能统一标准令生产跟后勤的压力降下去。
“日本国内似乎也引进了这种机枪,它很轻便,而且枪管上装有两脚架,弹匣供弹,操作只需一个士兵,而且可配三脚架,必要时也可当做重机枪使用。不过日本军方因为其造价昂贵,至今只采购了少部分,自己生产的也不多。我在日本是曾经亲自试验过,总的来讲性能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考虑仿制。”
蒋方震也赞同通过仿制解决了军政府的机枪混乱问题!
“对了,那广州兵工厂相比咱们汉阳厂如何?”他不知道怎么的突然问到了这个问题。
李汉哼了一声,“自然是比不上咱们的,虽说这两年来胡汉民在广东凑了一笔银子又跟洋人采购了些机器,不过新旧三个厂在一起每月也只能造步枪五百余杆,各种子弹二十四五余万颗。而且八月战中龙济光手下炮轰广州城的时候炸毁了一座旧厂损失了不少机器,现在最多月产三四百杆枪,生产能力不说汉阳造就是四川兵工厂也比他们强上一倍!”
他自然有得骄傲,前清时期张之洞前后在汉阳兵工厂投入了不下千万白银,自他接手之后贷款购买机器已经不下两千多万,虽然给德国人要去了三成的股份,但是……一战开打之后,可不就都回来了!
“龙济光在江西恶了军政府,这笔账咱们早晚都要要回来的。他倒是聪明,捣鼓报纸想把事情捅出来造成既成事实。可我李汉什么都怕就是不怕人在背后指骂,年底之前江西我是要拿回来的。等北边腾出了手,就是解决江西、湖南的时候了!”
山西已经传来了好消息,十四师在张、焦二人的指挥下损失不过数百便全身进入山西,如今娘子关已被拿下,大军挥师杀向了太原。现在太原之战已经打了起来,只要占领了山西首府,军政府在陕北的不利就算是扯平了,剩下的就看上海那边如何磨嘴皮子了。
在兵工厂耽搁了一个中午,临近下午两点几人才进了兵工厂的工人大食堂用了些饭,之后因为还有其他要事需要处理,李汉、蒋方震二人先后离开了汉阳兵工厂!
上海的谈判虽然开始了,可双方天天唇枪舌剑,怎么也谈不拢。北方的代表明着是周学熙,实际上还不是袁世凯在北京遥控指挥。周学熙也乐得当个传话筒,结果谈判一开始便陷入了僵局。北方倒像是打了胜仗,上门兴师问罪一般,劈头就提出了五点要求:
一、西部立即释放所有被俘官兵,交还全部装备、物资;
二、立即撤出山西的第十四师,同时在三日内撤离安徽、江西、湖南、河南四省的军队;
三、责令原西部五省巡检使李汉就出兵外省之事向中央汇报,同时下令处置季雨霖、张炳乾、王安澜、胡玉珍(十五师师长)、张国荃、熊秉坤、马荣成等,解除其军职并随后押解往北京接受陆军部审判;
四、责令西部移交所有飞机于陆军部,并移交建设银行、关闭股票交易所,同时汉阳兵工厂、四川兵工厂等移交陆军部管理;
五、西部服从大总统统治,各省官员需向中央宣誓,服从大总统的领导。
张謇当场气笑了,他受到李汉的委托任南方代表团代表,虽说每次谈判后都要跟武昌汇报,但毫无疑问却不像周学熙一般只是个传话筒,至少权力还是有的。两相对比一下,他自然对于谈判的事情无比关心。
他首先跟周学熙道:“贵方的意见好没有道理,当初党逆作乱我总司令镇守一方当为国效忠,立刻出兵湖南平息祸乱,随后又往江西为国尽忠。虽士兵战死、伤亡惨重,也未跟中央索要一分军费。随后听闻第一军在安徽陷入苦战,河南遭遇匪乱,这才派兵进入两省帮忙。不想我爱国之兵竟在安徽省内遭遇第一军主力重兵伏击,一时不察之下损失惨重。这过错明明就在中央,莫非中央还嫌仗没打够!”
当下故作气恼,下令副手收拾东西,同列席的上海诸位洋人领事见了礼,又与惜阴堂主人赵凤昌问了声好,径直离开。
南北第一次和谈因北方要求太过无理,张謇等西部代表连续两日拒绝接受再一次谈判。
几乎就在张謇将消息传回武昌之后,李汉会意的为谈判造势,下令刚刚停下的河南战场打了几场局部反攻,同时十二师主力开赴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的滁州,同时以军政府名义趁机下令再一次扩兵五个师,将西部名义上拥有的编制扩增到二十五个师。一边催促一直都没停战意向的陕西坚守如今战线,一边命令十四师尽快拿下太原。
摆明了车马还要再打!
列强之中日俄两国巴不得谈判破裂双方继续再打,在内战中耗光骨血。俄国远东司令部从八月开战之后便将先后向外蒙派驻了三批共四千多人,以军事援助人员的名义绕开了还未签订的‘中俄外蒙共识’。而日本虽然在英美等国的警告中没有继续从朝鲜抽调兵力往旅顺,但朝鲜驻军已经违背大本营命令,一早做好了战争的准备,大有趁机吞并东三省,就算是再来个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也要从中国身上再宰割个几千万的赔款。
面对两个毫不掩饰在远东大陆扩张意向的国家,英美等国在华公使因本国利益对此十分担心。为此,南北谈判在第一天就陷入僵局着实急坏了不少人。
英法等亲近袁世凯中央的国家自然将谈判破裂的责任推到了西部的头上,认为西部地方政府没有谈判诚意。为此英法两国经过磋商之后共同联手向张謇递交备忘录,警告西部不得再将战火燃烧到江苏省内。未免吞并了海军三艘主力巡洋舰而实力大增的江防舰队趁机走水路偷袭南京,英国驻扎香港的中国舰队立刻调集四艘主力舰北上代为拱卫南京,四艘吨位加在一起达到近两万吨的战舰一路荆棘斩浪抵达南京,每日协助巡视江防,甚至巡视期间炮衣一律解下,同时各处炮塔都有炮手警戒,做足了不惜开战的姿态。
第五卷 大炮主义 第四百七十三章 变局
10月15日,北京代表团抵达印度西姆拉,正式同英国就西藏问题展开会商。第二日,李汉通电全国,电文中措辞强硬的提到西藏分属民国内部事务,任何国外势力没有插手之余地,同时拒绝承认北京代表团同印度总督当局谈判之一切结果,并下令西藏进入战争警戒,允许主动击毙挑衅任何入侵者!
通电一出,举国哗然。即便十四师攻陷太原,拿下山西首府,也在这一通电之下变得关注少了一些。直到第二日中午号外加印上陕西北军第四师攻陷西安府门户咸阳、占领临潼的新闻后,方才重新引起关注。
在列强的撮合下,南北和谈在陷入了短暂的几日中断之后,于16下午重新展开会谈。不过因为南北双方各自要求分歧太大,磨了一下午的嘴皮之后依旧未有结果,李汉摆明了车马到嘴的皖赣湘三省死活不会吐出来,而袁世凯最在意的便是给他占领了这三大富庶省份之后胜利更上一层,也是不会坐视他全吞下三省消化,因此几日来一边下令河南、陕西、山西前线加紧进攻,一边奔走于列强各国之间,希望能够再获得一些贷款!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舒心日子很快结束了,1913初,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会面逃往印度的达赖喇嘛,提出若他的西藏国政府答应接受英印政府圈定的新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那么英国政府将全力支持他收复国土。达赖流落在外好不凄凉,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受,只是随后英印政府翻脸取消对他的援助跟待遇之后,他才软了下来,同意了跟英印政府签订了一份丧权辱国的‘印藏新刊边界线’协议。为此西藏驻军还同英印政府的军队小规模交火数十次,令其只在山岭南侧建立少数十几个哨岗。10月16日西藏驻军巡逻队进入争议地区巡逻,遭到英印政府下属军队伏击,拉萨得到消息之后立刻下令增援,双方随后在克尔丹、达尔谷堡处展开交战,一日后因西藏一方驻军援兵抵达,强行攻占南侧青扎尔岗后英印军队被迫后撤。
消息传回德里,英印政府大为震惊,寇松主义的后继者们大为震怒,驻印度总司令会同印度总督齐齐向国内怒斥朱尔典的不作为。而在国内,以前任印度总督乔治·寇松为首的大殖民主义者奔走于上下两院指责现任内阁的不作为,同时前任保守党内阁首领亚瑟·贝尔福也趁机亲自面见英国王室,请求改变在远东的懦弱外交。这一天,朱尔典收到了三个坏消息:第一,因西藏跟英国派遣舰队阻挡江防水师进入江苏,李汉接受武昌游行的学生代表上书,下令西部七省禁止一切英属商品进口,同时江防舰队严查所有英国洋行靠岸船只,销毁一切夹带鸦片,英国在华利益因得到了西部的统治者而再一次遭到削弱;第二,他的老朋友袁世凯疯了,在英法几国处没能获得贷款松口之后,最近公使馆的武官反应,已经得到情报看到袁世凯亲自往日本公使馆见日置益;第三个坏消息才是真正令他感觉手脚冰冷的。英国国内对他的全新处置已经抵达,在新任命抵达之前将由上海总领事巴尔特接任他的在华全权公使身份!
这无论对他还是对于袁世凯而言,都是一条堪称灾难的坏消息!
英国一贯以来就是袁世凯的支持者,加上朱尔典对于中国事务无比的了解,因此能够给予袁世凯足够的支持。而在他离职之后,尽管,英国方面对袁世凯的好感不会褪去,认定他是英国在华利益最好的总代表。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换了一个盟友,这对于对新公使并不熟悉的袁世凯而言不下于灾难。
西部势力的横空崛起,打乱了英国地如意算盘,经过几个月的大战,英国在华武官向他递交地秘密报告中指出,袁世凯的中央陆军对那支德奥军方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地方军队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小,并且给了他一份十分悲观的结论。他们认为对于能够基本满足后勤补给的西部而言,只能勉强满足五六成缺口的北方中央毫无疑问打不起持久战。倘若北方的工业基础再得不到改善,那么,最迟五到十年甚至可能更短的时间后,英国政府扶持的袁的势力将再不是西部的对手了。英国人着眼于这个实际,安排了“和谈”解决方案,甚至曾经劝说袁世凯不妨暂时接受西部的要求,本来日后加大对袁世凯的支持来磨消掉西部势力。但可惜,朱尔典忽视了英印殖民地里那帮思想依旧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殖民主义者的贪婪,忽视了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对远东跟中国事务的不了解,同时也忽视了袁世凯对于胜利的渴望,更不可能知道李汉这个穿越者。结果,他才有了这样的结局。
对于中国,包括朱尔典在内的绝大多数英国人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希望中国强大能遏制住俄国跟日本人的野心,确保国势已经开始衰退的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另一方面又生怕民国地力量过于强大,害怕动摇英国在远东殖民利益。这种担心源自大西洋彼岸的那个国家飞速的发展,源自他们在远东的盟友日本对远东大路的渴望,更是源自他们在欧洲大陆上的最主要对手德国在远东的扩张。比如在他们被欧洲的事务分散了太多精力的一段时间内,德奥两个帝国的主要对手,已经在远东扶持起了李汉跟西部这么一个严重伤损到帝国利益的棋子了!
为了协调各国在华政策和利益,列强曾出台“各国一致”的政策,因此,如何在党人起兵反袁这件事上做出反应,需要征求各方的意见,但朱尔典显然失算了。各国虽然在面子上保持着对大英帝国的尊敬,但在骨子里何尝不是一种看笑话的情绪呢。对朱尔典地询问,德国方面的答复是这是中国内政,德国不便干涉,愿意恪守中立;美国代表只是含含糊糊地表态反对一切战争,认为中国秩序需要稳定,需要维持门户开放;日本和俄国原本就是反对袁世凯政府的,在东北也有各自地利益,此时巴不得党人跟西部和袁世凯打得越凶越好,以便让他们混水摸鱼。但英国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因此两国公使假惺惺的表示,“事起突然,还需要报告本国政府后才能做出适当反应”。唯一一贯在对华政策上支持英国的法国比较积极,愿意一起和英国发表声明,但法国人很明确地告诉他,“鉴于欧洲局势紧张,法国只能派出象征性的威慑力量而不能真正调集干涉部队”,这一招彻底击中了朱尔典地软肋,让他像个泄了气的皮球瘫坐下来,武力干涉中国内政的设想变成了泡影,他问过自己的武官,如果用英国部队来对付,需要多少部队,武官先是目瞪口呆地望着他,随即面无表情地告诉他,因为西部所在位置关系海军无力干涉,只第一批就至少需要三到五万英国陆军,而这个数字已相当于英国七八分之一的陆军部队了,议会根本不会同意在欧洲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还要派遣如此数量的部队到远东去冒险再打一场布尔战争!
毫无疑问出身于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皇后学院的朱尔典继承了这个时期大英帝国外交官具备的尽职之心,即便是被免离职,朱尔典还在思考该如何保证英国在华利益。
到底怎么办呢?朱尔典陷入了沉思,李汉不是袁世凯,虽然他也懂得斡旋、懂得妥协,但毫无意义的恫吓并不会让他屈服,在西藏问题上英国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教训,朱尔典可不想再碰一鼻子灰,在东方人面前丢脸是很可耻地事情,对方会因此而永远看不起你。
或者可以和李汉试着谈谈,看看对方究竟需要些什么。虽然袁世凯是英国代言人,但这并不等于此人是不可替代的,随着袁世凯地年岁日高,精力衰退,大英帝国迟早需要物色一个合适的人来坐他这个位置,在这一点上,李汉更加年轻,更加有活力,掌握几国语言的他据说是在美国长大,比起袁世凯他明显对西方文明世界更加了解,似乎是一个更合适的人选。或者更明确的说,只要能够保证英国的在华利益,英国并不介意谁来坐这个位置。可是,他行吗?
朱尔典从清末就开始担任驻华公使,能说一口不错的中文,算得上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中国通,但他隐隐约约感觉,李汉这个人和中国的大多数人并不一样,或者说,和他认识的官僚并不一样。李汉也爱钱,他投资了很多工厂,虽然大多数都是以政府的名义投资,但却也以自己那个准夫人的名义建立了不少。但他不是那种旧时代爱钱的官僚,对于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没有兴趣,对于奢华生活似乎也没有兴趣;李汉也爱权,他身兼数职独、裁一方,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但朱尔典以英国人特有的嗅觉感受到,他统治下的西部才是中国民主气氛最好的区域之一,各地绅商组成了当地议会,对于当地事务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也许不能干涉李汉对军政的影响力,但却能让他倾听到地方上来的声音,这些充分说明了西部的类西方式民主建设。
李汉也深深明白军权的重要性,他将西部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每年拨出巨款用于维持这支庞大的军队,从某种意义上也带有“李氏私军”的特点,但这又明显不同于北洋军中对袁世凯无限盲目的愚忠,用宗法教条(供长生牌位)来获取士兵的忠诚在朱尔典看来是很可笑的事情。李汉以职业化改造军队,以每年大量的军费供养出了一直完全德式的职业化军队!在他的指挥下,这支军队不需要去思考吃穿跟生存,他们有着远东第一流的待遇保障,甚至只要一人参军整个家庭都能受到优待,享受军属保障。虽然为此他的军队所消耗的军费开支不比袁世凯差多少,但是效果十分明显。完全军事化的军队一心只为训练跟战争,他们不畏惧死亡,不担心死后家属无人照顾,战斗力比起成军多年的北洋军也不差多少。
这是一支比布尔人跟前清时期更加职业化的准西式军队,这是领事馆武官的回答。很明显他的那几位经历过布尔战争的武官下属很清楚要对上这样一个势力,很可能又要再打上一场布尔战争!
朱尔典一直认为李汉是个矛盾综合体,他具有了强人的外表,但又有不同于以往军政强人的本质,在他年轻的外表之下,潜伏着是一颗独、裁者跟民族主义者的心脏。下午茶的时间到了,朱尔典还在思考着他将要发王英国国内的信,甚至于怔怔地出了神,他的思绪还在于大英帝国在欧洲的大敌——德奥。很明显,德奥两国是西部崛起的主要扶持着,根据上海海关这两年来的粗略统计,德奥两国两年来发往远东的船只增加了37万吨,运来的货物跟机器已经不下六七千万英镑,而运走的一船船密封严实的矿石资源等也令英国为之眼红,哪怕它拥有加拿大、澳大利亚跟印度、埃及这样领土巨大的殖民地。
而且这个势力还跟美国资本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年以来西部已经获得了来自美国国内高达一千九百万美元的富裕资本直接投资。对于那个穷的只剩钱的暴发户国家,英国只能眼红的看着美国获得了数条他们眼红已久的铁路修筑权跟价值数百万英镑的机器订单以及高达百万的白门重炮采购。
德国在西部兴建或与西部军政府合作的造船厂、医药化工、汽车装配厂、光学仪器厂等一大批重工业都是短视的英国资本家们所不会投资的。朱尔典愤愤地想,他们只会用这些资本去殖民地吸取血汗,他们总是认为一穷二白的远东大陆没有投资的商机跟获利的可能。结果除了怂恿政府获得铁路修筑权外,就只有把租界的地价炒得越来越高,然后建设一栋栋美观的房子,出售给那些商人、官员,偶尔再建几个电车公司跟自来水厂,自己人为的将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影响力限制在租界附近,孰轻孰重自然一目了然,真到了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让电车公司和自来水公司见鬼去吧。在军事上,西部国防军聘请的军官跟军事顾问都是来自德奥两国,部队的装备从枪支到衣服,几乎都是仿照德国的,按照这个模式培养出来的军队,更亲近哪个国家岂非一目了然?要知道在落后国家,尤其在东方国家,军队对于国家政策的影响力要远远胜过西方民主国家。
想到这里,朱尔典再也坐不住了,他仿佛看到了一个让他最担心的场面,李汉掌握全国政权后全面倒向帝国在欧洲的对手,要改变这个危险后果,他只有三条路可走。第一,给李汉制造障碍,必要的时候直接插手,甚至动用武力干涉,防止李汉染指全国政权,继续支持袁世凯政权;第二,与李汉沟通,用换将的方式来确保大英帝国的利益,只要李汉答应维持英国的利益,并疏远了和德奥之间的关系,英国方面并不介意甚至愿意选择更年轻的他获取最高权力;第三,什么也不要行动,等局势明朗之后再选择行动方案。
他首先排除了第三条,这一条看上去太过于消极,和英国的实力和地位并不相称,如果真的等局势明朗之后再动手,说不定已经失去了在中国地主动权,他对袁世凯是否能在被拖入持久战之后还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足够的信心,更不愿意帝国利益因此继续受损。第一条道路是最强硬的,但是成本和风险也太高,朱尔典对于军事上解决西部很有信心,但左右权衡后,认为代价过于高昂,在欧洲局势如此紧张之时,还派出这么庞大的军事力量到远东,基本是一种自杀行为,说不定德奥正在暗地偷笑呢。而且,那样一来,必然会激起中国人的强烈反感,无论是谁,只要抵抗外国侵略他就是中国的民族英雄。朱尔典熟谙此道,别的不说,现在光是借口西藏问题西部抵制英国货的后果就让他丢了代理公使的位子,虽然原因并不完全因此。排除了两条道路后,那么只有第二条道路可以选择了,问题是李汉会放弃对他影响甚深的德奥,而答应和英国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吗?朱尔典没有足够的信心,但凡事不试试看怎么知道就没有机会呢?
想到这里,他又兴奋起来,提起钢笔刷刷地写下:……鉴于此刻远东地局势,我认为我国最好不要急于表态,对于双方应该保持尽力的接触,在尽可能的基础上进行斡旋……从我个人这么多年的在华经历和判断来看,我认为袁世凯在军事上没有什么办法,国防军的战斗力已经在西藏同英印军队一战中得到了证明,在德奥的军事支持下已经获得飞跃的发展。除非各国联合出兵干涉,否则袁世凯政府在军事上的前景是相当可悲地。但是出动联合部队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各国可能不会如同1900年那么积极和踊跃,而此时的情况也与13年前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可以效法两年前我们在武昌事变时的立场,一方面宣布中立,另一方面保持积极的观察以便确保英国的利益。现阶段我认为我国政府应该在保持对西部接触的同时,尽可能的加大对袁世凯政府的支持。我深信,一个有较强控制力且亲英的中国、政府对英国的在华利益是至关重要的。李汉也许能组建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但他地政治立场毫无疑问更加倾向于德奥两个我国的主要对手。我建议我的后继者能够通过秘密渠道和他保持接触,只要他承认英国利益并疏远跟德奥之间的关系,我们并不阻挠他获取全国政权,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防止同盟国势力进一步侵入远东或李汉继续滑向同盟国阵营这种可怕后果所必须的……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把所有地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写完了信,这位老资格的外交官起身踱步到窗前。透过宽敞明亮的落地式玻璃窗,他看到了东交民巷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多数人还在照旧按照他们惯常的生活方式生活着。未来究竟是如何,他们还不得而知。大英帝国的米字旗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摆着,可惜等到巴尔特抵达北京之后,这里就不属于他了!
远东未来究竟如何,他自己也不清楚,这个老资格地外交家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感觉到了茫然若失的无力感。
…
北军攻陷咸阳、十四师攻陷太原,直隶张镇芳指挥二十师强攻娘子关,妄图在陕西损失颇大的北军抽不开身的时候代为对在山西省内攻城掠地的第十四师进行围剿。谈判之后,虽然南北双方打起了和谈即停战的幌子,实际上无论是袁世凯又或者是李汉都不是国民党人那种在政治上青嫩的角色,双方直接将背信弃义、无视协议亮到太阳下摊明着干,尽显一代枭雄的面厚心黑,不择手段。
“看不明白啊,看不明白。这北军自打光绪年间就开始编练的雄师了,西部李汉那几省的军队才成军多久,怎么现在竟然能跟北军对垒不落下风了!”
赵凤昌搁下报纸,叹了口气,接过一名仆人端过去的清茶,润了润嗓子,将茶杯递了回去,然后重新拿起报纸,揉了揉眼睛继续看起来。
站在赵凤昌身后的宫崎滔天也皱着眉,说道:“这中国国内的局势我们总看不清楚,不过先生在日本这段时间也静下来狠狠反省了一番,心中有了些想法也跟我说了!”
国民党一帮高层在上海失陷后逃往日本一部分,剩下的又都在南京将要陷落的时候出走。随后北京政府连续颁发对党人高层的追捕令,一大批国民党人人心惶惶,未免国内党组织遭到破坏,孙文在南北宣布和谈之后,偷偷派遣日本人宫崎滔天返回上海,一边打听局势、一边联络庇护同志,同时也不乏希望他能通过活动,令政府解除对他们的通缉令的意思。
赵凤昌闻听伤心,他也算是孙文的半个老师了,见他现在落魄也总觉得心中有些难过,不过这多半还是因为对国内革命的迷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