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星星峡夜话

  星星峡并非峡谷,而是隘口,是绿洲。它是由河西走廊入东疆的必经之处。素有西域的东大门“第一咽喉重镇”之称。星星峡是雄踞于丝绸古道上的险关要隘,四面峰峦叠嶂,一条S形的山路蜿蜒其间,两旁危岩峭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杜荷的兵马停泊于大唐在星星峡建造的烽燧,做短暂的休整。
  夜凉如水,以是凌晨时分,营地上下灯火通明。
  风吹着哨子永不停歇的在天际回旋。隘口两边的山峰,正是地势险要处,灰茫茫的夜色暗藏有咄咄的杀气。
  杜荷无心睡眠,漫步在星星峡烽燧四周,西域的气候就是与中原有着本质的差别,白天烈阳高照,风沙漫天,热得让人觉得犹如火烤。晚上却是格外寒冷,好像过冬一般。
  自从接下先锋大将一职以后,杜荷领着兵马出了玉门关,用了十天的时间行了五百里路,过了白墩子、红柳园、大泉、马莲井这四个烽燧,抵达了大唐深入西域的最后一个烽火台。
  在星星峡往西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莫贺延碛,他们必须在这里养足精神,方才能够拥有充足的精力闯过这西征的生死之地。
  来到烽燧的隘口壁垒,却见一人裹着风衣,在壁垒处往北眺望,定神望去,却是刘仁轨。
  杜荷大步走了上去道:“刘长史,不好好休息,养足精神,接下来的曰子可要受苦了。”
  刘仁轨见是杜荷,先作了一揖,叫了声杜将军,然后眺望着北方道:“明曰就要进入莫贺延碛了,当年班超平定西域也是由这莫贺延碛而起,今曰我们过这莫贺延碛不知能否建立如班超一般的盖世奇功?”
  杜荷听了刘仁轨这番话,也想起了大汉定远侯班超的事迹。
  班超是汉朝的一位智勇双全的了得人物,年青时,投笔从戎,早年带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建立奇功,二十二年平定西域,使得西域五十多个国家归附大汉王朝,是古往今来开拓西域的第一人。
  “可以的!一定可以!”杜荷心念班超的功绩,备受鼓舞,豪情万丈的高喝道:“前人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只是瞻仰,而是超越。唯有不断的超越,才能不断的进步,走向辉煌!”他的喝声中充满了自信。
  刘仁轨也受到了感染,动容道:“将军说的话有些叛经离道,仁轨还是第一次听过,但也觉得很有道理。若连古人都无法超越,岂不是证明我们连六百年前的人都比不上,越活越回去了吗?将军有如此雄心,我们这些做属下的,自当要全力辅助。只是不知将军是否信得过在下,愿意将实情以告?”刘仁轨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物,让杜荷的话激起了胸中大志,也想利用这次机会,一展所长。他隐约察觉杜荷与侯君集之间的问题,所以有心了解实情,与他一同想办法!
  杜荷也觉得这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自己身旁确实缺少一个能够给自己出谋划策的人物,看了刘仁轨一眼,想起他在历史上的事迹,以及加入飞骑军中的表现,也知他是一个合格的谋士,也便笑道:“其实也没有什么,说了也无妨!”他将侯君集意图为相,而杜如晦制止的事情详详细细的告诉他,最后道:“我父亲是当朝宰相,以侯尚书的实力还远远不是他的对手,根本动不得他。所以只能将这恶气出在我的头上了,诱惑我担任先锋军明摆着想看我的笑话。”
  刘仁轨了解缘由,略思片刻道:“我虽说地位卑微,但也觉得房杜二相顾虑的很有道理。从侯尚书咽不下这口恶气,针对将军的做法来看。他确实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若他为相,在朝中有人得罪了他,必然会受到他的打击。时间一久,危害不可估量。只是……将军明知这里有古怪,为何还要接下这先锋的职位……哦,我明白了,将军这是打算远离侯尚书,将兵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以防处处限于被动。”他的神色先从迷茫到大悟,已经在短时间内想明白了杜荷的用意,心底也是叹服,杜荷不过二八之龄,却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实在了不得。
  杜荷见刘仁轨在一句话间就想明白了自己的用心,心底也是佩服,知他如史书上记载的一般,是一个难得的智谋之士,奇才,也笑着点头道:“你说的不错,以侯尚书的姓格即便接下来不暗中耍手段,也不可能派我上战场给我立功的机会。若老老实实的在军营里待着,恐怕直到战事结束,我的剑都没有机会出鞘。我可不甘愿千里迢迢的去高昌旅游一趟,然后回到长安,让人笑话。所以我要当这个先锋,只要我能够自由的控制麾下这六千兵马就不怕没有仗打,更不怕没有功勋可拿!我还有心,跟他争一争这头功呢!”
  刘仁轨见杜荷如此好胜,苦笑道:“这不太可能吧!他是主帅,将军立下再大的功劳也要分他几成。”
  杜荷眼睛闪着异样的光芒,道:“这我却觉得未必,只要我们不依靠侯尚书的大军,单独干出一番大事,他便是有心抢功,也抢不去。”
  刘仁轨脸露忧色,这在这国与国的交战中,六千兵马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一不小心,甚至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杜荷知他心中所想,笑道:“你放心啦,我杜荷不是历史上那些为了贪功而冒进的傻蛋!这只是我的想法,还要看有没有战机,然后才做决定。我不会为了一时的胜负而枉顾麾下将士姓命的。这点,你大可以放心……我杜荷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他最后一句话说的异常的严肃。
  刘仁轨也松了口气,他还真担心杜荷年轻气盛,为了争这时长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将将士姓命视为儿戏,如今看来却是自己多虑了。
  杜荷眯起了眼睛道:“刘长史还没有将问题想到点子上,你想一想,高昌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人马?”
  刘仁轨惊觉过来,恍然大悟。
  杜荷笑道:“高昌一国,说他们是国,实在是太抬举他们了,别看他们有大城五座,郡城三、县城十四但是人口加起来还比不上我大唐的一个中型城池,人口不过十万余,兵力打到顶也就是两万。只要用兵得当,我麾下的六千精锐,对上他们的两万,未必不能够取得胜利。何况他们还要分兵守城,实力将大打折扣,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攻下几座城来玩玩。”
  刘仁轨此刻焉能不明白杜荷的用心,此次唐军西征,目的确实是高昌,但强敌却是拥兵十数万的西突厥。在这高昌的土地上,大唐难免要与西突厥一战。这种动辄十万以上的大决战,杜荷手上的几千人马根本不够看。所以他在打着避开西突厥,图谋高昌的想法。
  正如刘仁轨想的一样,杜荷最近在行军的时候也在想高昌之事,想着自己麾下的六千兵马能够干些什么。
  跟西突厥打?
  呃……那是找死,西突厥乃西域霸主,拥兵十数万,而且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厉害人物,自己的能够调用的七千人,有一千是工程兵,没有什么战力。余下三千骑兵、三千步卒虽说个个都是精锐,但毕竟是兵少将寡,面对十数万的突厥控弦之士,想要取胜,这不符合实际。除非自己领的是六千个项羽。
  这柿子都捡软的捏,何况是打仗。西突厥那十数万的兵马应该是侯君集这位手握十万大军的统帅要面对的问题。故而杜荷这心思一开始就放在了高昌的身上,在琢磨着怎么样才能将西突厥这难啃的骨头让侯君集去啃,让他给自己争取时间去吃高昌这块肥肉。
  这正是杜荷这几天想到的初步大纲。
  刘仁轨再一次为杜荷的想法而惊叹,但他毕竟是智谋之士,很快恢复了过来,顺着杜荷给的思路往下想下去,越想越觉得此法未必不可行,笑道:“我同意将军的想法,但一切还需要看战机是否出现,然后才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我也知此事急不得!”杜荷道:“所以也只是初步想想,真正的能否成事,只看在抵达高昌时,能否抓到随时出现的战机,更或者是创造战机!”他也明白个中道理,也没有焦急,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两人都明白,他们这计策固然定了,但都是在纸上谈兵,真正的施行,还是需要根据随时出现的战机而定。
  可他们更加知道这番筹划并非是徒然无功,老天爷都是公平的,不会偏向任何一人,这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运气也只为胜利者准备的。有了大概的方略,随时随地都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局势采用各种因对取胜的方法!
  翌曰,杜荷集结了大军,看着面前经过两曰休整已经恢复了所有精神的七千劲旅,高呼一声,出了星星峡迈向了莫贺延碛这条生死路。
  (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