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宝图
“先去清洗一下吧。”薛东篱扔给他一套衣服,略带嫌弃地道,“你现在就像刚从下水道里爬出来似的,我的房子都要被你给熏臭了。”
卢晓这才去了浴室,出来的时候穿着一身古装。
薛东篱的手头没有男士的现代装,便拿了一件明朝时期的古装给他暂时换上。
明朝时的服饰宽袍大袖,他穿上之后居然添了几分书卷气,倒有几分白面书生的意思。
“说说吧,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薛东篱往沙发上一坐,问,“你们怎么会被隐世家族追杀?”
“都是我的错。”卢晓抓着自己的头发,道,“自从觉醒异能之后,我修炼了一段时间,突破了e级,感觉遇到了瓶颈。我看网上说一旦遇到瓶颈,就该出去好好历练历练,才能再进一步,正好我们家族有一件世代相传的宝物,据说是古代一位大能的藏宝图,我便想着去寻宝,如果能找到最好,找不到,也可以历练一番。”
“藏宝图?”薛东篱挑了挑眉毛,道,“什么样的藏宝图?”
“其实是一幅唐代的仕女画。”卢晓拿出手机,找出一张照片,道,“就是这幅。”
薛东篱接过来一看,顿时皱起了眉头。
那幅画是典型的唐代初期风格,画中的仕女苗条健美,身上穿着一件红白相间竖条纹的裙子,应该是武皇年间的作品。
这幅画画得非常精细,画家是下了大工夫的,几乎不是在画仕女图,简直就像是在画神像了。
那个时代,人们心中充满了虔诚之心,因此在敦煌、龙门等地方留下了无数画着精美壁画的石窟,画家们绘画佛祖神灵,就是在描绘心中的信仰,因此画得极为细致,画像惟妙惟肖,宛如天人降临。
这幅画也是如此,画中的女子极美,美得不似凡人,她头上梳着飞仙髻,插着一根金色的凤凰簪,就像是神仙妃子。
最神奇的是,那画中女子的容貌,与薛东篱有六七分相似。
卢晓说:“这幅画是我家祖先传下来的,据说他所画的,就是那位古代大能。”
薛东篱:“……”
卢晓继续道:“在我家族的传说之中,那位古代大能是先秦时期的人,在山上修道,得以长生不老。她行走世间几千年,积攒了无数的财富和修炼资源,她将这些珍宝藏在了一处秘境之中,而这幅画中,就有通向那座秘境的地图和打开秘境的方法。”
薛东篱沉默了片刻,道:“你们去找她的藏宝地,就不怕她报复吗?”
卢晓愣了一下,道:“都过去了这么多年,那位大能想必早就已经羽化成仙了吧?难道还存活于世?”
薛东篱:“……”
卢晓奇怪地看着她,总觉得她今天表现得有些怪异。
薛东篱道:“你继续说。”
卢晓点了点头,道:“我跟奶奶提出想要去寻宝,没想到我奶奶还很支持,当场就将这件传家宝传给了我,说我将来是卢家的家主,这个东西迟早是要给我的。”
“我跟我姐研究了很久,也没能研究出画中的机密,于是,我想到了一位做古画研究的教授。”此时,他的眼中满是愤恨之色,道,“那位教授在西南皇家大学任教,是德望重的老教授,名声一向很好。再加上我们家族对他有恩,我便以为他可以信任。”
他再次抓向自己的头发,说:“我哪里知道,他姓周,竟然就是隐世家族周家的人!”
“周教授……也就是周世豪看了我的画,很感兴趣,说要好好地研究一番。我不敢把画直接交给他,便让他在我家中研究。”
“他整整研究了一个月,终于发现了端倪。”
“原来,那女子的画像,就是地图!”
“女子的衣服褶皱线条就是路线,而上面的花纹装饰,就是周围的地形,而宝藏所在地,就在画中女子所佩戴的玉如意上。”
“周教授把发现告诉了我们,我们姐弟便带着他一起去寻宝。”
“我们到了小周山,却没想到中了周家的埋伏,周家想要杀了我们,夺走这幅仕女图,将那座宝藏据为己有!”
“周家派了很多高手来,幸好我是空间系异能者,学会了瞬移,才能带着我姐逃出来。我姐这伤,就是为了保护我才被砍的。”
他握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关,整个人都迸发出一股浓烈的煞气:“我只恨自己信错了人,迟早有一天,我要去找周世豪,报这背叛之仇。”
薛东篱又问:“那这幅画呢?落在周家的手中了吗?”
卢晓摇了摇头,说:“我将那幅画藏起来了,就算把它毁了,我也绝对不会交给周家。”
薛东篱想了想,又道:“就算没有画,周世豪肯定也拍了照片,有照片就能找到宝藏。”
卢晓再次摇头,道:“不,这幅画是用特殊的颜料画成的,随着光线的变化,上面的线条也有所不同,而且有些线条用照相机是根本拍不下来的,你看,这里本来花了一朵花,但拍出来的照片就没有。”
薛东篱可以肯定了。
他们所说的宝藏,就是自己在唐代初年曾经藏起来的那一批。
她有些头疼,揉了揉太阳穴。
她的东西,自然是不能便宜周家这样见利忘义之辈的,看来这件事她不能不管了。
“不过,薛小姐,你不用担心。”卢晓忽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抹疯狂,“我的确不是周家的对手,那批宝藏我很可能拿不到了,但我绝对不能让周家拿到。”
薛东篱皱眉道:“你做了什么?”
卢晓冷笑一声,道:“周家正在小周山上大肆搜寻秘境的所在地,接下来他们肯定还要对我们卢家出手,逼迫我们交出那副画。”
“我现在才明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卢晓的眼睛里全是红血丝,道,“好在我明白得还不算晚,现在能够保住我们卢家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宝藏的事情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