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从机场出来,台北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黄色车身的出租车,一辆辆在夜色里打着车灯排得整齐。
  视线之内,却没有几个旅客。
  配着几种颜色的灯光,看起来,很是萧瑟,还着点寂寥。
  司机等在路边,男人点了支烟才往车那边走去。
  这段时间,黎靖炜都在抽国产烟,渐渐地,习惯了那种柔和感和淡淡的烟味。
  不知道是刚刚的事不太顺心,还是现在手上新买的外烟劲儿够大,他呛得轻咳了两声。
  就像是Jeff刚说的,有关于万宝的那些话。
  直到现在,后劲才上来。
  “怎么回事?是太久没回来台北,还激动起来了?”
  黎靖炜闻言转头,原来是大舅与二舅家的表哥表姐。
  外公外婆生了五个子女,黎靖炜的母亲,是最小的女儿。
  所以,他的表哥表姐有好几个,兄妹之间的年龄差距并不小。
  但大多在海外定居,常住在台北,倒只有眼前这二位。
  黎靖炜让司机、助理先走,然后上了表哥那辆香槟色途锐。
  “这次住哪里啊?”表姐上车,边脱外套边问。
  “助理订的寒舍艾美。”
  “那你搭我这趟车可亏了,几分钟就到了,你还不如走过去。”还没等表姐再开口,表哥启动车子,打趣道。
  “不行哈!必须回家住!爷爷嘴上不说,都盼好几天了。让小潘把枕头、棉被拿出来晒了又晒,还不是为了等你回来?”表姐将头从后座探过来,拍了拍黎靖炜的肩膀,手上的力度,警告意味十足。
  “真的不了。明天有个早餐会,时间紧。下午,还要和鸿基的张董谈合作,你一起来?”后半句,他点上支烟,给表哥递了过去。
  “核电站已经签了吧?”表哥将车窗降下来。
  “签了。这次是蓉城的项目。”
  “那我帮不上忙。对了,你表嫂的姐夫,说是感谢你,想明晚上请你吃个饭。”
  “小事情,不用放在心上。”
  “这顿饭,你应该吃。大家都知道越南那边很棘手也很敏感,但你处理得很好。”
  “……”
  黎靖炜没再说话,只是转头看着窗外熟悉的街景。
  冷风细雨,灯火照影,路上寥寥行人,显得街上的几个步履缓慢的行人,孤单又落寞。
  “去喝两杯?”还是驾驶室的表哥。
  “带路吧。”
  “你今天怎么回事?兴致不高啊?说得跟你第一次来台北不知道在哪儿一样!就东区我们常去那家?”表哥和后视镜里的表姐对视一眼,打了一个转弯灯。
  店铺几十年没变样,黎家人从小吃到大,是黎靖炜与表哥表姐们的“秘密基地”。
  他每次回台,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基本上都会去。
  老板是个外省老兵,八十好几了,说着一口地道的四川话。
  黎家是外省人,就算到了第二代、第叁代,乃至于现在的第四代,这种骨子里对家乡事物的热爱,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丝毫减少。
  自然,也就爱光顾这种带着乡愁的老店。
  “二两?”表哥举起一瓶烧酒问黎靖炜。
  “差不多。我等下还有文件要读。”
  “大忙人哦!对了,这个论坛,你出钱又出力的,不准备上去讲两句?”
  “不了。”
  “那至少——你人还是要露面的吧?他们理事长给我打几次电话了。再说,人都知道你今天到台北。明天闭幕,你上去意思一下?”表姐拿餐巾纸擦拭着隔壁桌面,将包包放在上面。
  “我明早给张先生打电话协调时间。我记得他们家是陆光二村的,这种事情,我想,他会全力支持的。”
  表哥将酒杯放下,最终拍板了这件事。
  表哥所说的那个论坛,就算不是官方组织的,规模也不小,规格更是不低,加上开幕,一共举办了叁天。
  除了大量学者,基金会这边请了不少眷村子弟,不乏好些大家熟识的名人。
  与头两天演艺界、文化界以及媒体界的大批人士挤满会场有所不同,23日这天来的,都是些“普通人”。
  与传统模式下“排排坐分几个议题轮流发言”的论坛不同,最后一天,“圆桌论坛”变成了主要形式。
  前面的大家围坐一个圆圈,挨个分享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自己父辈怎么到台湾来,又如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千辛万苦返大陆探亲。
  每个人的故事,都能拿出来拍一部饱含辛酸泪的电影。
  唐绵坐在外围的第二排,拿着录音笔和电脑,想要记录下这一切。
  “各位长官,各位朋友,大家早安!我姓何,叫台生,来自左营建业新村。我想——在座的,不止我一个人叫这个名字。”
  一个六十岁左右的男人将桌立式话筒往自己的方向拉了一拉,沪音浓厚。
  他穿着中式唐装,头发已经花白。
  会场之中有两叁个人举起手,也有人高声喊“我叫旅台,今年六十啦!”,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他将话筒又压低了些,像是朋友聊天般回了一句——嘿嘿,我是‘民国叁十九年’,生在基隆。
  而后,视线环顾会场一圈,继续说道。
  “今天我的老父亲也想来,很可惜,他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允许他从纽约飞回台北……我们相聚在这里非常的不容易,除了感谢‘新闻局’、主办单位以及所有赞助企业的全力支持外,也谢谢大家从四面八方赶回台湾、回到台北——我注意到在场有很多年轻朋友,我刚同旁边的冯先生说‘真是好事,只要下一代还感兴趣,我们就不会被忘记’。当然,也有大陆过来的贵客,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首先,请接受我用深深一鞠躬,来表达我的感谢!”
  他将凳子往后挪了挪,是九十度的鞠躬。
  然后,这位先生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无线话筒:“咳咳,正经轮到我讲还有些小紧张哈哈……我得看看我的……”
  他眯着眼将手中的纸张往下放了放,动作夸张。
  同时,也缓和了始终萦绕在会场之中的“沉闷”氛围。
  而后,这位何先生将稿子折迭好,放到一旁,拿起话筒,离开了座位:“众所周知,近年来,岛内政治气候对我们外省族群不算友善,上个礼拜我到LA出差,和几个叁、四年级生讲,我会来参加今天的活动,大家都很兴奋,很想为这样有意义的活动献上一点点力量,拿了很多老照片给我,我也已经交给了主办单位。但是,说句心里话——也有隐隐的担心,到底能不能够顺利举办?……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做得很好!在我们的族群身份不被认同的今天,反而让我们更加有凝聚力。”
  他边说,边围着几十人的圆圈走着:“民国六十八年的夏天,我从波士顿开车到纽约,第一次——在时代广场听到了《龙的传人》。那天,广场上人山人海,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我们手拉手,唱了那样的一首歌,我们不知道对方是台湾人还是大陆人,我们只知道我们是——中国人。”
  “尔后,那也是我第一次,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大陆人,我觉得很神奇、很陌生,同样,也很亲切。我们讲一样的话,流相同的血,甚至,还有相似的痛楚,以及思念。”
  这位先生慢慢走着,走到了离唐绵不到两米的位置时,唐绵能够清楚看到,他抬起手,被熨烫得平整的衣袖细节。
  “我还记得很清楚,一个来自东北的留学生,告诉我和我太太——她的伯父在叁十八年来台后便和家里就断了联系,她在头一天下午收到家里的信,准备启程前往东京团圆。我当时听着羡慕极了。没想到,仅仅就隔了几天,我远在大陆的姐姐,从上海出发,经香港、夏威夷,辗转多日,到了纽约。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姐姐。也是我的母亲,时隔叁十年后,再一次见到自己的女儿。我永远永远忘不了那天的画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的人渐渐离去,很多事情都变了。在岛内,省籍观念的淡化是必然的,一定程度上,我们不否认这是件不坏的事。然而,却让我们感到害怕,害怕我们的子孙,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视线里,何先生离唐绵又远了些。
  他的语速不快,听到这里,有好几个上了年纪的女士在抹眼泪。
  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在唐绵耳边响起。
  拉回了她,原本已经飘向远处的思绪。
  “中国人最不能忘的是什么?”何先生驻足,面向大家。
  唐绵坐直了些,看见着他的背影,也看见大家细细簌簌,交头讨论着。
  “就是——本!”
  掷地有声,也让整个会场瞬间安静。
  没等两秒,他两只手紧捏话筒,接着说道:“我想——在中国的漫漫历史长河当中,往前看几百年,往后推几百年,不会再有我们这样一群人出现了。我们要相信,自己是珍贵的、是幸运的、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各位,推广眷村文化,发挥我们自身的力量,维系两岸的紧密联系,是我们每个眷村人的使命!”
  他的话音落下,与会者纷纷起立,整个大厅,响起阵阵掌声。
  “让人欣慰的是,已经有太多的同胞,走到我们的前面,通过各种形式,替我们把故事,告诉了对岸,也告诉了我们自己……”
  基本上绕了一圈,何先生走回到原点附近。
  “大家聚作一团相当不容易,讲这么多,那是我们的愿望,是我们的期盼。可是啊……那些宏大议题,我们作为普通而平凡的人,没有办法左右、没有办法控制。因此,我很想让接下来的时间属于我们自己,让我们分享属于我们的‘记忆’的日子!我呼吁,从现在起——我们不谈‘我是谁’、不谈‘我来自哪里’、不谈我们过往的‘游离与焦虑’,只谈谈我们的‘青春岁月’,追忆那竹篱笆旁的——你和我!”
  何先生的话,虽然这样说,但是任何一个故事,因为它所在的大环境,哪怕再是小小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带着点无法避免的“宏大”痕迹。
  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的故事分享,旁观者、亲历者,在这种大历史掀起的波澜中,已然是没有了分别。
  唐绵哭了又笑、笑了又哭,红了双眼,也让视线迷蒙。
  一行行无声的眼泪,几乎没有在双颊消失。
  她不是第一次听这些故事,但却是几乎没有这样控制不了自己过——相当的激动。
  像是在别人的话里、别人的故事里,发泄完了自己所有的情绪。
  “黎先生?黎先生?”
  黎靖炜稍稍侧头,是基金会上两个礼拜才新上任的理事长,他倒是第一次见。
  “大家都很感激您提供这么好的平台,非常希望您能够上去给我们讲两句话。”
  “故事都很精彩,我就不上去耽误时间了。”男人只看了她的工作牌一眼,又将视线转回会场。
  “您怎么会想到——我记得您是香港……”理事长好奇。
  “我母亲是在眷村长大的。”
  “这样啊,那——黎妈妈今天也回来了吗?”
  “她在温哥华,不太方便。”
  “这样啊。”
  黎靖炜没有再回话。
  理事长看着立在会场门口的男人往前踱了一步,是很小的一步,像是不自知的,几乎不易被察觉。
  然后,他就停了下来,稍微一顿,感觉自己反应过来了些什么。
  理事长往前探了探头,顺着面前男人的目光——
  是一位拿着纸巾不停擦眼泪的年轻女孩。
  眼神在两人之间来回游移了几次,理事长心想,可能对方疑惑“怎么会有这么年轻的女孩,对这种论坛感兴趣”。
  于是,她往前一步,就着黎靖炜望出去的那条缝,解释道:
  “哦,那个女孩子是大陆人。岁数不大,但对眷村文化挺上心的,会前就投了好几篇文章,很有文采,感情也真挚。而且,我们都没想到她会有那么多感触,还挺深。听工作人员说,之前也好奇问过她——是不是有亲人在台湾,她又说没有。真是很奇怪。”
  “……”
  中场休息时间到了,会场在保持大体安静下,也有轻微骚动起来。
  大家忙着寒暄、互相留下联系方式。
  这时,音响里传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几乎传遍大陆以及香港每一个角落,反倒在台湾没引起什么反响的歌曲——
  《把根留住》
  在这个年代,两岸,无论是哪一边,都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这首歌了……
  是群星合唱版。
  当歌手的声音一个一个的出来的时候,会场大厅里的人都停下了交谈。
  时间,大概像是静止了一秒钟。
  而后,大家自发地手牵着手,开始随着音乐晃动,纷纷跟唱起来。
  可能好些人记不清歌词,但仍旧不妨碍歌声显得大气、澎湃、磅礴。
  看起来,更是震撼。
  同时也带着些莫名的渴望与呐喊。
  很像是,多年前,时代广场的那个画面。
  一遍又遍,当童安格的声音第叁次在音响中响起之时,伴随着大家高歌——“多少岁月凝聚成这一刻,期待着旧梦重圆”,只见那个女孩子吸着鼻子,将看着就湿润的一团卫生纸放进其随身带着的小口袋里,接着低头理了理她的包,以及手提包上的围巾,看样子,是准备起身离开。
  黎靖炜的声音,也在这时候重新响起,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我还有事,这边就劳您费心了。”
  “您哪里的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您稍等,我请人送您去停车场。”理事长抹干眼角的泪花,说道。
  “不用,秘书在楼下等我。”
  说完,黎靖炜没有停留,将一直扶住的门把手放开。
  只见他双手一起,轻轻地,将门掩上。
  门很厚重,男人很小心,像是怕弄出什么声响打扰到里面。
  那条原本可以窥视内场的缝隙,随着男人的动作而消失。
  当男人的背影消失在拐角,那门,也完全不再有任何一丝被人开过的微颤。
  走廊,又随之恢复了,原本的安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