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李定国是在息县以东的地段渡过淮河的,因此率先视查的是中华军东面的防线,在息县东面驻守的是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军,因为这时清军在中路的进攻正打得激烈,而东面的中华军正在抢挖战壕,修建防线。
  清军会马上选择突围,这一点早就在李定国的预料之中,只是这一次中路的突围进攻,是不是清军的真实突围方向,或者还是虚张声势,声东击西,都难以判定。单以作战经验而论,李定国在中华军的诸将之中,可以说是无出其右的,早在他加入中华军以前,就巳跟随着张献忠,不知经历过多少生死战斗了,由其是突围战,更是家常便饭一样。
  因此李定国也立刻下令各路部队,都要严加防守,不能因为清军向北方发动进攻,其他地方就可以放松警惕。同时李定国也对东面的防线加紧调整,并且绘制好详细的阵地兵力分布示意图。同时也准备调动兵力,主动向清军发动进攻,以牵制清军的突围。
  布置好这些事情之后,李定国就准备赶到中路去,指挥那里的防守,并且建立自己的战前指挥部。因为在中路坐镇,有利于对全局发号施令。
  就在这时,十一军的军长程培经来向李定国报告,原来在清军中间,有人来与中华军进行联络,想要进行火线起义,希望中华军能够予以接纳。
  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李定国也不禁十分高兴,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对中华军来说,当然是大有利处,因为在这个时候,清军中间如果有一部份人马发动火线起义,向中华军投诚,不仅对清军的士气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同时对打击清军的这一次突围计划,稳固住中华军的包围圈,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也立刻下令,接见来与中华军联络的人。
  想发动火线起义的,就是原来耿仲明部的人马。
  耿仲明被抓的时候,部众大约有四万余人,其中自己的本部人马和原属于吴三桂部的川军各有二万,因为当时耿仲明部下还有川军的主要将领,也都被抓,或者被遣返回川,只剩下一些中下级的军官,也无人站出来带头,而且又迫于清军的压力,只好全部都愿意听从清廷的命令,被划归阿济格部。而阿济格也对耿仲明部并不放心,因此将耿仲明部全部打乱分散到各军之中。
  不过清军的各军建制本来十分完整,而且时间紧迫,因此这四万多人马也不可能被完全分散,安插到各军之中去,只是分散成二三千不等的队伍,并仍然还是由原来耿仲明部的将领统领。
  当然按阿济格的想法,四万大军分成十几个二三千的队伍,也确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而且在随后开始豫南战役中,这批耿仲明部的军队也确实不敢违抗阿济格的命令,让他们干什么,都老老实实的干什么,绝不敢有丝毫的怨言,因此像一些冲锋、送死、充当炮灰之类的活,清军就全部分派给耿仲明部的军队干,结果仗打到这一步,耿仲明部的军队阵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万人,占清军总阵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但这是在豫南战役的开始阶段,从表面上清军连战连胜,长驱直入,因此原耿仲明部的士兵们就算心里不平,但也不敢有任何的反对意见。
  而清军打到淮河边的时候,中华军开始加强了抵抗力度,逐渐扭转了局势,由其是在昨晚一夜之间,中华军全面出击,一连攻破了清军左右两翼的阵地,并且将清军包围起来,战场的局势出现了大逆转,于是一些原来耿仲明部的将领士兵们也开始有了别的想法。
  在阿济格制定了突围的计划之后,付责东路突围的士朝璘手下有三支原耿仲明部的军队,三名主将分别叫李江、陈作伟、张中鸿。他们原来在耿仲明部,都是游击将军,其中李江和陈作伟都是耿仲明的本部部将,而张中鸿是川军部将、这时三人合兵,大约有五千人马。
  因为出身相同,三个人也常聚在一起,议论局面,同时也发泄自己对清军的不满。而这一次士朝璘奉命在东线突围,也下令他们三人付责第一批进攻部队,首先向中华军发动攻击,目地当然还是拿他们当炮灰使。在得知自己将随士朝璘突围之后,又被派去打头阵之后,三人又聚在一起,而这一次商议的,是向中华军投降。
  李江和陈作伟是耿仲明的旧部,对中华军也了解得便多一些,因此两人也认定,清军现在败局己定,自已不能跟着清军送死,主张马上向中华军投降,根据中华军投降制度的规定,现在还能算一个火线起义。而张中鸿还有一些顾虑,因为清军突围,还是有可能成功的。
  但李江一句话:“突围成功了又有什么用,咱们在清军里面,也还不就那样,就算这一次不死,指不定后面那一场战斗还是当了替死鬼。”
  听李江这么一说,张中鸿顿时也无语了,于是三人立刻商议了一番,因为现在马上就要开始发动突围了,因此三人各自派出一名心腹亲随,去找中华军联络投诚的事宜。并且请中华军派兵接应他们。
  听完了三人的讲说之后,李定国也基本能够判断,投诚有七成以上是真,不过也不能全信,说不定这是清军使的诈降计,首先骗取中华军的信任,以为清军是真的投降,所以放松警惕,等接近了中华军的阵地之后,发动突然袭击,打中华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必需要作好一切的预备,即能够接纳清军的投降,又要防止清军使诈。
  于是李定国和三人约点好了接应的地点,同时也提出自已的要求,一是对李江、陈作伟、张中鸿三人的投诚,可以按火线起义标准,并享受相应的待遇,中华军绝不会食言,二是在投诚的过程中,在清军到达接应的地点前,绝不许开枪,一但听到了枪声,中华军将视清军诈降,并对清军发动攻击;三是在中华军接应到清军之后,清军必须放下所有武器,空手进入中华军让出的阵地通道;三是在进入中华军的阵地之后,将接受中华军指定的地点驻扎二到三天的时间,等待中华军的整编,但没有中华军的命令,绝不许离开。
  为了表示中华军的诚意,李定国也派了三名侦察兵,随三人返回清军,和李江、陈作伟、张中鸿三人面谈,同时一但他们决定投诚,也由这三名侦察兵付责在沿路上与中华军进行联络。
  等这六个人返回到清军的驻地之后,李江、陈作伟、张中鸿等得都有些着急了,因为这时轮了东路发动突围的时间已经到了,士朝璘已命人来催了两次,由其是第二次,语气十分严厉,要求三人马上出兵,否则就立刻以军法从事。而且来使就在三人的军营里,等着三人出兵。
  得到了中华军的明确回复之后,三人也终于松了一口气,不管怎么说,中华军是接受了自己的投诚,并且也同意算火线起义的标准,这就非常不错了。至于中华军提出的另外三条要求,李定国派来的侦察兵也再三向他们保证,这些要求是是为了防止万一,只要是三人真心投降,就不必担心自己的安全。而现在三人也别无选择,只能全部按受,是福是祸就听天由命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三章 合围(四)
  就在这时,士朝璘又派来了一名传令官,来催促三人立刻起兵,这次来的,是士朝璘部下的一名亲兵头目,并且还带来了二十名士兵,表示如果三人再不起兵,就立刻将他们拿下。
  到了这个时候,三个人当然也就毫无顾忌了,于是李江首先动手,抬手一刀,将士朝璘派来的传令官给砍死,而陈作伟、张中鸿两人也马上下令自己的,将传令官带来的二十名士兵全部杀了。随后三人立刻下令全兵开拔,马上出营去向中华军投诚。
  其实这时并不是所有的士兵都知道三人的决定,知道的只是三人的亲随士兵,一共也就只有三百余人。其他人还以为自己这是出进攻中华军的阵地的。
  息县东面清军大营离中华军的阵地大约有三里多的路程。等清军走出了二里多之后,有一名侦察兵先行赶去和中华军的接应部队联系,而李江等人看看身后还没有清兵追出来,这才下令暂停进军,并派下哨兵,然后招集全军的士兵,宣布了他们三人投降中华军的决定。
  其实在这段时间的战事中,耿仲明部的士兵都对阿济格的安排十分不满,而且现在几乎所有的清兵心里都十分清楚,这次派自己打这突围的第一战,就是让自己去送死,因此听三人说要向中华军投诚,基本上都没有人反对。因此李江、陈作伟、张中鸿等人也十分高兴,立刻又向全军宣布了中华军的提出的要求,命令全军一定要尊守,这支清军里的火铳兵人数极少,只有二百多名,当下李江也下令,把所有的火枪全部都收陇起来,以防有人错误开枪,使中华军造成误会。
  这时哨兵赶来向他们报告,后面有清军追击上来了。
  原来士朝璘见派去传令官之后,但久无回音,又打发人来探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到了三人的驻地之后才发现,三人早己带兵出营了,而在空营中留下了上一次派来的传令官以及士兵的尸体。
  士朝璘顿时明白,三人这是要去投降中华军了,这还得了,如果让阿济格知道,自己也有重大的任务,因此赶忙下令,亲自带领着士兵追击了出来。
  李江、陈作伟、张中鸿三人一听说清军追击出来了,也赶忙带领着士兵,又向中华军的方向赶去了。好在是这里己离中华军的阵地很近了,因此走了不过一里的路程,就发现了中华军的接应部队。来的是第十一军的第七师。
  因为这时清军已经追击上来,双方也来不及详谈,只是简单的说了几句,清军依照约定,放下了所有的武器,然后继续向中华军的阵地走去。而等他们离开之后,追击的清军也赶到近前,第七师立刻出击,向清军发动了进攻。
  而李江、陈作伟、张中鸿三人带领着降兵,又走了没有多远,终于赶了中华军的阵地,这时中华军在阵地上已经沚出了一道通道放行,并且有人过来,带领着他们赶到指定的驻扎点去,不过在降兵通过的时候,左右两侧均有荷枪实弹的中华军士兵守卫,以防不测。
  等他们到达了指定的地点之后,按照中华军的要求停驻,中华军也派遣了一个团的士兵监视他们。当然李定国也接见了三名降将,对他们的起义行动表示了赞扬,并且再三保证他们的安全,只是现在战事紧急,暂时还顾不上对降军进行整编处理,因此请三人约束手下的士兵,不要轻举妄动,等战斗稍微绶和一点之后,马上解决降军的问题。三人当然也是受宠若惊,连连点头称谢,于是就这样在中华军的阵地后方暂时驻扎下来。
  这时在战场上,第七师已经和清军展开了激战,虽然士朝璘带出的清军有二万余人,兵力比中华军多了一倍有余,而且中华军也没有排列阵式,进行防守射击,而是直接冲上去与清军进行短兵相接的作钺。
  但现在清军的全军都有些心散,因此在交战之后,清军只和中华军打了一个势均力敌,而且随后中华军越战越勇,清军却有些后劲不足,竟然开始向后退却。而就在这时,第二十军的两个师也赶来参战,这一下清军顿时抵挡不住,而这时在战场上,又有一支清军向中华军投降,结果清军被杀得全线溃败。中华军也趁势追击,一举杀到了清军的阵地前。
  这时清军本来是想发动突围,因此在阵地里的防守兵力并不多,加上还有败军在前面开路,守兵也不知道该不该开枪射击,而就在这么一犹豫的功夫,中华军已经尾随在败军的后面,杀入了清军的阵地中,和清兵展开了白刃作战。
  守在阵地里的清军到是还想要抵挡一阵,但这时清军已是败兵如山倒山,根本就无法抵抗中华军的进攻,很快就被中华军杀得大败,放弃了阵地,向息县县城的方向逃窜。
  而在息县城里,阿济格正觉得时候差不多了,正准备下令,开始向西面发动正式的突围,就在这时,东面阵地的败军已经退到了息县的外围。
  阿济格闻迅之后也不禁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还没有发动正式的突围,中华军反而已经突破了自己的阵地,杀到了息县近前。现在那还能再向西突围,只能先抵挡住中华军的进攻,把息县守住才是当务之急。
  好在是这时清军突围的人马都已经准备好了,到是可以立刻出战,只是改变了方向,由西门转向东门,变突围为抵挡。幸好这一次出战的都是清军中的精锐人马,而且又是作好了充份的战斗准备,因此在出战之后,立刻就稳住了战局,挡住了中华军的进攻。
  双方激战了近三个时辰,一直打到了下午四时多,互相都损失了不少的兵力,而中华军见清军的作战顽强,不能轻易取胜,也就收兵撤退。而向北线突围的清军也无法突破中华军的防线,也退了回来。清军的第一次突围,也以失败收场。连同投降中华军的士兵,清军总计损失了一万二千多的兵力。而中华军也阵亡了两千余人。
  这时阿济格也知道了是由于原来的耿仲明部反水,导致清军的东面阵地失守,才使这次突围作战以失败告终,也不禁又气又恨,立刻招集众将,商议下一步的计划。
  有人认为虽然这一次突围失败,但清军别无选择还是应该继续突围,否则一但等中华军的防线建立起来,就只能束手待毙了。但这个主张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因为第一次突围,是最好的时机,这次突围失败,对清军的信心和士气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这个时候,马上发动第二次突围,未必就能取得成功。而且这时东面的战线推到了息县的城边附近,中华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还不尽快。在城外加紧修筑防地,先把息县守好,说不定不等清军突围成功,息县就已经先失守了。还有一点就是,在这次突围战中,出现了数支小股部队反水投降的事情,谁敢保证下一次突围作战中,不会发生这类事情,毕竟现在的清军中,还是以汉军占多数。这次阿济格出兵时的十六万大军中,汉军大约占了近九万的兵力。
  另外就是,清军现在仍有救兵,只要坚守二三天,等尼堪、韩岱部的人马赶到救援,然后双方里应外合,就可以一举突围成功。而且以现在清军的兵力和在息县城里屯集的物赁,别说是等到尼堪、韩岱部赶来,就是等着多尔衮从开封发救兵来,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因此阿济格也认为,现在最好的选择,就是留在息县一带防守,等待援军。于是也立刻下令,全军就地加强阵地,固守待援。
  这时中华军在东线已经逼到了息县城边,而在北线和西线,清军还控制着城外三到四里以内的地区。清军转突围为防守,因此各处的阵地都在抢修加固防线。
  而中华军当然也没有闲着,李定军也抓紧时间,在淮河北岸调整中华军对清军的包围圈,由第六、十三、十七、二十这四个军在息县的外围,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同时也日夜抢工,挖战壕修阵地,一连经过了两天的抢修,终于建好了阵地,牢牢将清军困住。第十一军作为机动兵力,并且付责阻击清军的援军。同时中华军也在淮河上架起了五座浮桥,加强了南北两岸时联系和交通。直到这时,中华军对阿济格的包围,才算是真正的稳定下来。
  不过同样的,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清军也在息县的外围构筑好了严密而坚固的防线,而阿济格这时也完全放弃了靠自己的力量突围的打算,全力的防守,一心等着着尼堪、韩岱部的人马来救援自己。
  只是阿济格万万也没有想到,战局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尼堪、韩岱部的人马已经永远也不可能赶来救援自己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四章 撤兵
  其实阿济格被中华军包围的消息,尼堪和韩岱很快就巳经得知了。他们这一支人马的任务就是跟在阿济格部的后面接应,但两人在夺取了陈州之后,离阿济格部略远了一点,这时正驻扎在项城一带,离息县大约有二百三十余里的距离,原以为阿济格部在前一阶段打得还不错,因此也没太在意,没想到突然之间发生了逆转,阿济格部被中华军包围了。因此两人也不敢怠慢,立刻组织兵力,准备来援救阿济格部。
  而且两人的行动速度也相当的快,根本就不像耿仲明援救砀山县时那么拖沓,当下由尼堪率领二万人马立刻出击,而韩岱率领剩余的三万人马,随后接应,这样的安排,也是怕中华军的围点打援战术,一但前部遇到中华军的袭击,后部也可以马上赶来救援。
  尼堪的进军速度很快,只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竞走一百八十余里的路程,由项城一直赶到了真阳县。在真阳县休息了一夜之后,尼堪马上又出兵赶奔息县。
  这一次走了还不到三十里的路程,就遇到了中华军的阻击人马,尼堪立刻下令,向中华军发动进攻。而这里离息县己不足三十里的距离了。
  付责阻击清军的是中华军淮南军区的第十一军,这个军为第七、二十两个师,而需要阻击的道路不止一条,因此军长程培经分出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分别守住三条主要的道路,剩余的一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做为预备兵力,随时支持各个防线。同时又派出大量的侦察兵,打探清军的动向。而现在清军进攻的,正是其中的一个防线。
  尼堪、韩岱部的人马是平定了甘肃的叛乱之后,赶到中原战场来的,全军里没有新军,火铳兵只有六百余人,另外还有二十余门小型火炮,因此全军的火器实力相当的弱,但到了这一步,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就算是拿人向上垫,也要攻开中华军的防守阵地。
  于是在尼堪的指挥下,清军冒着中华军猛烈的火力,集中了步兵、骑兵,弓箭手、火铳兵,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了潮水一样的进攻。而中华军同样也接到了命令,一定要守住阵地,绝不能后退一步,因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攻防对战,清军的进攻被打退一轮之后,马上又发起了一轮新的攻势,而中华军以各种火器,组织成一道严密的火力网,不断的打击清军的进攻,收割着清兵的生命,等清军突入中华军的阵地后,立刻展开白刃作战,始终牢牢的守卫着阵地。
  战斗在双方的反复争夺中进行着,一直打到下午五时左右,清军付出了伤亡近四千人的代价,仍然无法攻开中华军的阵地。
  尼堪见状,也只好下令收兵,而这时韩岱也带领着后队的人马赶到,两人商议了一夜,决定明天一面继续进攻,一面寻找其他的道路,争取能够绕过中华军的防线,去救援阿济格部。
  但就在第二天一早,两人聚集人马,正准备再出击的时候,忽然有人来报,收到开封的多尔衮发来的急令,要求两人见令即行,不可耽误。两人赶忙接过了急令,撕开火漆,打开一看,只见写着:全军撤退,返回开封,十万火急,不得迟误。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都觉得有些不理解,如果在这时全军撤退回到开封去,也就意味着阿济格部将陷入彻底无援的困境中,难道多尔衮打算放弃阿济格部了吗。如果阿济格部被中华军殆灭,也就意味着清廷基本已经输掉了这次中原大战,不过这个念头是只一闪而过,两人很快就明白过来,多尔衮当然是不会扔下阿济格不管,这一定是开封那边发生了重大变故,多尔衮才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来,而开封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故呢?
  想到了这里,两人也不禁心里一颤,甚致不敢再想下去了,这个后果实在是太严重了,因此赶快下令全军,拨营起寨,立刻转向北行,返回开封。
  原来多尔衮收到阿济格被中华军包围的消息之后,虽然有些吃惊,但也并没多少紧张,早在出兵以前,多尔衮也预计到了会有这一点,安排尼堪韩岱部跟在阿济格部身后,也正是预备这一点的。而且现在也可以肯定,中华军集中了主力大军,准备在汝州府南部围歼阿济格部。如果在这个时候,清军能够再集中一支大军,赶去救援阿济格部,然后里外夹击,一举击败中华军。
  因此多尔衮也立刻开始计算,现在尼堪、韩岱部有五万人马,自己在开封府一带大约还有十六万左右的兵力,分别在大名府驻守五万人马,在归徳府驻守着四万人马,开封府还有七万多的兵力,那么现在还能够抽出多少兵力,投入到豫南战场中去。
  就在这时,一份告急发到多尔衮的手里,中华军的山东军区已经攻克了大名府。
  这一下多尔衮也不禁大惊失守,满头都是冷汗,原来中华军在这里还留着一手。大名府是清军北返的退路,大名府这一失守,那么清军在中原地区的三十几万大军将彻底被切断了归路,极有可能全军覆没。这么看来商毅的目地并不是只想打嬴这场中原大战,或者是围歼阿济格部,而且要将所有的清军全都一网打尽。现在清廷可以说是集倾国的精锐之兵在中原战场,一但全军覆没,那么大清也确实就是亡国灭宗不远了。就算是逃回关外也没有用,因为清廷已经没有可以御敌之兵了。
  而且就算现在自己出兵去救援大名府,那么势必将放任阿济格部的人马被中华军围歼,如果阿济格部就这么被中华军歼灭了,对清廷来说,也同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就意味着清廷在中原战场彻底失败,就算多尔衮能够救回大名府,并将剩余的人马都带回北京,清廷也一样元气大伤,情况和比清军被全歼在中原战场,也好不到那里去,不过是五十笑百步而已。到时候商毅再挥师北伐,清廷同样难以抵抗。只不过是把清廷的灭亡推延几年时间罢了,总之一句话,无论怎么样,清廷离全面失败,都只有一步之遥。
  想到这里,多尔衮心里也禁不住生出一种恐惧的情绪,当年大清初入关时,是何等的威风荣耀,平定北方,完全就是一付摧枯拉朽之势,仿佛平定天下,建立新朝都指日可待了,但却没有想到,商毅在南方横空出世,竟硬生生的挡住了清廷的前进步伐,仅仅只过了六年多的时间,清廷竟然被商毅逼到了亡国的边缘,这么看来,当初清廷入关,是一个极大错误吗?或者说在清廷平定了北方之后,根本就不该急于发动南征,还是这一次自己根本不该发动这场中原大战,而是听从洪承畴的意见,放弃中原,退守京师。
  多尔衮也不禁越想越后悔,越想越窝火,一时怒火攻心,忍不住嗓子一甜,喷出了一口鲜血,然后两眼一黑,昏了过去。
  左右的几名亲随人员见了,也吓了一跳,赶忙过来抢救,七手八脚的把多尔衮扶到床榻上,然后又赶着去请军医来给多尔衮把脉调治。
  过了好一会儿,多尔衮才慢慢缓醒过来,军医已经给他症完了脉,连药方都开好了,只说是因为劳累过度,以致于精力衰竭,只要好好休息,慢慢调养,就会康复起来了。多尔衮听了,也苦笑了一声,喘了几口气,摆了摆手,道:“我没事的,你下去抓药去吧。”
  军医离开之后,多尔衮才命人去请洪承畴来。
  等洪承畴来到多尔衮的住处之后,也不禁吓了一跳,道:“摄政王,您这是怎么了,昨天还好好的。”
  多尔衮重重吐了一口气,道:“我死不了。”说着将放在枕边的那份急报递给洪承畴,道:“你自己看吧。”
  洪承畴接过来一看,也不禁吓得脸色苍白,怪不得多尔衮一下子就又病倒了,然后又小心翼翼道:“摄政王,现在……”
  多尔衮苦笑了一声,道:“老洪,当初没有听你的话,才有现在的结果,别的都不说了,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办才好呢?”
  洪承畴也不禁苦笑了一声,多尔衮这是把自己当救命稻草了,当初自己给多尔衮献三策的时候,明明把拒守中原定为下策,但多尔衮偏偏就选中了这个下策,现在又来向自己问计,但自已又不是神仙,还能有什么回天之力,而且仗打到现在这一步,就是真的大罗神仙来了,恐怕也没有办法了。
  但看看多尔衮的样子,洪承畴又有些不忍心,毕竟多尔衮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因此想了一想,道:“摄政王,唯今之计,只能先集中兵力,复夺大名府,将现在还剩余的大军撤回京师,这样尚有一线之机。”
  虽然洪承畴没有直说,但意思已经十分明确了,就是放弃阿济格部,尽力保住现有的人马。同时洪承畴也打定了主意,如果这次能平安回到京师,自己话什么也要辞职不干了。
  多尔衮闭着眼睛,沉默了半响之后,才道:“下令,调尼堪、韩岱回开封。”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九十五章 豫北战场(一)
  周少桓建议,开辟豫北战场,攻占大名府,切断清军的退路,实现商毅预想的,就在中原战场歼灭清军主力的计划得了南京统战部的批准,发动豫北战役,并且将这战役交给山东军区来完成。
  收到统战部发回的命令之后,周少桓也十分高兴,立刻在山东分派兵力。现在山东军区的四个军分布的位置为,第四军驻守东昌府,第五军、第九军驻守兖州府,第十军驻守济南府。同时山东军区又新编制了一个师二个旅,但并没有得到统战部的批准,因此还没有组成一个新的军。
  周少桓招集各军的主将开军事会议,重终决定这次豫南战役,将动用第四、五、九三个军以及第十军的骑兵师和一个新编师参加,总计兵力约在十万左右,留下第十军的二个旅,可两个新编的旅留守山东。因为在攻取了徐州以后,山东和江苏彻底连成了一片,只用防住山东北面就足够保证山东地区的安全了,而且以目前的清廷,也很难出动五万以上的大军来进攻山东,因此有四个旅就完全可以胜任。
  分派完闭之后,周少桓,一面将自己的作战计划以及新编制的几个部队都上传到南京统战部,一面下令分兵两路,向大名府进军。
  大名府位于河北北部,是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交界地方,本来是一个地方的战略要地,但在北宋时代,因为当时的大宋王朝定都在开封,而且一直未能收回被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因此大名府的战略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称,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以大名府为大宋的北京,也将大名府也得以升级为京城级的城市,与洛阳、开封、金陵并列。在古典小说《水浒传》里,有许多故事情节都与大名府有关。
  但现在的大名府城,已经不是北宋的那座大名府城了,而是明朝重建的大名府,当年的那座大名府城,在明朝初年被黄河泛滥的大洪水淹没了。
  不过在北宋被金朝击败南迁之后,大名府也失去其战略意义,并逐渐衰落,明朝建立之后,设立南北二京,虽然仍在这里设府,但大名府已经不是河北的主要城市,也不复当年的光彩了。但现在清廷和南京之间展开中原大战,清军将开封府设为中原战场的总指挥部,因此大名府的作用也立刻突现出来,成为清军退军,以及运输补济线的重要地点。
  当然多尔衮其实也十分注意对大名府的保护,在进入开封驻军之后,在大名府设下了五万重兵把守,其中有新军神工营的一万人马,各种火炮一百五十余门,虽然不说是固若金汤,但绝不是一座能够被轻易攻克的城市。而且从开封到大名府只有三百多里的路程,一但大名府遭到了中华军的攻击,从开封出兵,最多三天,就可以赶到大名府了,就算把从大名府向开封告急的时间算上,也只用四天就够了。而以大名府的防守力量,坚持四天时间,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因此这是令多尔衮和洪承畴百思不解的地方,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收到大名府的告急,直接就收到了大名府失守的消息,这也说明大名府根本就没有坚持多长时间的抵抗,就被中华军给攻破了。先前多尔衮和洪承畴只是震惊于大名府的失守对全局造成的重大影响,而忽略了这一点,等两人决定放弃阿济格部,全力收复大名府之后,才开始冷静下来,仔细询问大名府是怎样失守的。
  原来大名府的失守,和一个人有重要的关系,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赵岳。
  在差不多三年以前,赵岳被迫投降了清廷,洪承畴和清廷都一心想收伏于他,为己所用,帮助清廷训练新军,因此也对赵岳多方加以笼络,也给他很高的官爵奉禄,但赵岳却不为所动,投降清廷只是权宜之计,主要的目地还是想找机会重新回归到南京政府的一边去。
  后来赵岳与南京政府设在北京的一个情报点取得了联系,将自己的心意转达到南京,商毅得知以后,也立刻批准接纳赵岳重新回归,但也在暗中对赵岳进行观察考验。经过了近一年的考验之后,基本可以认定,赵岳是真心想要回归南京政府,于是商毅也做出决定,暂时不布置给赵岳俱体的任务,而是让他在清军中继续潜伏,慢慢提升,等待机会,并且尽力帮助其他混入清军内部的南京政府情报人员站稳脚跟,在清军内部渗透。
  清廷在中华军里混进了人,南京同样也派了不少情报人员混进清军里去,双方实际是在互相渗透。但清军的管理和晋升制度虽然没有中华军那么完善和严格,但清军一向重视满蒙以及关外的汉军,关内的汉军想要晋升,在清军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可并不容易,必须要建立大的军功,而这样一来,又必须和中华军为敌,因此这是一个十分矛盾的问题。现在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个合适的人物,虽然是关内汉军,但却是教官的身份,地位超然,当然要好好利用,留到关建时刻再发挥他的最大作用。
  而在这近两年的时间里,赵岳一方面非常尽心的教导清军的训练,加上从南京那边得到一些支持,向清军透露一些并不太重要的战术知坊,也逐渐取得了清廷的信任,他的作用和地位,实际已经超过了另一名降将李本深,这时已经晋升为神工营统领,下面管着三千士兵;另一方面,赵岳又利用自己教官的有利身份,暗中提拔混进清军里的南京情报人员,在神工营军,在赵岳管辖的军队中,已经超也了一百人,有两人出任参领,五个出任校尉,其本将这支部队牢牢控制住了。而在其他军中,也混进了不少人去。
  不过赵岳的这些工作有南京政府的情报人员直点,而且这些提拔的人员也确实是名副其实,因此也不露任何痕迹,清廷对此丝毫也没有怀疑,多尔衮还曾两次单独招见赵兵,对他的训练,以及提拔有用之兵进行了表彰。
  南京方面虽然没有给赵岳分派过具体的任务,但对赵岳的动向一直都十分并注,中原大战开始前,被派驻商毅就派人通知赵岳,准备在这次战役中接受重要的任务,同时也在考虑,在什么时候让这颗棋子发挥最大的作用。而赵岳一直根随洪承畴,先是在开封驻守,后来被派到了大名府驻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