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再起波澜
瞧他被吓的那个没出息的样,李天心中暗笑,“看你还拽不拽,长得帅也就算了,居然还这么臭屁,真当老子是泥捏的吗。”
“好了,不用这么紧张,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诸葛正抬起了头,环顾一圈,发现此时御书房除了黄严和王福两人侍候在侧外,并无其他朝臣,当即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不敢隐瞒陛下,微臣正是因为无意中查到了一些大事,才不得不用这种投机取巧的办法来吸引陛下您的主意,微臣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啊。”
监察御史有责任监察百官言行,弹劾朝臣,问询朝堂三项权力,官职虽然不大,却是朝廷之中让人闻之色变的一个官职。
诸葛正作为监察御史,连皇上的话都敢顶撞,他还有什么不敢的,本该是无所顾忌,什么都敢直说之人。
可还是要用这种办法,可见他所要奏报的事,可能真的是了不得的大事。
黄严刚刚被李天奚落了一顿,正愁着没办法挽回颜面呢,听到可能又有大案子出来,他顿时两只耳朵都竖了起来,听得十分认真,生怕错过一个字。
李天闻言也不由的正色起来。
“这里全都是朕的人,有什么你就说什么吧,朕保证不会外泄。”
用袖子轻轻擦拭了一下额头的冷汗。
诸葛正缓缓说道,“微臣今天要禀报的信息,不仅和左都御史有关,还和兵部尚书李庆有关!”
此话一出,不仅李天眉头微皱,就连王福和黄严都是倒吸一口凉气。
小小的一个七品监察御史居然同时参奏当朝七卿之二,他不是疯了,就是傻了。
还未等二人震惊结束。
诸葛正就又说到,“微臣前段时间查到,左都御史在可能存在指使户部侍郎吞没太仓存粮之事,只是当时微臣追查半月并没有查到真凭实据,还以为是捕风捉影之事,就没有继续追查下去。”
李天脸色没什么变化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但昨日微臣听说,户部侍郎郭文玉因贪墨官粮被抓,而左都御史吕震也被牵连其中,微臣这才知道,原来此事居然却又其事,并不是空穴来风。”
他说了半天,却都是李天早就知道的信息,黄严忍不住在一旁开口道,
“诸葛御使,您说的这些陛下可都一清二楚了,又没有什么新鲜的!”
李天瞪了黄严一样,吓得黄严猛地一缩脖子,不敢在多言。
诸葛正脸色微变,还以为李天不耐烦了,连忙继续说到,
“微臣当时虽然没有查出什么,却在追查这件事的时候,无意中打探到了另一个惊人的消息。”
“那就是,左都御史将贪墨来的粮食,都以略低于市价的价格,贩卖给了边军。而在其中为他牵线搭桥的正是兵部尚书李庆。
所得到的赃款,左都御史分得一部分,兵部尚书分得一部分,剩下的才是参与其中的郭侍郎,各仓管库之类的人。”
“啪!”
李天猛地一拍桌子,他本以为,郭文玉贪腐一案,到此也该差不多了,却没想到,除了吕震之外,居然还有一条大鱼。
“李庆,他堂堂一个兵部尚书,怎么可能也参与其中。”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朕的兵部尚书居然要靠贪腐才能给边军筹集道粮食?”
黄严适时站了出来道,
“陛下可是要查办兵部尚书?”
震怒中的李天,正不知道气该往何处发呢,一瞪眼骂道,“朕还没下令,你着什么急,给朕老实的待着。”
然后一指诸葛正,
“诸葛正,你所说可又真凭实据,要知道谗言诬告当朝尚书,罪责可是会令你人头落地的。”
诸葛正此时也算是光脚不怕穿鞋的,梗着脖子道,
“微臣并没有真凭实据,但微臣查探此时之时,郭侍郎等人的事还未发,既然他的事是真的,恐怕左都御史勾结兵部尚书的事也不是风言风语。”
“微臣之所以会用这种方式得到陛下的召见,也是因为如此。”
听到他说,并没有什么证据,李天顿时气的差点掀桌。
这特么都什么跟什么啊,你没证据就给我整这么一出,干什么?闹着玩吗!
虽然诸葛正没什么证据,但李天也没办法责备他。
毕竟他只是一个御使,有着闻风奏报的权利。
什么是闻风奏报,就是听说的事,也可以当真是上报。
至于真相到底如何,自然有锦衣卫、有东厂、有刑部、大理石等实权部门去查。
不过诸葛正点出此次贪腐案,居然还有兵部尚书李庆的影子,这就不得不让他更加的慎重了。
兵部尚书不同于其他各部长官。
大明一朝,兵部尚书更是历朝历代里面权利最大的。
虽然大明的对兵权控制的极严,甚至不惜用太监掌管兵符,更是在调兵上慎之又慎。
但没有兵权,就不代表这兵部尚书没什么权利。
兵部掌管武官选用奖惩及兵籍、军械粮草、军令、关禁等。
可以说,他李庆既是各地武将的主官,又是他们的恩师,更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若是李庆和各地边军的主将合谋,要搞什么阴谋,可是非常的容易的。
“可恶啊,可恶!”
李天刚强忍着怒火,将朱荣等人的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轻处理,没想到,现在又冒出一个兵部尚书来。
他此时真想仰天大吼一声,“这他么的天下到底还是不是老子的,还是说,老子就他么是个花架子!”
即便是气成了这样,但该处理的,他还是要处理。
铁青着脸,对黄严说到,“你也听到了,此事就交给你和诸葛御使同时去查办,一定要给朕弄清楚,他李庆到底在这件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看了一眼心情大好的诸葛正,他心中不耐,又继续道,
“朕对你们只有一个要求,要秘密查探,这次切不可走漏任何风声,朕不希望像郭文玉的案子一样,弄得几乎满城皆知。”
“臣遵旨!”
“老奴接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