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立皇太子
听着嬴政这宛如最后的遗言一般,扶苏心中很不是滋味。
曾经,对于嬴政展现出来的绝情,扶苏很是不解,心中未尝没有怨言,可如今,扶苏有些释然了!
对于嬴政来说,尘世间已然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打动他,母亲,兄弟,亲人的背叛,接踵而来,一刀一刀捅在他的心上,他的心伤痕累累,也生出了一层坚硬的外壳,保护自己。
他所能在乎的,或许只有这一片天下。
这是他一生的荣耀与光辉!
“扶苏,何谓王?”嬴政坐在床榻上,平静发问。
扶苏心中一怔,不由地露出思索之色,嬴政却缓缓开口:“所谓王者,既为君子,又是小人。雷霆雨露,存乎一心。”
扶苏心神震动,嬴政继续道:“王者令民心安稳,社稷昌盛,此方为国家之幸,百姓之福,亦算是天地真英雄也!”
“王者,应当放眼于天下,不可执拗于小处,否则顾此失彼,因小失大。”
“大爱乃爱天下,大仁则必舍小义。王者之心,当能藏污纳垢,化腐为金。王者之仁义,与普通子民的仁义大不一样,王者的喜怒哀乐,与普通百姓的逝者哀伤也决然不同。”
嬴政语速缓慢,可在扶苏的耳中,却是格外有力,这番话,扶苏记得,曾经蒙毅也和他说过,那一日,正是这一番话,才重新让他振作起来,找到了目标。
如今再从嬴政的口中说出,在扶苏听来,却有着一种别样的感受。
嬴政继续说道:“上古造字,玉王同字,玉字三横一竖,三横乃天、地、人,一竖乃参透天地人者,是谓王。”
“扶苏,你懂了么?”
扶苏重重的点了点头,拱手道:“儿臣明白了!”
嬴政轻笑一声,摇了摇头,道:“不,你不懂。”
“这番话,朕参悟了三十多年,方可算是明白了。至于你……”嬴政看着扶苏,显然并不觉得此时的扶苏能懂这些话语之中的深意。
扶苏怔了怔,或许的确如嬴政所言,自己真的不懂这些话是什么意思,有些话语,不到一些特定的位置,完全不会明白其中的深意。
嬴政悠悠叹了一口气,将一份帛书和一个锦盒递到扶苏手中,扶苏打开细看,在其中,一块虎形铜印躺在里面,扶苏心中大惊,他知道,这是大秦调兵所用的虎符。
“这是虎符和调兵所用之诏书。”嬴政颇有些惆怅。
当初自己之所以能够夺回大权,便是有赖于虎符,才将当时云集在吕不韦账下近一半的大秦军力给控制起来。
这样的场景,嬴政却是不想让扶苏再感受一次,受制于人的滋味,嬴政知道,并不好受。
“扶苏,若有什么不测,这将是你诛杀叛逆的依仗,这两样切记不可有何闪失。”嬴政面色凝重,最后叮嘱道。
扶苏望着手中这两样东西,眼中亦是闪烁着一抹激动,可更多的却是震惊。
要知道,在此时,这两样便是保障皇权的根本,虎符加诏书,这已然是代表着大义的名分。
“父皇,这……”扶苏捧着手中两物,仍是有些不敢相信。
嬴政激烈的咳嗽了几声,道:“命行符玺令事韩谈进来。”
少顷,韩谈走了进来,躬身一拜,嬴政道:“替朕起草一道诏书。”
“诺。”韩谈来到案几面前,提起毛笔,等候着嬴政的话语。
“立皇长子扶苏为皇太子。”嬴政的话语缓缓出口,韩谈心中一怔,旋即提笔写下。
最后韩谈拿出一方国玺大印,重重的盖在上面。
然后韩谈小心的将这份诏书收拾起来,然后领命将这份诏命传达出去。
嬴政望着扶苏,含着笑意,这一次,正是因为自北地归来之后,以及这一次扶苏在齐地出色的表现,才让嬴政彻底下定决心。
如今的扶苏,已然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嬴政对于身后之事已然不再恐惧。
或许执政最初之时,扶苏仍然会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可随着时间的推迟,扶苏定然会越发熟稔,一直到最后游刃有余,这一点,嬴政相信自己不会看错。
扶苏看着这一幕,心中更是激动,如今的他,说得上是与皇位只剩下一步之遥,只不过,扶苏却是极力克制自己,使自己保持冷静。
“父皇,儿臣日后对待上将军蒙恬,左丞相李斯将如何自处?”扶苏已然将埋藏心底已久的一个问题说了出来。
不管是蒙恬,还是李斯,对于大秦来说,皆可谓是嬴政的左膀右臂,正是因为有这二人的存在,很多事情,嬴政处置起来,才游刃有余。
可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秦孝公之时,商鞅为驻国大臣,开府执政,手中权力丝毫不逊色于秦孝公,堪称是一代权臣。
可随着孝公离世,秦惠文王嬴驷即位,商鞅便立即遭受到了老世族的反扑,身受车裂酷刑。
而秦惠文王嬴驷离世,秦武王即位,张仪便落寞退出秦国,回到魏国故里,最终病逝。
秦庄襄王即位,武王之时的甘茂等臣子又受到打压,朝中上下,尽皆是穰侯魏冉和芈太后的人。
显然,到了扶苏这里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变化。而且,扶苏深切的知道,在未来几年,将有一场大变,这场大变之后,朝廷将会诞生一批新的军功勋贵,到那时,新老勋贵之间必然相争,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力量,亦是颇为考验扶苏的手腕。
见扶苏问出这个问题,嬴政心中更觉的欣慰,显然,能想到此处,嬴政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担心什么了。
“上将军蒙恬,可许以高位,然不可使其掌权,其子嗣皆可重用。”嬴政开口回复,旋即又想了想道:“扶苏,关于蒙家,还有一点你要注意的是,朕让你娶蒙氏女,对于蒙家是拉拢,对于你而言,亦是有了一个坚硬的后盾。”
“然须知外戚亦尾大不掉,各种情形你须仔细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