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章 南海奇兵(3)
“ ()”
3月16日,11:30分,“南充舰”抵达永署礁附近海域。
陈伟闻站在舰艏,看到了令他毕生难忘的一幕。
两艘体长超过200米,排水量估算要超过2.5万吨的巨轮正静静地停泊在永署礁附近,硕大的船艏上,喷涂着船的名字——“郑成功号”、“郑和号”,正是他接到的命令中提及那两艘船。
相比起来,他座下这艘排水量只有1千多吨的“南充号”就像一条小舢板。
不过船大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本舰队的“大奶妈”,“东运615舰”也是一艘排水量超过了2万吨的大船,论个头不比这两艘小多少。
奇怪的是,这两艘船上装载的货物。
都不用望远镜,陈伟闻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其中一条船的甲板上,停满了飞机!
战斗机!
他甚至都能清楚地辨认出那型战斗机的型号——不列颠产的“海鹞”!
华夏海军对“海鹞”战机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每一位稍有点级别的军官都对其耳熟能详。
因为,这型战机早在70年代末期,就上了不列颠向华夏推销产品的目录。
更因为,在华夏海军全体官兵一直做的“航母梦”中,“海鹞”一直是一款被重点考虑的载机!
不提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707工程”,就说切实的计划——早在1985年,海军就要求“魔都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就是杨槱院士在的那个研究所)启动了一个航母设计和建造的可行性研究项目,为此,该所建造了一个航母模型,并在所内 600米长的水池及江南省的太湖里进行了很多前期实验;同年,刘总司令要求海军内部启动航母方案论证,同时命令广南舰艇学院开设航母班的培训课程。
由此也可见刘总司令的远见卓识,他的确是华夏海军航母计划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尊称为“华夏航母之父”,实至名归。
1987年,在航母还没一点影子的时候,在刘总司令的指示下,海军未雨绸缪,选拔了十名海军航空兵中的佼佼者赴广南舰艇学院专门开设的“飞行舰长班”学习,先行人员培养和储备。
在上一个时空的历史上,这十位特别挑选出来的飞行员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因为各种原因,只得又回到了原先隶属的部队,这段特殊的经历留给他们的,恐怕是毕生的遗憾。
不过在本时空么,嗯,各位读者老铁们猜猜看,这十位接受过专门培训的飞行员现在人在哪里?
回到上一个时空,1988年,由国防科工委主持,船舶七院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审阅,并正式将《华夏发展航空母舰及舰载机系统可行性研究》列入国防科工委1989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1989年1月,航母的论证项目获得国家批准,按规则和习惯,被命名为“891工程”。
“891工程”的论证思路是,立足国内现有水平,引进技术或自力更生研制发展中型航母。
正是基于这种思路,才有了后来军迷间普遍流传的,华夏差一点点就买了西班芽小型航母的故事。
相比航母来说,舰载机的选型才是难中之难,项目论证中,对国产歼-6、歼-7和歼-8都做过推演,甚至一度选定了歼-7为原型机,希望能在其基础上改出一款上舰的战斗机,这一方面说明了华夏海军急于拥有航母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当时的华夏来说,要想获得一型能“上舰”的战斗机有多么困难。
所以,海军中就有一些人提出先购买国外的现成战斗机以满足华夏当前的迫切需求,而能符合在小型航母上起降的,算来算去,也就不列颠的“海鹞”最合适。
在上一个时空,“891”工程是一个差一点点就会被实施的工程,最后导致该工程下马的原因,一方面是西班芽的巴赞造船厂只同意卖船,但坚决不同意提供图纸,这并不符合华夏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际形势的剧变,使得华夏有了更好的选择。
陈伟闻当然听说过国内某人购买了12架不列颠“海鹞”式战机的传说,在他这个级别的海军将领中,这并不是什么秘密,不过听说是一回事,亲眼所见又是另一回事,当这些战机真真切切地列阵在了他的眼前,那种感觉,足够让他震撼!
更震撼的还在后面。
就在陈伟闻的注视中,一架“海鹞”已经从“郑成功”号的甲板上缓缓升起,在到达一定高度之后,随着尾喷口的缓缓转向,它从悬停状态渐渐加速,转换成了正常的飞行姿态;紧接着,另一架“海鹞”也做出了一模一样的动作,两架战机随后完成了空中编队,呼啸着向着赤瓜礁的方向飞驰而去!
当战机掠过“南充号”的时候,陈伟闻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两架战机的肚子底下挂得满满的,都是导弹!
没有训练弹通常的红圈标志,那是实弹!
而且,这两架“海鹞”的翅膀上,喷涂的都是华夏的军徽!
不过看油漆的新旧,好像是才刚刚喷涂上去不久的。
到了这个时候,陈伟闻终于明白之前收到的电报上,那所谓的“临时航母”是什么意思了,“郑成功号”是一条货船,如假包换,但现在,此时此刻,它就是一艘航母,因为它承担着航母的职责!
“我们的战斗机,我们的战斗机可以带弹巡航南沙了!”
这是陈伟闻此刻的脑海中不断翻滚着的想法,一遍又一遍,“我们的舰队上空,终于有了可靠的空域保卫者——不过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这个人不但有着天才的思想,还有着将天才思想付诸行动的超强执行力,更有着可怕的财力作为支撑——算来算去,全华夏恐怕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了,真的是他吗?如果他在这里,陈伟闻觉得自己一定要见他一面,对他说一声“谢谢”,代表他自己,也代表南沙执勤舰队的所有兄弟们。”
“报告!”
正当他望着“郑成功号”的雄姿,心中感慨万千的时候,通信兵的声音响了起来。
陈伟闻接过了通信兵递过来的电报信封,打开,发现内容只有短短的8个字:
“清茶一盏,邀君共品。”
署名,谭振华。
真的是他!
他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