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大馅饼
“ ()”
“咳咳,宋老师,贲老师,其实我们还有别的办法的。”谭振华用一阵假装的咳嗽将正互相深情凝视、眼看就要爆出火花的两位老师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
“什么办法?”宋文华问道。
“宋老师,我说了你可别生气,咱们这个“歼七”啊,倒霉就倒霉在机头进气上了,要是能改成五爷那样的两侧进气或者F-16那样的下腹部进气,不就能把机头的位置给腾出来了么?这样至少也能装进个600毫米以上的天线,就算功率小点,至少也能看得远不少,地方大了,也就不用阉割功能。”
宋文华没好气地说道:“你个外行瞎掺和啥?这点你以为我不知道么?修改飞机的气动外形,还要动进气道的位置,哪那么简单?你这跟重新设计一架飞机也没差多少了知道不?”
话虽这么说,不过宋文华却在呵斥完了谭振华后摸起了自己的下巴,经谭振华这么一撩拨,一个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许久的计划,又不可遏制地浮上了心头。
宋文华现在手上的工作绝不止为争取“十号工程”而做准备这一个,另一项已经进行了好几年的工程,才是他手头最主要的任务,也是目前3611所的饭碗。
“歼七III”工程。
众所周知,“歼七”这款战斗机源自华夏对苏俄米高扬设计局著名战机“米格21”的仿制,但“米格21”原本设计的初衷就是一款前线制空战斗机,按照苏俄对前线战斗机的理解,廉价、易维护、适合大批量生产装备、经得起损耗这些都是必要条件,说不好听点,这是一款被苏俄当成“炮灰”的战机,因此其内部的设备相当的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
而这,显然与华夏装备“歼七”的用途有所不同。
华夏空军可是把“七爷”当成主力制空战斗机看待的,也是其装备序列中,少有的几样“先进”武器。
所以,部队里早早就提出了对“歼七”进行改进,以适应现代空战情势的需求。
可惜,华夏薄弱的航空科技积累不足以独立完成这一切,而当时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又决定了很难获得外援支持,这件事就只好一直拖着,直到有一天,一张大馅饼从天而降,乐懵了所有华夏航空工业的科研工作者们。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又被称为“赎罪日战争”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埃级与叙利牙分头突袭了六年前被以萨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开始的前几天,突遭袭击又两面作战的以萨吃了不小的亏,埃叙联军一度占据了上风,但好景不长,随着米国大批军援的到位,在包括提供卫星情报在内的各种支持下,缓过劲儿来的以萨很快发动了反击,战况也因此发生了逆转。
开战一周后,叙军被击败,被迫退出了戈兰高地,以军得以集中力量攻击西奈半岛并围困住了埃军第三军团,越过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双方的停火线——苏伊士运河。
埃级兵败如山倒,直到此刻,终于在无奈之下接受了失败的结局并请求联合国介入调停,双方停火,而此时,以萨的先头部队已经挺进到距离埃级首都开罗仅有100公里的位置。
这场战争对世界特别是中东格局带来了深远影响,其中的战败国埃级更是感受到了切肤之痛,他们认为,他们原先投靠的那位主子,那些一贯高高在上,对他们指手画脚的苏俄人在开战后没有尽全力支持他们;他们还认为,在世界两极的对抗中,苏俄已经露出了疲态。
于是埃级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1977年11月,时任埃级总统萨达特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萨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萨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而这也意味着埃级承认了以萨的存在。
1978年,在米国的调停下,以萨向埃级归还了长期占据的西奈半岛,两国签署了著名的《戴维营和约》,此举标志着以埃两国结束了长期对立的状态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埃级成为首个承认以萨的阿拉伯国家。
而这,也意味着埃级几乎完全脱离苏俄的势力范围。
也正是因为这场战争,阿拉伯国家在认识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萨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他们手中还有另一件武器——石油。于是,从1973年开始,阿拉伯的油霸们联合起来发起了对以萨的总后台米国的石油禁运,此举一度导致了世界经济陷入了整体衰退,史称“第一次石油危机”。
至于这次的“石油危机”最后的结果为什么会演变为米国与壕沙订立了牢不可破的“石油-美元”体系从而让美元一举奠定了国际结算货币最重要一块基石的原因么,则要归咎于1975年3月25日, 一直对以萨持强硬立场的壕沙国王费萨尔在首都利雅得被暗杀,王储哈立德上位而导致的壕沙政治立场松动转向。
嗯,这件事与CIA毫无关系,请诸位童鞋不要随便联想……
说回正题。
埃级虽然脱离了苏俄的势力范围,但其苏系军事装备一时半会却更换不了,因为那需要花太多的钱,埃级可不像他那些阿拉伯的油霸邻居们那么有钱,而米国佬显然对自己这位新入伙的小弟心存防范,不肯给太多的军援,先进装备当然更不要想;再加上虽然与以萨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看似去掉了一个强敌,却被原先的小伙伴们视为叛徒扫地出门,踢出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国防的压力不但没有变小,反而更大了。
没了原来老大苏俄的技术支援,难道原先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些家底就不能用了吗?
活人哪能让尿憋死?
于是,埃级非常自然地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这颗蓝星上另一个拥有大量苏系武器使用经验,并且在长期的封锁中练出了一身“修修修、改改改”本领的华夏。
而且,华夏人什么政治附带条件都不要,唯一的要求就是小钱钱,还开价贼便宜。
双方在一番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之后,一拍即合,于是一个绝密的华夏航空工业代表团于1978年8月到达了埃级,这个代表团一行12人,团长是时任盛飞厂既3112厂副厂长的唐乾三,副团长是盛飞所既3601所总设计师顾诵丰。
这次的访问成果对双方来说都是丰厚满意的,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华夏方面承包了埃级所有苏系战机的维修后勤,并承诺长期提供零配件供应及按埃方要求对装备的升级改装工作,而埃级方面则保证了自己的武器装备处于随时可以使用的状态,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再顺便说一句,我们的老朋友,西飞厂的厂长张清平也从中捞到了不少好处,除了承接下维修埃级装备的“图16”战略轰炸机的活以外,还卖了好几架“轰六”出去,算是咱们的“六爷”为数不多的几桩出口生意中,最大的一桩。
华夏这次如雪中送炭般的帮助让埃级人民充分体会到了与华夏交好的好处,为此,他们也在收取了华夏人民的礼物——几架歼六战机后,回赠了两样大礼——一架米格21MF战机和一架米格23战机。
米格23的事儿咱们以后再说,先说这架米格21MF。
这可是米高扬设计局在原版米格21上发展而来的型号,更换了加力推力达到6.6吨的P-13-300涡喷发动机,改善了雷达系统,探测距离达到了20公里,锁定距离达到了13公里,机翼下挂架增至4个,可挂载雷达制导的“先进环礁”和K-13A“环礁”空对空导弹,也可挂各种对地攻击武器或者副油箱,采用零-零火箭弹射座椅,勉强也能算一架多用途飞机了。
对于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华夏航空业人士来说,这架在当时已经完全算不上先进的战机,其上的很多技术却是自身并不具备的,因此,在拿到了这架飞机的第一时间,三机部及军方就立即决定——山寨它!
这项艰巨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宋文华和他的老伙伴屠继达肩上,而军方给这架尚未出生的战机编号就是“歼七III”。
经过了辛勤的工作,除了P-13-300涡喷发动机的仿制工作出了点问题外,整个“歼七III”工程推进的还算顺利,原型机正在制造过程中,不久就应该可以首次试飞,但是,原本就不算先进的“米格21MF”再被华夏羸弱的工业基础拖累,仿制品“歼七III”的性能能达到什么样,宋文华心中非常有数,对比这段时间看到的IAI及达索公司的产品,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为此,他曾经想过很多办法,试图找出一个廉价的,适合“歼七”系列战机升级的方案。
而今天,现在,谭振华的话提醒了他,也许那个方案真的可行?
宋文华觉得,有一颗种子正在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