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决心和钱

  “ ()”
  师昌旭望着谭振华,脸上的表情似笑非笑,轻声重复道:“是的,就是那个造发动机的“罗罗”,怎么振华你没听清么?”
  谭振华连忙摇头道“不不,师老,我听清了,就是因为听清了才觉得惊讶,“罗罗”公司的背景来历我当然知道,我只是奇怪,他们一个造发动机的公司,要买一个“碳纤维”的技术用来做什么?”
  “这个啊,当然与他们的雄心壮志有关,不过,也正是由于这项技术,或者说是他们的雄心壮志,让“罗罗”掉进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坑。”师昌旭用略带调侃的语气回答道。
  他的这个回答让谭振华窒了一窒,心中暗道,从这位老爷子说话的语气来看,年轻时候恐怕也不是一个安分的主呢。
  不过,老爷子既然谈兴正浓,那他当然要做好捧哏,便自觉接茬道:“这史无前例的大坑,到底有多大?”
  “有多大?呵呵,大到让罗罗公司差点破产——也不对,应该说是已经破产了,最后是靠着不列颠政府的接济才勉强留下了一条命。”
  “罗-罗”公司曾经破产,并被分割成两家公司这件事谭振华是知道的,而且他还知道这两家公司后来的结局命运,不过,“罗-罗”公司的破产居然是因为碳纤维,这事他还是头一回听说。
  于是他追问道:“师老,您别卖关子了,赶紧讲讲其中的缘由,我都好奇死了。”
  “这事,当然得从一份巨大的航空发动机订单合同说起。”师昌旭再次打开了话匣子。
  “60年代中后期,喷气式大型客机的技术已经成熟,米国的“美洲航空公司”和“东部航空公司”都提出了要购买大批洲际大型客机的计划,当时参与飞机竞标计划的,是米国的两大传统大型飞机制造商:“洛克希德”和刚合并的“麦克-道格拉斯”,他们推出的机型分别是“三星L-1011”和“DC-10”;而且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三发动机的布局。”
  “由于可能的飞机订单高达数百架,所以,西方三大主要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普-惠”、“通用”、当然还有“罗-罗”为此进行了激烈的角逐,于是,这三家企业在竞争中对发动机的参数越报越高,推力越报越大,而价格却越报越低,当“罗-罗”公司最终中标“三星L-1011”飞机发动机时,其方案推力已经达到了181KN!”
  “为了达到设计指标,罗罗公司采用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有三项:第一,就是采用大涵道比;第二,就是采用新的三转子的发动机体制,而这第三么,就是采用代号为“海菲尔”的CFRP,也就是碳纤维风扇叶片。”
  “前两条我不太懂,如果振华你感兴趣,可以去咨询吴达观,不过这最后一条么,就我所知,即便是发达如不列颠,在60年代末期想要实现,那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所以,“罗罗”公司算是彻底掉进了新技术的大坑里,按照以往的工程实践,新技术在新型号产品中的应用最好不要超过30%,而“罗罗”的这台新发动机呢,从构架到材料,里里外外几乎就是全新的,别的不说,单说这CFRP叶片就一直折腾到了1970年,尽管在很多性能方面超过了传统金属基叶片,但却不能通过鸟撞实验,最后不得不启动了备用的钛合金方案,仅仅这一条,就让新发动机的成本、重量以及加工难度都大大上升,要知道,钛合金的加工,到现在都还是让全世界头痛的问题。”
  “这么一番折腾下来,罗罗公司花在这台发动机上的钱,超过了预算的一倍以上,还不能按进度向“洛克希德”公司交货,导致了高额的延期违约金,再加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劳斯莱斯”汽车的销售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最后资金链断裂,只好于1971年宣布破产。要不是不列颠政府及时出手,将其拆分成了两家公司,并对“罗罗”发动机公司进行了注资,帮助其终于完成了新发动机的研发,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就要从此消失。”
  师昌旭终于说完了“罗罗”公司掉坑的历史,拿起手边的搪瓷大茶缸子小小呡了一口,好润润喉咙,然后一抬头,就发现对面这位小朋友的眼珠子正在滴溜溜地乱转,按照他的经验,这小子显然在想着什么坏主意。
  他不禁问道:“振华,你在想些什么?“罗-罗”公司的主意可不是那么好打的。”
  谭振华笑了笑道:“师老,我暂时还没那么大的胃口,对了,师老,您刚才说了这么多,都是关于国际上碳纤维发展的历史的,那么我们华夏又是个什么情况?”
  师昌旭叹道:“这个啊,说起来就都是眼泪了,实际上,我们华夏开始研究碳纤维的时间并不晚,从60年代初期就开始追踪这项先进技术,但是,你这个年纪的孩子应该知道期间我国都经历了什么,再加上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直到1975年,这一状况才得到了一些改变。”
  谭振华连忙问道:“1975年?我们华夏做了什么?”
  “这一年,在现任国防部长张老将军的牵头下,组织了全国20多家单位进行了技术攻关,并终于研制出了勉强能用的碳纤维,不过,按照其实际性能测算的话,还不到倭国“东丽”公司“T200”标号的水平,而“T200”这个标号的碳纤维,在国际上都已经算是淘汰产品。”
  谭振华追问道:“可今年已经是1982年,这时间已经过去了7年,难道我们就没点进步?”
  师昌旭继续叹气道:“要说进步也是有一点的,据我所知,从1975年到现在,我们国家为了这个项目一共投入超过了2600万元,现在至少成品率已经有了些提高,可是,其成本竟然比国际市场上的售价还要高。当然,这个价格并不具备什么实际意义,因为人家根本就不卖给我们,更可怕的是,“东丽”公司的更高强度的“T700”标号产品已经开始批量供应市场,而且我听说,性能更好的“T800”也已经完成了中试,有望在一两年内投入市场。”
  “那么师老,以您的观点来看,我们国家搞这个碳纤维,难点究竟在那些重要的方面呢?”谭振华化身好奇宝宝,锲而不舍。
  师昌旭再次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道:“难点很多,缺人才、缺基础技术、缺应用环境、缺整个化工体系的支撑,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只有两条。”
  谭振华再次追问道:“那么,到底是哪两条最重要?”
  “决心和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