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有朋远来

  “ ()”
  刀疤又惊又怒,抬头就想大喊一声:“你作弊!”
  然而为是已晚,巨大的轰鸣再次响起,炮口火光四射,他的眼前一片血红。
  林双喜眼见到那快艇被一炮轰得四分五裂,其余的几条快艇也被“孟拉”号上的其他兄弟们用RPG收拾得干干净净,这才收敛了一直笑嘻嘻的神色,狠狠啐了一口道:“就你干的这事还想活着回去,做梦吧。而且我也没作弊,我明明是喊了“五”才开的炮,我可没说是从一开始数的,你自己不问清楚,怪谁?再说,力哥还有一句话我忘了告诉你了,他说,对付你这种人,一定要除恶务尽!”
  汽笛一声长鸣,“孟拉”号再次缓缓起航,带着谢力他们踏上了归途,萨尔温江水流淌,片刻就将刚才战斗的痕迹冲刷得无影无踪。
  当谢力领着一票弟兄还在毛淡棉翘首以盼卡拉奇发来的货物的同时,谭振华也迎来了他的客人。
  来人是李伟。
  其实,本来年前李伟就想到宁都一行的,因为当初他可是答应了刘梅年前就要到她厂里帮着解决软磁铁氧体的生产问题,可惜,谭振华年前的鲁南一行打乱了他的计划。
  谭振华在鲁南给郭宜城出了个主意,让他按成分分组“钕铁硼”的课题然后给本届毕业生当做毕业设计和论文的内容,而郭宜城就手抓了他当差帮忙做这个分拆的事情,结果一直忙到了大年三十才算放他回家,如此一来,李伟只好把到宁都的时间安排在了节后,算起来,这个寒假,李伟只在家待了不到一个星期。
  然而,李伟的心里是火热的,因为他看到了前景和钱景都在向他招手。
  80年代初的华夏,基础科学并不受到太多的重视,而磁学这种基础科学中的小类别就更是苦逼,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李伟甚至一度为了毕业后的去向而迷茫,更动过出国的念头。他现在不知道的是,在谭振华曾经经历过的历史之中,他的确是这么做了。
  1988年,李伟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技公关项目,项目的内容就是研制高性能的“钕铁硼”永磁体,他虽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然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还是让他在那些年的出国大潮中随波逐流,并且凭着他的学识能力,顺利地进入了北欧某国的金属研究所工作。
  在国外的这几年,虽然给了他优渥的物质生活,却也让他看清了西方世界的真实面目。1992年,他终于下定决心,放弃了在国外的一切回到了国内并进入了华夏最顶尖的京城钢铁研究所,因为他对一系列国家重大项目的突出贡献,2015年当选为华夏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院士。
  当然,这是后话,现在的李伟心里装着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帮刘梅搞定软磁铁氧体的配方和生产流程,另一件当然是帮郭宜城尽快完成“钕铁硼”永磁铁氧体的基础研究。
  既然到了宁都,那无论如何也要到谭振华家里坐坐,虽然他不是第一次来到这位小朋友的家里,可上次来去匆匆,并没有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这次却不同,软磁铁氧体的成份配方在业内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不过要搞定生产流程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可要在这里待上几天。
  事实上,有一个问题已经在他心里萦绕了很久,究竟这位年轻的过份的谭振华有什么背景,能出手如此大方地投入一个看起来如此偏门的领域,还有,他那紙神秘的配方到底是从何而来?
  李伟在宁都一待就是大半个月,从无到有建立一条产品的生产线,其中要克服的困难和要解决的问题之多超过了他的想象,这与他在书本上学到的那点知识相比起来实在要复杂得太多,别的不说,就一个控制烧结温度的难题就困扰了他许久。
  刘梅的工厂全员加班配合,大家一起出主意想办法,结果到最后还是那个看起来一直无所事事的闲人谭振华出马才最终解决了问题——
  他将原先烧结炉的人工控制部分改为了电子控制,并将铂铑热电偶测得的炉内温度与这个控制部分相连接,可以根据炉温自动调节烧结炉输入功率的大小,从而达到控制炉温的目的。根据现场实验的结果,炉温的控制精度可以达到正负5度,响应时间达到了秒级。
  这件事,让李伟深刻地意识到了书本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巨大差距,书本上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比如“控制烧结温度在多少度到多少度”,在实际工程实现上也许需要付出相当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对于华夏这样基础工业薄弱的国家尤其如此。
  而一名合格的材料研究人员,除了考虑自己研究的材料实用性成果之外,更需要在现有工业基础许可范围内考虑适应这个材料的制备方法和设备,这些,是李伟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所以他觉得,在宁都的这几天,他学到了许许多多在本专业书本上根本看不到的知识,他对谭振华的了解也更加的深入。
  这么些天下来,他已经知道了谭振华是那个可爱的迷你风扇的发明者,也品尝过了谭振华家里那台咖啡机原型泡制的咖啡,从许多人的只言片语中知道这个小家伙有着不菲的身家,在闻州已经开辟了好大的一份基业,公司甚至开到了香江,还有那个不时来访的神秘瘸子以及谭振华牛逼到爆的三位老师——
  然而知道的越多他就越发的好奇,越发的看不懂这个小朋友,这位谭振华同学,真的只有17岁吗?
  了解的越多也就困惑越多,算了,不去想它了,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谭振华再厉害,也是他谭振华的,而他李伟需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他摇摇头,将杂念驱逐出脑海望向窗外,铁轨在飞驰的列车下向前伸展,将带他回到鲁南,在那里,郭宜城已经在等他,新的永磁材料在等他,那是他自己的路。
  帮刘梅搞定了软磁铁氧体,送走了李伟,谭振华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便又有客上门,而且,来的这人谭振华居然不认识。
  谭振华打开门,就看见这位衣冠楚楚地站在门口。
  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身穿一身合体的西装,打着领带,拎着一个大大的黑色公文包,皮鞋擦得锃亮,脸上堆满了职业的微笑,见到谭振华开门,便问道:“请问,你是谭振华先生吗?”
  谭振华见了他的这番做派,一时大脑抽筋,直接回了句:“对不起,我不买保险。”就想关门。
  说完了这话,他自己却先失笑起来,算起来,重生回80年代已经快半年了,然而思想和意识以及平时不经意之间,还是会流露出后世的认知和习惯,比如现在。
  80年代初,哪有上门推销保险的啊?这个时候的华夏,连保险公司是啥都没几个人知道呢。
  于是,他重新正了正神色,对着来人抱歉一笑道:“对不起,我刚才误会了,请问你是?”
  那人在短暂的错愕过后,又恢复了习惯性的职业微笑,伸手从自己的衣兜里摸出一张名片递给谭振华,然后自我介绍到:“我叫余鹏夏,是一名律师,来自香江“慧恒律师事务所”,我听说潭先生有意找一位通晓国际专利规范的律师帮助处理一些这方面的问题,而我恰好比较擅长这个,所以就冒昧登门了。”
  谭振华这才想起来,自己前段时间听詹诺竹说起过这家律所比较靠谱,当时就顺嘴让他帮着联系,事后自己就把这事忘在了脑后,,结果人家詹诺竹还真当回事帮他联系了,现在律师上门他都没想起来,还差点把人家当卖保险的给关在门外。
  接过名片看了看,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对不起,我刚才有点误会,我是有这么个问题想要处理,余律师,请进来说话吧。”
  余鹏夏不经意地摆摆手说道:“没事没事,我没找错人就好。”说罢跟着谭振华进了屋。
  两人在屋内坐好,谭振华随口问道:“余律师这是从香江过来的?怎么听你说话,一点香江的口音都没有?”
  余鹏夏笑了笑说道:“其实粤语我也说的不错,不过说起来,我也不算是香江本地人。我家祖籍魔都,家父当年也算薄有资产,因为当时听信了传言,所以从48年开始就变卖了家产一路向南,49年的时候过罗湖口岸到了香江,那时候我还小,现在一晃都三十多年过去了。”
  谭振华闻言也是一阵唏嘘,新旧华夏交替之际,风起云涌,激浪荡浊,普通老百姓看不清局势而选择明哲保身或者携家带口托庇他处的不知凡几,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更谈不上好坏,只是个人道路选择不同罢了。
  所以谭振华也不想和余鹏夏讨论什么大道理,而是笑着说:“那既然这样,我就更不担心与余律师的交流问题了,咱们直接说正事,我这里有一个产品,想要申请国际专利,但是这个事情我也不太懂,所以还要余律师多多费心。”
  见客户直接谈正事,余鹏夏当然求知不得,闻言便笑道:“好,我也喜欢直接谈工作的,咱们这就开始,不知谭先生的发明是什么,用在哪些方面,又要在哪里申请专利呢?”
  谭振华转身回到书桌前,打开抽屉,拿出了一份图纸然后递给余鹏夏说道:“喏,就是这个迷你风扇,这是我去年心血来潮搞的一个小玩意儿,不过在年底的广交会上卖的不错,我担心被别人仿制,所以才想到要申请这个国际专利的。
  余鹏夏接过图纸还没来得及细看,听了谭振华的话,惊喜地问道:“谭先生,如果我没有听错的话,原来你就是迷你风扇的发明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