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十亿小目标
朝会之上,中书令张居正正式宣读了大魏帝国最新的行政规划。
原金帐汗国地区设立钦察、德宁两道,钦察道下设八州四郡,治所为刻赤,德宁道下设六州三郡,治所为北海。
另外,原金帐汗国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以北的三不管地带也被纳入魏国版图,朝廷设东原道以辖制。其间居住的北山野人、骨嵬人等野蛮民族惧于大魏天威,纷纷表示愿意归顺。
原吐蕃地区划为卫藏道,下设七州四郡,治所为朵甘府。南越地区划为日南,下设六郡,治所为林邑府。
南越地区居民毕竟大都为华夏移民后裔,因此不存在民族问题,但吐蕃、金帐汗国本就与魏国不同源,而且各自有藏传佛教、萨满教,还有根深蒂固的僧侣寺庙阶层,这些都会影响之后的内政问题。
为此严浩沿用之前的做法,采取区域自治和移民的手段缓和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要知道最早进行区域自治的地区,比如安西道、燕然道的几个自治州,经过将近十年的民族融合,已经基本完全融入了魏国社会,取消自治指日可待。
除此之外,严浩还在卫藏道以及钦察、德宁两道特别强调了宗教问题,要求新任长官必须尽快烧掉之前存在的寺庙,建设属于中原大乘佛教的寺庙并且派遣僧人教化百姓。
“关于新设五道的经济发展问题,诸位又怎么看呢?”严浩问道。
百官都看向范蠡,等待这位三府使大人,魏朝首席经济长官发声。
范蠡显然也是胸有成竹,出列进言道:“陛下,微臣认为,新设五道中,日南道经济前景最好,因其永远巨大的贸易潜能。日南道西岭孔雀帝国,孔雀帝国人口众多,长年缺粮,而日南道盛产精米,只要我们能在此地该种大魏特有的稻种,再辅以耕牛和铁质农具,能大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出口至孔雀帝国外销。”
“此为陆上贸易,而海上贸易日南道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东邻南洋,北靠大陆,可以成为大陆与海洋之间物产交换的重要平台,同时南面的港口常年有波斯和萨拉森的商人出没,远洋贸易也很兴盛。之前南越物产不足,难以从远洋贸易中攫取利润,如今我大魏的丝绸瓷器茶叶咖啡卷烟都可借日南港口转运。”
范蠡正说得兴起,严浩突然拍掌道:“好,范大人讲得真是好!那么接下来卫藏道的经济发展问题,还请大司农张枫大人来谈一谈吧!”
严浩这么做也是想要考察一下内阁的其他几个要员,跟着范蠡、王猛、张居正等大牛学了这么多年有没有一点长进。
大司农张枫正听范蠡分析听得津津有味,猛然被点名,打了个激灵,赶紧跪地道:“陛下,微臣才疏学浅,所提方略远不如范大人。”
“无妨,你就说一说嘛。”
张枫思索片刻道:“陛下,臣长年掌管农业,进来对吐蕃的农业经济略作研究,也算有一些心得。”
“臣认为,吐蕃地区长年农业滞后,一与其农耕制度有关。吐蕃采用佣奴制度,所谓拥奴,大都是一些战斧、下层百姓和异族人充当的农奴。这些农奴为大地主耕种,本就心怀怨气,因此效率自然低下。”
“二是吐蕃缺乏适合耕种的肥沃土壤和良好的水利条件。但臣经过考察,发现吐蕃地区至少有五处河谷地区,水源良好,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当可作为吐蕃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点。”
“当然,吐蕃人对农业也并不是完全不擅长。其畜牧业就很有特色,特产牦牛和骆驼。牦牛耐寒,善走山地,非常适合作为高原运输的牲畜。其毛可作为御寒材料,皮质坚韧,制成铠甲十分坚固。此外,吐蕃的马种也很优良,数量众多”
“吐蕃无稻而有麦,青稞麦为其特产,吐蕃民众谓之为黑麦,黑麦耐高寒,产量高,若是能将其品种改良,在卫藏道大力推广种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粮食问题。”
“综上所述,臣建议,首先解放卫藏道地区拥奴并且平均田地,刺激农业生产;而后当地官方采取政策鼓励民众开发河谷地区;同时国家农业机构负责改良青稞品种,发放农具,提高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还啊哟大力发展吐蕃地区特色的畜牧业……”
张枫讲得头头是道,赢得了严浩的赞许,看来内阁的几个大臣这么些年也不是躺在功劳簿上,而是一直在学习和进步,这让他倍感欣慰。
“既然张大人讲了卫藏道地区经济的发展方略,那么臣就斗胆说一说钦察、德宁、东原三道的发展问题。”葛建章见张枫出了风头,也跃跃欲试起来。
葛建章提了几点思路,如发展林业、皮毛、渔猎等等,总体上来说还是中规中矩,但是没有什么大的突破。这也不能怪他,相比吐蕃和南越,金帐汗国那块地区的潜力更加有限。
搞农耕吧,土地、水源都不行,搞畜牧吧,草场也没有南边的匈奴草原好,而且其地理位置也十分尴尬,刚好处于大陆的中央,北到诺夫哥罗德,南至魏国南部,都有很远的距离,可谓是干啥啥不行的典范了。因此也只能暂且按照葛建章的思路来。
“各位,咱们的目标就是明年的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大伙儿可要加油干啊!”严浩鼓励众臣道。
管财政的几位大臣顿时面露难色。今年的年收入已达九亿白银,这个只要维持这个数字,没过几年国库的银子都要装不下了。可这也代表着各经济增长点的逐渐饱和,要想再涨一亿就没那么容易,可能也只有从新并入的几个行政区域上挖掘了。
其实严浩也不像为难各位大臣,可是II级文明的升级条件摆在那里,为了这个指标,也只能拼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