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敌在进奏院!

  赵桓点了点头,正襟危坐的说道:“百姓有恐慌的心态,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毕竟金人打到了大宋的家门口,而大宋并没有直捣黄龙,所以百姓们会认为大宋军卒的胜利是极为侥幸的。”
  “他们离边境很远很远,他们并不清楚大宋的军卒儿郎,正在与金国持平的进行拉锯。他们会下意识的认为金人只是在休整,随时有可能卷土重来。”
  “李太宰,你认为大宋对上金国,是大宋胜多负少,还是金国胜多负少呢?”赵桓的话头突然转了个弯,问道。
  李纲想了想回答道:“官家问臣,臣自然是认为大宋胜多负少,臣见过金人的军卒。也见过大宋的军卒,臣不认为金人就有必胜的局面。精锐的战斗力都差不多。”
  赵桓摇了摇头,这是个屁股的问题,李纲要是回答金国胜多负少,那他这个太宰还要不要做了?
  李纲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他的政治才能是在是太过耀眼了,赵桓物尽其用,没让李纲接触过军事。
  他对着几位大臣说道:“在局部的战役之中,是大宋胜多负少,但是在战略层面上,是金国优势。”
  “大宋无马,缺少了长途奔袭的能力,而这个局面短时间内很难改观。我们缺少了足够的机动力,在战略上,到现在还在执行种少保的云中燕京防守战略。”
  “如果我们大宋是优势的话,还需要依靠王禀牺牲自己部队,驻扎在别人的咽喉位置吗?”
  这就是现在云中和燕京两路的局面,战略防守的局面,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不光是马,还有精兵。
  事实上,现在十数万精兵驻扎在漫长的防线上,处于战略防守的大宋,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王禀舍生忘死,争取时间,为得就是让奉圣州的张家口军堡建成。
  而这一系列的防守,正是大宋最为无奈的地方。
  “朕这么说,你们是不是以为不光是朝臣百姓,甚至连朕这个皇帝,都没有自信面对金贼寇边?”赵桓看着大臣们面面相觑的样子,笑着说道。
  李纲站起来说道:“事实上不管是汴京城的马厩还是云中路的马厩,都在快速的发展着,河间军卒的日常训练里就有马军训练。”
  “大宋的马军正在恢复,各地军器监恢复生产,正在全力备战,这样的被动的局面,不需要几年就可以改变。”
  “时间站在了我们这边。”
  官家,我们要解决的是百姓自信力的问题,你越说这六部侍郎们都要转投议和了!
  不能让官家再涨他人威风,灭自己志气了!
  赵桓显然听懂了李纲话里的意思,点头说道:“事实上,大宋百姓,朝臣们的担心是正常的,甚至是符合事实的。”
  “陈规的守城论中,就说到,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正如李太宰所言,我们大宋虽然打不出去,但是现在边境的局面是完全守得住。在目前的局面中,这就够了。”
  “但是百姓们担心大宋的军卒无法保卫他们。”
  军民互相信任,太难了。
  过去的禁军都是一群酒囊饭袋!
  稍微恶劣点的渣滓,甚至还会冒充流匪打劫百姓,这让百姓怎么能信任他们?
  河间军卒保卫汴京仓,每日的操练让百姓对大宋军卒有了稍微的改观。
  但是还不够啊。
  “把邸报和晨报的作用发挥出来吧。整顿下晨报,多找些笔者,写一些军务实录的内容,加强下国防的宣传,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赵桓最终决定如此行事。
  邸报是由大宋官府发行的报纸,主要由进奏院发行刊印,多数都是政府的公文,皇帝的圣旨。
  而晨报,则由民间发行,仅仅汴京就有数家以卖报为生的小厮。
  而且这帮民间报刊,还有自己的专门的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
  而皇城司的察子们很多眼线,也是这些内探,省探,衙探组成。大概类似于后世的记者、通讯员、报料人组成。
  民间热衷于私人报纸,对朝堂的邸报其实不怎么感冒,干巴巴的连个句读都没有的公文,没几个人想看。
  而这些小报刊的情报来源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
  秘闻啊,八卦啊,都是极为吸引人的地方,大家都会买来看个热闹。
  真正的机密又不可能在邸报上出现,而民间的私人报纸的种类很多,五花八门,刊载话本、喜剧、诗集、八卦、刑狱等诸多分类。
  当然在大宋进奏院的管理下,汴京市面上还没有三俗文学的报刊,但是在汴京之外,因为进奏院的权利有限,自然会有一些刺激的文章连载。
  种类繁多的小报里,也有关于军报的小报。
  不过因为大宋禁军的疲软和进奏院的管制,此类的报刊,多数都是月刊,甚至一些半年刊,年刊的都有。
  邸报十钱一张,印刷精美,刊印无遗漏,无错误,正能量,内容却比较空洞。
  而晨报却是百无禁忌,虽然印刷的错字较多,甚至有些扭曲事实的存在,但是百姓喜闻乐见,皇帝怕留下个堵塞言路的恶名,也无力多管。
  晨报骂皇帝那更是司空见惯。
  大观四年,宋徽宗第三次罢免的蔡京的时候,有晨报就把皇帝和宰相一起骂了,汴京人人拍手称快。
  而这个人的手法极为老练,从过往邸报中总结了赵佶诏书的书写习惯,在晨报里搞了个大新闻。
  模仿赵佶的语气,捏造了一份诏书!
  【前宰相蔡京目不明而强视,耳不聪而强听,公行狡诈,行迹谄谀,内外不仁,上下无检,所以起天下之议,四夷凶顽,百姓失业,远窜忠良之臣,外擢暗昧之流,不察所为,朕之过也。】
  宋徽宗极为尴尬,亲自写了一份手书辟谣。
  【奸人乘间辄伪撰诏,撰造异端,鼓惑群心。可立赏钱,内外收捕。】
  悬赏五百贯大钱!捉拿写假诏书的人!
  结果因为整个开封府的晨报里,都有这个假诏书,查无可查,最后不了了之。
  事实上,大宋晨报搞伪诏是传统技艺。
  从熙宁二年就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矫撰敕文,印卖都市。
  赵桓打算好好收拾下邸报和晨报这个摊子,让晨报规范起来,让邸报变得更加有活力,真正成为朝堂的喉舌,以便于舆情。
  民间朝臣有畏惧金人的心里,敌在进奏院啊!
  舆论的高地你不去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
  赵桓明白这个道理,就决定整顿邸报以加强大宋朝堂对舆论的控制。
  这非常有必要,对于贯彻大宋的国政也有巨大的好处。
  赵桓准备把这个活儿交给李邦彦,这个人的文字功底很深,而且改过自新之后,政治觉悟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东路之行,也对边事较为熟悉。
  “官家的意思是单独把邸报独立出来,交给大宋书坊吗?”李纲想了想,这个决定不错。
  很多晨报的背后,站着的是金国的黑水司!黑水司掌控晨报还是宇文虚中归来后,告诉他的。
  之前李纲忙于均田和商改,没空收拾他们,也没有把晨报放在心上,不登大雅之堂,完全不配做对手。
  但是这次的柳成卿这样的重臣,都有了这样的想法,大宋的舆情已经到了不得不控制的局面!
  “官家,金人使者在驿站被人杀了!”沈从慌慌张张的跑了进来,大声的说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