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游玩(二)

  听到声音,叶小龙抬头一看,一个留着银白长须的老大爷在朝着自己说话。
  这不就是原来的老邻居张久斋,曾经在市一中当过校长的张大爷嘛。叶小龙连忙喊道:“张大爷,我怎么会不认识你老哩。”
  “小龙,听说你转业回家,我也在为你高兴哩。当年的小调皮,终于有了出息。怎么样,上班了吧。”张久斋关心的问道。
  这么一个问题,还就真的是有些不好回答。
  还好,陶芳立即接了上来:“张校长,你还认识我吗?我叫陶芳,和小龙是一个班的同学。”
  “对啦,你当时是班长,学习挺好的,不象小龙那么调皮。”由于是老邻居,张久斋对叶小龙的过去可不是一般的了解。
  “张校长,我叫孙远荣。”
  “嗯,听说过。说是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在医学院当助教,说的就是你吧。这么说起来,你们都是同学。这大热的天气,怎么会出来逛街哩。”张久斋好奇的问道。
  “张校长,小龙刚刚回来不久,我们陪他熟悉一下润江人文地理。”陶芳不好说出闲逛的真实原因是自己心中郁闷,只好编了这么一个理由。
  对陶芳所编造的理由,张久斋也不会深究,捋须一笑就算了结。
  他自告奋勇地说:“小龙,你张爷爷人老了,也没有什么其他本事。要是说到对润江历史的了解,还就真的没有话讲。这样吧,爷爷给你们当一回义务导游。”
  老爷子到云南的大儿子那儿住了一段时间,也才刚刚到家。看到这么一群年轻人,顿时也是游兴大增。
  一路走,一路介绍着相关的典故。有了张久斋的指点,原来只是随便走走的叶小龙一行人,顿时就走出了兴致。
  他们所走的路线,不是繁华的闹市区,也不是那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建高楼大厦,而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群。
  到了笆斗寺山门那儿一看,进进出出的香客确实是不少。
  可能因为不是节假日的缘故,香客之中,除了一些外地游人以外,基本上都是一些老年人。
  走进山门,左右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
  再往后面走,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
  “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几乎在任何寺庙,大雄宝殿都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
  再往后,是泰山寺主供菩萨殿。和其他寺庙差不多,泰山寺主供的菩萨也是观世音。
  入乡随俗的一行人,先在大雄宝殿门前广场上焚香处敬了三支香,这才随着人流,从大雄宝殿开始浏览寺庙中的景象。
  “小龙,古代的时候润江地广人稀,百姓生活贫苦,因而佛道大兴。香火最盛时,城里就有108家寺庙,这还不算大户人家的家庙。”张久斋介绍说。
  “哇——这么多的寺庙。”小尤吓了一大跳。
  要说多,确实是多了一些。解放前的润江,也就是一条大街,几万人口。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寺庙,当然会让小尤吓了一跳。
  “是啊,人们在生活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只能是救助于神佛,想要求得神灵的帮助,也就促成了佛道的兴旺发达。”张久斋解释说。
  很少说话的闻彬彬,歪着个脑袋想了一想,疑问道:“张校长,如今的人们,生活要比以前好了许多。
  说到科学知识,也应该要强过了历史上的人。为什么现代的佛道也会如此兴旺呢?”
  说话的时候,她用手比划了一下那些跪在地上磕头的男男女女,老老小小。
  看他们磕头的那种虔诚样子,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那些人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衣衫光鲜的年青人。有农民模样的打工者,也有西装革履的经商、从政者。
  这么一问,还就让张久斋有些张口结舌:“这……这……”
  他心中明白,这是失去信仰的缘故。虽说是生活走上了富裕之路,精神上却陷入了贫瘠的状态。
  只是其中的有些话,他也不好说。只能是打了一个呵呵,就带着大家继续往前走。
  “你们瞧,这是笆斗塔,相传是唐代尉迟敬德所建。”张久斋介绍说。
  心思敏捷的陶芳,黑黑的眼珠子骨碌碌的一转,又来了新的问题:“张校长,我听了你这一路的介绍,怎么总是说到这个尉迟敬德呐?”
  “呵呵,小芳诶,你这话可就问到了点子上啰。”张久斋捋须大笑起来。
  听到笑声,就连一直守在旁边陪笑的叶小龙,也立即打起精神,准备倾听张爷爷的解释。
  虽说是润江本地人,对这样的典故,他还就真的没有听说过尉迟敬德的故事。
  孙远荣等人,也流露出了好奇的神色。
  在他们身后不远处,有两个年轻姑娘也在侧耳细听,唯恐漏掉这种知识的介绍。
  用不着说,她们就是方晓蕾和袁语梦。
  润江市不大,能玩的地方确实不多。前些日子,她们也曾来过笆斗寺。说是寺庙内部装修,这才没有玩得成。
  早晨出门之后,她们听人说笆斗寺今天开始对外开放,听说还请了不少高僧前来举行法事。
  好动的袁语梦一听这条消息,就闹着要来凑个热闹。
  到了笆斗寺之后,袁语梦看到叶小龙的背影之后,突然双眼闪烁亮光,不由分说的就跟了上来。
  方晓蕾不知缘由,只好跟着一路走来。她认出了张久斋,却没有认出叶小龙,也跟着听起了张久斋的介绍。
  见到大家都显出如此好奇的样子,张久斋捋须介绍了起来。
  相传唐朝建立之前,朔州(今山西朔县)尉迟敬德之母曾到润江一带避难。
  那时,润江东面是一眼看不到边的大海。出海捕鱼的渔民,碰上坏天气时很难辨别回家的方向,常常会出现船毁人亡的灾难。
  看到这样的情况,尉迟之母极为痛心,嘱咐儿子说,日后如获一官半职,要在海边造一座塔,好让渔民出海时能辨别方向,少出事故。
  尉迟敬德辅佐李世民期间,向皇上奏本说起母亲的嘱咐。李世民准奏,并命他在西溪监造此塔。
  当时,人们称之为“孝母塔”、“尉迟塔”。
  “怪不得会有这么多的事情都扯到这位黑脸将军,原来是有这么一个传说。”陶芳摇头晃脑地说。
  看到她这么一种装模作样地说话,闻彬彬抿嘴一笑。
  张久斋则是有一种碰到知己的感觉,更是得意地介绍说:“小芳,与尉迟将军有关的事情,可不单单是一座塔哦。”
  “张校长,你快说嘛。”此时的陶芳,好象忘记了心头的伤疤,拉着白胡子张久斋撒起娇来。
  路过的行人看在眼中,准会把他们当成了一对亲祖孙。
  “好,好,我说,我这就说。”张久斋笑得合不拢嘴巴说。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李世民由洛阳出发,亲征高句丽。
  已经在家养老的尉迟敬德,因为对这一次出征的反对,被李世民以本官行太常卿任命为左一马军总管。
  到了润江地面以后,为了向上苍祈祷,保佑征战成功,李世民下令尉迟敬德监制一批佛像和青铜大钟。
  这些由尉迟敬德监制的佛像和大钟,都保存在了润江的各大寺庙之中。
  这座笆斗塔除塔尖之外,共有六层,每层都安放了八尊青铜菩萨,合计是48尊佛像。
  据说,这些佛像都由当时最负盛名的三藏法师进行开光。
  说到此人的法号,一般人可能并不知晓。可要说到唐僧这个名字,那就是家喻户晓喽。
  由于这样,笆斗塔盛名远播,也就更加进一步推动了润江地面上的佛家文化繁荣昌盛。
  听到这儿,叶小龙有些疑惑的问道:“张校长,我们刚才走了一路,好像也没有听到你介绍到这些唐代的佛像啊。”
  “哼!”张久斋没有说话。
  他的脸色变得铁青,颌下胡须无风自动,眼光瞟往远远的天空,就连身子也在不住的颤动。
  “小龙,这事要从40年前说起。”平息了一下情绪的张久斋,缓缓的说起了往事。
  那是1966年夏天的事。那一年,华夏大地上都在‘破四旧、立四新’。这些寺庙都是封建迷信的场所,自然也在扫除的行列之中。
  各个寺庙的菩萨和佛家器皿,全部被造*派和红*兵从寺庙中运送到了一处,等待着集中销毁。
  “啊——”想到这样的珍贵文物,将要毁于一旦的结果,陶芳用手捂住了自己的嘴巴。
  “小芳,这些文物没有遭到销毁,却在一个夜间全部销声匿迹,不翼而飞。”张久斋捂住胡须的手,还在不停的颤抖着。
  “怎么会呢?那些佛像都有几百斤重。就连那座青铜大钟,也有300多斤的分量。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么容易消失的。”
  说话的时候,闻彬彬那长长的眼睫毛在轻轻颤动着。
  张久斋将文物被盗的前后经过介绍了一遍以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这都是国宝级的文物啊,也不知何日才能重见天日?”
  在后面偷听的方晓蕾,对这样的事情,说不出什么想法。虽说是个要强的女子,但也有自知之明。
  这么一起时隔40年的历史陈案,别说她这个警察行业上的新兵,就是把那些老专家请来,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法子。
  袁语梦却是不同。她双拳紧握,眼睛放光,脸上也是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