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六章 润物无声 (中)

  归有光很好奇,但沈默不让看,郑若曾也不给看。
  郑若曾不是个不知轻重的人,他没忘了自己昨夜里都说了什么,当然知道沈默的回答,很可能会大逆不道,所以他揣着那盒子,也不敢回家,干脆让他连襟,在府衙里给找了个院子,锁起门来不再露面。
  “什么东西神神秘秘的?”归有光小声嘟囔一句,便把疑问深埋在心底,他知道两人这样做,肯定有他们的原因。
  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当天晚上,沈默马不停蹄的奔向了苏州工学院,在那里,苏州研究院兼苏州工学院的双料院长,已经迫不及待了。
  苏州工学院,位于苏州城东南一角的石皮巷,这里原是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聚居的茅棚陋舍,与外口十全街的显贵宅院相比益显破败不堪,人称‘破巷’,因嫌其不雅,故以拆字法称‘石皮巷’。
  但那都是老黄历了,这些年苏州飞速发展,富商云集,早超过了两京、杭州,成为天下一等一的风流富贵之地,说是寸土寸金也毫不夸张;那么多的商号想要进驻苏州,那么多的有钱人想要城内置业,但苏州就那么大点地方,还被‘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占了大半,怎么安排这些刚需,就成了考量苏州官府的难题。
  其实在沈默担任苏松巡抚时,便感受到了这种强烈的兴建需求,但他对在苏州大规模改扩建很不感冒,给出了三条批示曰:第一,无论何人、以何种理由,苏州城古迹名园不能拆、人文风貌不能改;第二,你情我愿才能拆,胆敢以势压人强拆者,严惩不贷;第三,购置产业请往东去,新建的上海城又大又宽敞,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各项配套设施世界一流,就不要打老苏州的主意了。
  沈默的想法很明晰,首先随着上海城的兴起,东南经济中心将毫无疑问的东移,上海会取代苏州,成为东南乃至大明经济的领头羊;虽然苏州仍会是往内地转运的重要商埠,但已经没必要大兴土木了……在他的规划蓝图上,上海作为经济中心,苏州作为人文中心,两城交相呼应,成为照亮大明的双子星。
  在他看来,作为人文中心,不在于城市有多繁华,而在于底蕴的雄厚和内涵的丰富,所以他对苏州的愿景是,在保持历史风貌上,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下功夫,而不是整日造园建馆!
  但他有他的思路,大家有大家的想法,三令五申也没法阻止各种商铺、宅院、会所、园墅、馆阁,如雨后春笋般在苏州城中冒出来,让沈默倍感无奈。其实也不是大家故意忤逆他,事实上,再也找不出比他更有威信的巡抚大人了,只是人都有凑热闹的爱好……上海城的美好未来,大家都知道,可人毕竟活在当下吧?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止那几个外国翻译把苏州当做天堂,明朝本国的富商缙绅,也迷恋这天下第一等的风流富贵之地。
  而且上海城本身的吸引力还是欠佳,毕竟是个新兴的港口商贸城市,人流巨大、鱼龙混杂,最不缺的是亡命之徒,最缺少的是那份高贵的底蕴,这让喜好享受的大明贵人们,在做选择时一点都不困难。
  对此沈默也没什么办法,他就是权威再强,也不可能派人在街上盯着,谁盖房子就抓谁,只能反复重申禁令,并祈求不要出什么乱子。
  但乱子该出一定会出,而且就出在了这石皮巷。方才说过,这一代是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聚居的棚户区,原先财主们是不会涉足的,可苏州城的地方有限,在连番兴建之下,好地皮早已告罄。一些有眼光的大家户便盯上了石皮巷、相王弄一带的贫民区……这里的地价比别处低了数倍也无人问津,不过是因为环境不太好,没人愿意在穷人窝里住下而已。
  可若是逆向来看,如果把穷人都迁出去,把这片城区重建,再改造一番,定然立马连翻带滚的升值,保准赚得盆满钵满,想想就让人激动。而且这些富有商业眼光的大老爷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财富和魄力,可以支持他们想到做到。
  于是几个大家主一合计,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备,不过因为担心引起沈默的不快,他们只敢暗中收购贫民区的房产;严格保密还有好处,是可以很低的价格收到穷人手里的地契,到时候风声一放出来,那些穷鬼们,肯定会坐地起价的。
  而沈默当时全神贯注的筹建上海城,竟真得让他们浑水摸鱼,一直没有察觉。终于,在他奉旨回京几个月后,这个蓄谋已久的大项目,彻底浮出了水面。
  已经吸饱了筹码的几家大户,串联了另外十几家,联合高调宣布,成立‘新苏商号’,并将旧城改造项目和盘托出,以购得的六百多张房契作抵押,向苏州证交所申请发行债券,募集改建资金,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许诺偿付的不是利息,而是商号未来的收益。
  这种带着股票性质的债券,证明了只要有合适的机制,凭中国人的智慧,不需任何人指点,就会在熟练运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但沈默并不会感到多高兴,相反,他感到了愤怒,这些靠工商业兴起来的新缙,实在是狂妄了!一群坐井观天的青蛙,不知道苏州城里一切,不管表象如何,实际上都像嫩芽幼崽一样娇弱,只要出了什么乱子,引来朝廷的强力干预,甚至只需被波及到,都有可能夭折……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查阅‘新苏商号’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时,赫然看到了苏州知府衙门允许重建的批复书。震惊之余,沈默用八百里加急质询归有光,要他解释此事。
  归有光的答复很快就到,他禀报沈默,因为当时那些人找他批复时,他觉着这是件好事……身为苏州知府,他觉着那些棚户区的存在,是给这座梦幻般的城市抹黑添堵,所以在取得对方遵守禁令的前提下,批准了这个项目。
  如果当时能回到苏州,沈默一定会指着他的鼻子骂道:“老头,你还真天真烂漫!”他太清楚拆迁会引发什么了,真要是把开发商逼急了眼,王法都不放在眼里,那承诺又算个屁?
  但因为沈默知道这件事,就不是第一时间了,然后又要等苏州府的答复,一来二去,一个月便过去了。在这一个月里,新苏商号的新型债券已经挂牌上市,而且广受追捧,已经覆水难收了……除非沈默想把苏州的有钱人得罪遍了,把自己苦心推出的经济模式彻底摧毁。
  他只能严令归有光,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穷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又亲自写信知会领头的那几家,要他们遵守承诺,好自为之,无比维持拆迁区域的稳定。
  但还是不能阻止矛盾的激化……别以为贫民百姓就傻,生活在苏州这座商业城市,耳濡目染之下,不少厉害人的眼光,绝不比那些大户差。拆迁计划一曝光,马上就有一伙人冒出来,自称是棚户区居民推选出来的魁首,代表大伙儿跟大户们交涉,而且很快让大户们相信了他们的力量——一声令下,十全街以南,石皮巷以东的所有人家,都把房契死死攥在手里,不管原先谈了个什么价,都不卖了。
  无产手工业者们,确实比传统的农民更团结、更有组织,也更有眼光……他们早从贫民区突然增多的房屋交易中,察觉出了异样,定然是早有准备,所以才会反应如此迅速而有力。
  但这对雄心勃勃的大户们来说,却不是什么好消息,他们先是想绕过这些带头的,以优厚的价钱先收买几家,击破这种穷人同盟。但这些以工场手工业者为主的贫户,却表现的十分死硬,不仅自己不卖,还放出话来,谁要是敢背叛了邻居们,便是要毁掉他们家园的敌人!
  有几家抵不住诱惑,偷偷卖掉了房子,但当天夜里,男主人便被打得半死,卖房得来的钱财被抢走,家里的东西也被砸得稀烂。效果立竿见影,再没人敢私下与外人交易了。
  大户们又试图通过工场,对那些带头闹事的人们施压,谁成想,却引来了罢工,机工们直接不干了,回家看着他们的房子去了……按照苏州的地价,哪怕是一间没有院的小屋子,也要这些机工们,不吃不喝干上一百年,孰轻孰重,大家都很清楚。
  这下大户们彻底没招了,只能老老实实坐下来谈,但一问对方的条件又毛了——要么在新址上为居民们建造合适的住房,使他们可以在改造完成后回迁;要么,以苏州城本月的房价购买他们的房契,否则一切免谈。
  但这两个条件显然是不被接受的,难道我们大户费心劳财,就为了给你们这些穷鬼改造居住条件?而且真要让你们回迁了,这可又变成棚户区了,谁会买我们的房子?
  均价收购也不现实,那样光收购款,就至少超出预算十倍,再加上开发所需的资金,还有杂七杂八的花销,怎么可能赚得回来?这样的买卖谁也不会做。
  谈判陷入了僵局,但对双方来说,心情可就截然不同了。对于居民们,拖就拖呗,又没啥损失,可大户们就惨了,他们已经投进去一百多万两银子,这些钱可是管汇联号借贷的,每天都是好几千两的利息;而且开发项目受阻,直接反映在他们的债券销售商,新债券无人问津,已经售出的也被买家挂牌,却无人敢于接手,结果价格一跌再跌,不仅使他们的融资几乎破产,信誉更是遭受严重打击!
  人无信不立,信誉对大明朝的缙绅来说,就是名誉,是头等大事。对方也正是看清了这点,才有恃无恐,绝不松口。日子一天天过去,大户们的心情愈发焦灼,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棚户区的好几处地方,突然燃起了大火,如果不是归有光始终紧绷着心弦,命捕盗官差日夜巡逻,并令救火官差在望火楼上轮流更替,昼夜值班,后果不堪设想。
  但万幸兵卒早早发现了火警,敲响了警钟。苏州城的官吏兵卒在第一时间赶到火场……这还要感谢沈默的考核法,始终令苏州的官吏们保持着高度的责任心,无需知府大人再作安排,循着平日演练的预案,各部便可配合密切,有的警戒弹压,维持秩序,有的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当然更多的兵卒,推着水龙跟大火作战。
  这时候水乡的好处显示出来,就进便可从河里汲水,保证所有的水龙都尽情发射,老百姓也从河里打水灭火,在军民的配合下,总算止住了火势,到天明时渐渐扑灭了大火。
  不过饶是如此,也有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烧为平地,三十多人被烧死,二百多人被烧伤。
  陡遭大难的居民们愤怒了,虽然没有证据,但他们坚信这把火是大户们为了达到收购地皮放出来的;愤怒的人群冲进了位于十全街上的新苏商号,把店面砸了个稀巴烂,还打伤了掌柜的和十几个伙计。
  到这时,归有光才知道,原来大人并不是过虑了,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人格会被扭曲,甚至失去理智,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看清形势后,他反而冷静下来,一面请示沈默如何处理,一面安抚愤怒的民众,同时保证五天之内破案。
  兔子急了还要人,何况归有光比兔子厉害多了,他下令逮捕那日在棚户区巡夜的官兵,严加拷问之下终于得知,是有人收买他们故意露出破绽的,然后顺藤摸瓜、一路,异常迅速得出的结论是——陆绩的余党为了报复苏州,挑拨大户与居民的关系,才放了这把火。
  而且人证物证俱全,抓获的纵火者也亲口承认了,让居民们无法不相信。
  这时归有光趁机出面说和,把双方主事的叫到一起,对大户们说,虽然火不是你们放的,但确实因你们而起,所以遭灾的百姓你们要负责,死去的人也要抚恤。
  又训斥那些居民代表道:“你们也有责任啊,若不是贪心不足,强人所难,又怎会给坏人可乘之机呢?”说着拍出一摞供词,都是他们破门而入,殴打跟大户妥协的居民,抢劫住户甚至还有一起强奸的证据,道:“甭管这件事如何,这个账本官是一定会跟你们算的。”
  魁首们被唬住了,跪在地上求饶,归有光也松口道:“劝居民们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要再闹了,本官便既往不咎。”几人唯唯诺诺的应下。
  谈判艰难的重新开启,虽然双方都做了让步,但分歧依然很大,差距还是难以弥合。就在归有光无计可施的时候,沈默的命令到了,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补偿款按大户们可接受的最高限,但同时由新苏商号出资,在未来的新城区,建立一所面向普通百姓的工学院,聘请各行业资深的老师傅,传授白丁们职业技能。
  这并不是临时起意的,其实沈默早就想成立这么所学校,这次恰逢其会,便趁机拿出来罢了。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支柱行业蓬勃发展,东南大户几乎尽数开设工场,对专业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师徒相授方式,愈发显得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贫民涌入城市,但因为无一技傍身,只能从事最初级的体力劳动,这样的收入在城市里养家糊口都很困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在织布工场中,只从事搬运、挑水、踏车的小工,每日只有二分银子,而熟练的织工或者缎工,每日却可以拿到一钱以上;在冶铁工场中,扇风、看火的收入,更是只有上料、炼铸的十分之一,差距十分惊人。
  市场的参与双方都有需求,这个技校便有了存在的必要,再就看人家想不想要了——通过对各行业的问卷调查,并不是所有行业都有这方面需求,那些私人作坊生产为主的传统行业中,几乎找不到支持者,也不难理解,在这种相对市场狭小的行业里,教会了徒弟、确实会饿死师傅。
  所以虽然白丁们很希望学到这些行业的技术,但并不具备开课的条件。
  而真正需要这种方式的,还是那些受益于海外贸易,而蓬勃发展的行业,如造船、棉纺,丝织,浆染等行业,以及因此而受益的冶金、工具制造等数个行业。
  但也不是所有市场广阔的行业是如此,如种茶、造纸、制瓷业,便对这种技校不感冒……
  (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