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二章 战淮浦(一)

  “明彦,开始罢。”正月初八,大燕军新郑大营的中军帐中,一副几乎横亘了半个帐篷的巨大沙盘前,公孙明面色淡然地环视了一下分列沙盘两侧的随征文武们,而后一挥手,语调淡然地便
  吩咐了一句道。
  “微臣遵旨。”听得公孙明点了名,公孙冷自是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紧着便从旁闪了出来,恭谨应诺之余,飞快地组织了下言语,朗声开口道:“据广陵线报,正月初六,江东军在登陆广陵后发动突袭,扣下前去码头劳军的广陵别驾刘合,其后,贼将甘宁领兵,以护送乔装之刘合为名,骗开城门,广陵太守陈登率部抵抗一夜,最终战败,出逃高邮路上,又连遭江东军伏击,其所部尽灭,自身策马投湖,目下生死未知,今,江东军诸部以兵分四路,横扫广陵诸县;另,据当阳密报,逆贼刘备已派黄忠为将,领两万五千步
  骑赶赴秭归,其余诸路荆州贼军并未有出动迹象。”
  “嗯,梁道(贾逵的字),去岁我军克复九郡一百零二县,各郡、县官员之补缺名录可都整理好了?”
  听完了公孙冷的敌情汇总之后,公孙明并未急着进入战局研讨之环节,而是先行点了吏部尚书贾逵的名。“回陛下的话,兖、徐二州所缺之官员多达四百五十六人,目下各郡太守人选虽都已齐备,然,下头诸县大多还是以原县中官员留任为主,我吏部已派出数支精干稽查人马
  ,对各县之原官加以考核,最快恐须三月中旬,方能略见成效。”这一听公孙明问起了各地官员的安排事宜,贾逵的脸色不由地便是一苦,无他,各路大燕军节节胜利之下,大燕帝国的版图扩张极快,可吏部这头可用的候补官员却并不
  多,官员缺口实在太大了些。
  “此事须得抓紧办理,万不可有所轻忽,朕再给你两个月时间,三月初八,朕要看到结果。”普及教育乃至科举制度虽已在推广中,奈何限于时日,尚不到见成效之时,候补官吏的考核以及录取目下靠的大多还是举荐制,相较于军事上的顺利进展来说,官吏的缺
  额自是不小,对此,公孙明虽是心中有数,却也没太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将这么个棘手的难题硬往贾逵的肩上压了去。
  “微臣遵旨。”要说解决官员不足的办法不是没有,诸世家子弟里,文才出众者其实不少,若是都征辟为用,完全可以满足目下之所需,奈何公孙明在此问题上有过明确的指示,那便是在官员任命上必须保证寒门子弟有四成的份额,这可就没那么容易了,饶是贾逵在主持吏部时,已然很注重寒门子弟的栽培了,可真到要用人时,还是不免有些捉襟见肘
  ,问题是圣旨已下,贾逵纵使头疼不已,却也只能是恭谨应诺了事。
  “好了,言归正传,诸公且都议议看,我军下一步当攻何处为宜?”
  吏部的事儿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在暂时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前,公孙明显然是不打算多谈的,点过几句,也就顺势将话题又转回到了军务上。“陛下明鉴,微臣以为孙权行此假道伐虢之策,看似得了便宜,实则却是愚蠢至极,如今曹、孙盟约既破,我军大可与孙权私下媾和,让广陵于其,集中兵力先攻睢阳,而
  后一路横击曹、刘联军侧翼,待敌分兵之后,主力再直扑新郑,两路夹击之下,自不愁曹阿瞒不灭。”
  公孙明话音方才刚落,急于表现的辛评便已头一个站了出来,提出了先破曹操之战略思路。“不妥,陛下,微臣以为辛大人此策太过冒险,孙权其人年岁虽轻,然却是枭雄之属,与其媾和,实无异于与虎谋皮,我军主力若是转攻许昌,其必会突起大军袭我之腹背
  ,真到那时,却恐我东路大军进退维谷矣,今,曹、孙矛盾方起,不若趁江东军立足未稳,先将其赶回江东,全取徐州之后,再从侧翼进击豫州,如此,方可进退自如。”
  徐庶一向不怎么瞧得起辛评,加之胸中之谋划与辛评完全相反,此时率先站出来反对,也就属理所当然之事了的。“元直所言差矣,我东路虽有兵马二十余万,然,张郃将军所部八万余兵马须得钉死屯于睢阳的夏侯惇所部五万余众,光靠庞士元所部十二万兵马,欲与江东十五万大军争
  锋,未必能胜罢?”
  这一见都还没等公孙明有所表示,徐庶便冒出头来跟自己唱反调,辛评的脸色可就不免有些个不好相看了起来。
  “陛下,微臣以为江东孙权不过是疥癞之患而已,姑且容之猖獗一时又何妨,我军但消能先行剿灭曹阿瞒,余下之刘、孙不过土鸡瓦狗尔,乘胜荡平不难焉。”
  “陛下,微臣以为马将军所言差矣,孙权其人野心勃勃,断不可让其坐大!”
  “陛下,徐州之富尽在广陵,如此富庶之地一旦被江东占有,后患无穷啊。”
  ……江东军突然拿下广陵郡一事完全出乎了大燕群臣们的预料之外,面对着这等变局,众文武们对下一步的作战计划自然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分歧,马超、法正等诸多文武纷纷
  表态,各持己见之下,争得个闹腾不休,却是谁都没法说服谁。“好了,都静一静,传朕旨意,着司马仲达小心防备诸葛孔明之突袭,秭归能下则下,不能则尽快退守巴东,务必确保川中无虞,另,着益州刺史黄权尽快调集川中兵马以
  防有变,再着汉中太守马岱率两万兵马入川听用,至于是否兵进广陵么,就交由庞士元定夺好了。”公孙明本人其实是倾向于先打退江东军的,只是眼下庞统所部兵力并不占上风,再要从后方调兵的话,又明显有些来不及,左右权衡了许久之后,公孙明最终还是没敢真下定决心,而是将决定权交给了远在淮河岸边的庞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