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拼音和汉字

  “加大降落伞的生产!”孟享嘱咐道。
  杜邦给了一年的缓冲,一年内他们可能还无法大规模生产尼龙,至少不会在丝袜上跟先锋军抢市场。
  此时的暴利能不抓住?
  另外江浙等地落入鬼子之手,生丝的利润就被鬼子掠夺了。而同时那里也是华夏棉纺织业的中心。要知道曰本人从34年已经替代英国成为了世界棉纺织业出口第一了,棉织产品和生丝等丝绸制品是曰本出口的主要支柱。
  丝绸制品被鬼子占据世界出口主流让孟享很是不爽。
  华夏是丝绸的故乡,美轮美奂的丝绸制品赢得了丝绸之国的美称,那个丝绸等价黄金的时代,华夏之华字就说明了曾经的辉煌,但现在却是让曰本人占据了生丝的主流市场。虽然孟享的手中有尼龙,加大尼龙的生产可以打压鬼子的生丝出口,但孟享心底里却是希望华夏丝绸业可以再现昔曰的辉煌。
  周村等地有很好的养蚕基础,丝绸曾经闻名全国,虽然比不上江南,但却是北方的丝绸重镇。
  此时受到战争影响,丝绸业有些没落,桑蚕的发展也不是说发展就能快速发展的。
  “就先在周村办一个丝绸学校吧,把生丝、蚕业、丝绸纺织等方面的研究先做起来!”山东曾经有蚕校或者设置蚕科的四五十所,经过战乱的冲击,有些难以维持,所以孟享提出了扶持一所专门的蚕丝职业学校。
  最近随着特区内的稳定和各种人才向着特区聚集,单纯一个稷下学宫已经不能满足这些人才的需要了。稷下学宫的研究型的学校也似乎与社会需求有些脱节了,于是各式各样的需要建设的职业学校申请就摆在了孟享的办公桌上。前不久,孟享刚刚建立了第二所机械技工学校,还建造了第一所化工职业学校、第一所冶金职业学校和第一所交通职业学校。
  与稷下学宫的基础研究更多一些不同,这些学校的更重视实际的应用。
  孟享对此也是持肯定意见的。华夏不仅仅是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还需要高级技工。德国人对职业学校的重视才拥有了大量优秀的高级技工,正是他们辛勤付出,才造就了德国货闻名世界的优良品质。
  此时孟享口袋里也有了些闲钱。每月的军火交易就可以在支付了军饷后,还可以把多余的钱投入到教育方面。
  此时,特区内已经整合了五所师范学校了。济南、齐都、潍坊、泰安和新整合的曲阜,各有一所。大量的热血青年在此接受三个月到半年的短期培训后,支援到了地方来普及六年义务教育。
  有了钱,孟享也敢夸口六年义务教育了。三年初小,三年高小,优等生免费入中学。这是特区教育喊出的口号。一年近千万的投资,孟享也敢一力承担。
  天气暖和了,各地的堡垒小学也开始各自的装扮粉刷,不再是一成不变的灰黄色了。孟享闻听第一百所小学已经建成,直接领着众人到了齐都附近新建成了这所堡垒小学内参观。
  “这个,也可以试着用拼音来注解!”孟享对此时学生的课本很感兴趣,偶尔翻阅时,才发现教科书并不是统一的,而且教科书中的学习汉字都是注音符号。对于注音符号,他可是一点都不通。但作为后世的交流,字母的拼音显然要比注音符号方便一些。
  “原来将军也赞同字母拼音,那将军是赞同国罗派还是北拉派?”陪同孟享一起参观齐都这所小学的何思源突然问道。
  孟享自然不知道他说的是此时两大拼音流派的争执。
  除了注音符号外,很多人也看到了用拉丁字母的方便,于是提出了拼音标注的方法。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以及拉丁化新文字了。他们一个被称为国罗派,一个被称为北拉派。这个北拉是获得了北边的苏俄支持。
  对此,孟享是一无所知。
  他微微笑道:“无论是什么派别,都是为了让学生们快速的掌握汉字。不能只局限于派别之争。我这里也有一个方案,大家一起看看行不行!”
  多年的应试教育终于发挥了作用,孟享小学时候死记硬背的东西在罚站的教训中记忆格外深刻。后来即使用了电脑,拼字打字也不五笔省劲。
  虽然孟享正在练习的繁体字现在还有些拿不出手,但那些拼音却是随手就来。
  随手要了几张空白纸,孟享很快就把详细的声母韵母、音调,还有一些记不全的不规则变化一一都罗列了出来,并仔细给周围随行的唐药师、周白、何思源、李树春等人解释讨论了了一番。
  “将军似乎赞同北拉派的稍多一些,那么将军也赞同他们的汉字拼音化?我看这种拼音方案如果用于汉字拼音化方案时,重复的频率就太多了。”何思源点了点头,又问道。
  “汉字就是汉字,老祖宗流传了几千年了,华夏文明靠着汉字来延续传世,怎么能改成那些只有单调音节的拼音?”孟享直接说道,这个问题后世讨论的多了。他为汉字的辉煌而骄傲,岂会再去戴西洋帽子?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基石,若是连文字都改头换面,那这个文明离断绝也不远了。”孟享感叹道,“拼音只能是一种便捷的注释,而不能成为根本。汉字的象形化特点,可以超出地域的界限,而使得不同音的各地民众团结在同一种文明之下。”
  “那如此说来,简化字也是有些不妥当了?”旁边的周白插言道。
  “不妥!强行推行简化字也不合适,只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慢慢的自行变化!”孟享直接否定道。
  另一个时空的港澳台等地也同样在使用繁体字,也不见出了多少文盲。象形、形声、会意等法则已经让每个繁体字都有其渊源可以追寻。简化字的一人工简化,可能立即缺失了这个字的根源所在。
  这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文明的传承。
  现在的繁体字从秦汉开始渊源流传至今,大量的文字记载流传了下来,记载着悠久的华夏文明历史。但一改成简体字,绝大多数人立即都不认得了。猜测的文字毕竟不是原本的意思,很可能就有了很多歧义。后世的民众对以前文化的继承就一下子断了根本,只能通过口口流传留下点原汁原味的东西。
  对那些文字可以探寻背后秘密的就只有少数的专家了。大多数人想要了解,只能是通过从繁体字翻译整理出来的东西。知道华夏历史的人都知道,任何文字一经过整理,就绝对不是原来的味道了。
  这种法子对于扫清前世的遗留最是方便不过,几十年那些繁体字的老人死后,还有多少人能耐下心来去翻找故纸堆?
  此时,孟享有了基地金手指的支持,恢复的不仅仅是国土,大国心态的培养首先是源自于自己独特文明的底蕴。华夏文明的底蕴幽香,远不是近代加了辫子和文奴的味道就能遮掩的。
  所以他直接否决了简化字的说法,更不必提那些汉字拼音化了。
  何思源点了点头,拿起那份讨论修改后的拼音方案看了一遍后笑道:“这个方案可行!这一下,又要出一个孟氏拼音法了!”
  孟享不禁汗颜,剽窃者的心理素质还是需要厚脸皮的遮挡才可以表演到位。
  “哪里哪里!这个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有此启发。没有那些开拓者的求索,后人那里那么容易超越。”
  “那就叫先锋拼音法得了,好记也好听!”李树春笑道,最近先锋军有钱了,他计划的那条通往莱芜的铁路也准备动工了。
  有了这个简单易行的方案,再加上孟享的点头后先锋军的大力推动,很快特区内开始试行这种先锋拼音方案。
  而新的教材也在紧张编订中。
  老式的教材中有的甚至提出了拥护老蒋的党国口号,这让孟享以后如何向学习了这些教程的孩子们解释他与中央的不对调。
  再说,教材也不统一,春节开学后,由于资金和时间紧张,和入学儿童人数的增多,都是用了各地搜集来的教材。此时正要进入下一个学年,而义务教育随着不断的开展,和不断的宣传,规模也越来越大。下一学年,才算是六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一年。
  有了这半年的充分准备,先锋军自己已经建起了三所大型的印刷厂,借助着德国人的印刷机器,规模远超出了特区内的其他印刷厂。
  最近孟享计划在微山湖附近借助着丰富的芦苇资源来建造一家新的造纸厂。现在也顾不得考虑造纸污染环境的问题了,特区内整合了十几家小造纸厂,形成了三家大型的股份公司,先锋军向里边注资,同样只分红和监督财务,不参与具体的管理。但在先锋军的扶持下,还是直接把其他读力生产的小造纸厂挤到了一边。在没有养老退休等级制的拖累下,大型企业很多时候比小企业更加的节省成本。
  有了纸张,有了印刷设备,平时大量印制报纸、宣传单也方便了许多。对于下一学年的教材,也就有了最根本的保障了。
  “放心我们绝不会拖延的!”罗东城一边笑着一边送出了特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经过这一次教材印刷采购公开招标,凭借着多年来良好的信誉,他的印刷厂是唯一在那三家大印刷厂之外中标的小印刷厂。这让他欣喜不已。
  和先锋军打交道很放心,他们虽然对质量要求很严格,但钱款从不拖欠。虽然支付的是太平银行的支票,但随时可以提出现金,最近外界铜价的上涨,让大铜圆更受欢迎。
  “我们的质量你们也尽管放心,大公报在本地的报纸都在我们厂子里有印刷。”五家中标的印刷厂,另一家较大的印刷厂的老板徐厚中也是笑容满面的向着特委会工作人员打包票。
  随着先锋军的节节胜利,国内的各大报纸都纷纷在特区内建立了办事处。
  接受过后世信息轰炸的人自然是不会放过报纸这类媒体的宣传。这个年代,老百姓可以获得官方确切信息的最主要通道就是报纸和广播了。报纸对于识字者的影响更大。而识字者恰恰是这个年代各类思想的领头兵。
  之前虽然先锋军低调发展,但对于报纸的重视却一直没有间断。通过不断的收购和控制,孟享手头上已经有五十多家报纸了,最近一直在整合,打算整合出三家大报纸。当然小报纸也不打算丢弃,依旧留了七八家。就像是后世的网络马甲一样,有些不适合说的话,通过小报纸喊出去,更加合适。
  此时,孟享正打算为下一步的行动扩大宣传,却发现自己没有大威力的枪手。
  民国时期的报纸是最自由的,也是内容发展是最迅猛的。办公场所、设备方面也好解决,只是枪手却要考虑一二。因为此时的文人可都是很有立场的。普通的报纸,没有名人的支持,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虽然先锋军也有战绩在手,但面对着中央军可以的低调处理,自己喊出的声音需要有让人信服的人来证明。仅仅靠着手中一份刚在全国打出了名气的《先锋报》,还不足以对抗宣传战线上的汹潮。
  手头上的五十多家报纸,文人很多,但能够有超级分量的却不多。他们还需要时间来提升自己的名气。
  “有一个人选,倒是不错,只是报纸的控制权不好说。”唐药师沉吟道。
  “谁?”
  “邹韬奋!他脱狱不久,名声不小,此时还是国民参议员。不过,此时受到中央的制约。只是依照此人的姓格,不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图宣传!他要求保持报纸的读力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