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刘礼随他一道走进去之前,下意识瞥了一眼刚刚衡玉手抓着的地方。
  坚实的红木门板上,五个手指印隐隐可见。
  “美人哥哥,我来看你了。”衡玉踏入殿内时,赵信刚刚放下药碗,他接过魏贤递给他的帕子擦拭了嘴角,笑看着衡玉。
  “明初可伤到了?”显然他已经知道衡玉被刺杀这一件事情,不然也不能一大早上就立马派刘礼过去召她进宫。
  “我的武功美人哥哥还不知道吗,好几年前二姐夫就已经不是我的对手了。”衡玉回道。
  赵信虽然喜欢他端庄有礼、进退有度的模样,但因为自小看着衡玉长大,更喜欢的还是看他这般意气风发的模样。
  如今见他回答得这般少年意气,不由朗声笑起来,却是牵扯到气管,猛地又咳了起来。
  衡玉小心扶起他,伸手轻轻拍打他的背。
  赵信被他扶着,慢慢顺过气来,“明初啊明初,朕为你筑了丹书铁券,并且为你留了一道圣旨。若日后,若日后……你要好好活着。”
  凭丹书铁券可免一死,美人哥哥已经看出他与赵函的决裂了吗?
  “太子的性子我知道,他必然不会牵连到我的亲人,而我也给自己留有退路,您不必担心。”衡玉将枕头叠起来,让赵信小心靠了上去。
  赵函的性子他十分清楚,本就不是个嗜杀之人,甚至于对他的态度也很是复杂。
  “函儿其实……不适合做帝王。”赵信一叹。
  优柔寡断,偏听偏信,依赖外戚。
  以赵函如今的表现,赵信还真不放心把国家交到他手上。但赵函乃嫡皇子,如今的太子,而他已经老了,撑不住去培养下一任合格的帝王了。
  其它几个年长的儿子,比起赵函来还要更加不如。
  “他是您选定的继承人。”
  “若是日后他不够合格,你就用我给你的那道圣旨废掉他,另择新主。”
  衡玉终于忍不住,扶着赵信的手轻轻颤抖起来,“美人哥哥,你为何这般信任我?”废除帝王,另择明主,这是何等沉重的信任。
  信任到愿以江山社稷相托。
  赵信望着他,恍惚之中又想起当年衡玉得中状元,六元及第何等意气风发。
  “臣欲成为陛下手中利刃,陛下所指,即为臣之剑所指方向。愿以吾身,为陛下扫荡出一方太平盛世。”昔日所言历历在目。
  “即使日后玉儿举朝皆敌,朕也不会让你折戟于阴谋算计之中,更不会让你成为弃子。”这是他对衡玉的承诺。
  衡玉做到了自己所说的一切,那么他也会做到话中所说的一切,护他平安。
  兴平二十九年的秋天,许斐上书辞去职务,携着亲眷离开京城这个是非风云际会之地。
  他们离开的那天,衡玉站在码头上送他们。
  宋子衿摸着衡玉的脸,颤声道:“我的孩子,娘只求你能活着。什么封王拜相,什么名垂史册,娘要你活着。”
  衡玉柔声与许瑜一起安慰宋子衿,一直到了船只要准备出发,宋子衿的情绪才渐渐稳定下来。
  “爹,带着娘离开吧。”衡玉望着许斐笑道,“还没到最后时刻,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而且我有陛下赐下的丹书铁券,起码可以保自己不死。”
  他站在码头,目送亲人离去,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尽头,他方才与方浩一道扶着身怀六甲的许瑜离开这里。
  兴平三十年的脚步伴随着新政的推行一道而来。
  作为新政的推行者,衡玉一直站在风口浪尖上。
  他早已为新政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了非常多的布局。如今一出手,几乎在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他就已经取得了非常实质性的胜果。
  这两个月里,赵信的身子越来越虚弱,却硬撑着一直在用虎狼之药保持自己的清醒。
  大刀阔斧毫不留情,新政推行不过一年多,整个国家都显现得气象一新。
  各地上缴的赋税全都增多,几十年间,国库第一次盈满库银。
  许多地方的冤案错案重新开庭审理,有许多冤魂得以洗刷身上的冤屈。
  这一日,衡玉正在自己的别院翻看下面呈上来的书信,心神有些不宁,正打算先把这些事务放一放迟些再处理,下人突然跑过来向他禀报刘礼过来找他。
  衡玉心头一颤,冥冥中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他大踏步走出书房,不小心勾扯到地上的东西,翻倒了赵信曾经赐下给他的一个前朝花瓶。
  清脆刺耳的破碎声在寂静的书房里回荡,衡玉终于缓过神来。
  “大人,陛下请你进宫。”刘礼一见到他,立马开口说道。额上还冒着汗水,说话微带喘息,一看就是急匆匆赶路过来找他的。
  衡玉没有选择马车,他直接翻身上马,纵马前去皇宫。
  皇宫内不可随意跑动,衡玉快步如飞,生怕自己赶不及见赵信最后一面,刘礼早已被他远远甩在了身后。
  他到乾清宫的时候,已经有大批朝臣跪在台阶之下,太医院所有太医都站在宫殿外,相希瑞站在太医队伍前方,目光扫到他身上,装作不经意与他对视,同时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衡玉在袖子下的手一瞬间紧握成拳,没有修剪平整的指尖嵌入肉中,带来能让人清醒的疼痛感。
  皇后已经站在了门外,眼眶泛红,一看就是哭过的。
  衡玉刚刚被引着走到殿前,虽然心里焦急,但还是依礼向皇后行礼。
  刚刚行完礼,赵函恰好从里面推门走出来,与衡玉对视的时候略微一怔,眉心下意识蹙起来,似乎是有些不甘,但还是往旁边退开一步,垂下眼淡淡道:“父皇让你进去。”
  衡玉先是行了一礼,方才与他擦肩而过。站在门前,稍微理了理自己的衣襟,踏步迈了进去,顺手带上了宫殿大门。
  他刚踏入殿内,视线就落在了躺在床榻的帝王身上。
  “明初。”缠绵病榻多时的帝王好像回光返照一般,他难得坐直身子,望着走进来的衡玉微笑。
  衡玉快步走到他的面前,紧紧抓住他的手,唇角泛白,说不出一个字来。
  “朕知道,即使朕不说,你也会为朕守好这大好江山的。所以朕今日找你来,只是想再看看你,与你见上最后一面。”赵信回握他的手,“修建帝王陵墓的时候,朕早已在陵旁为你挑了一块风水极好的墓穴,待明初为朕看尽这山河江流,百年逝世后便陪陵吧。”
  “若朕永享香火,你便也陪着朕一道接受后人的祭拜。”
  说完这番话,他浑身的力气好像也被抽尽了。赵信握着衡玉的手缓缓松开,那双总是温和含笑望着他的眼睛终于缓缓闭上,再也没有昔日的神采。
  第52章 君臣录
  朱红色的殿门被从里面缓缓推开, 衡玉站在门槛内, 逆着光线面色平静与赵函对视。
  “父皇如何了?”赵函上前一步,抓着衡玉问道。
  衡玉阖上眼敛, 往旁边退开, 把大门的位置让开, 让赵函自己进去看。
  “父皇, 殡天了。”
  赵函这句话仿佛是一个开关,他话音刚落,原本一片死寂的乾清宫外, 瞬间哭声成片。
  不少老臣跟随赵信一辈子, 即使他的死是众人早有预料的,但还是难掩悲痛。
  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赵信是一个性情宽厚的帝王,这样的帝王, 完全值得臣子为他效忠。
  国丧的三十二道钟声响遍整个京都,山河同悲。
  衡玉早已退到旁边, 面色平静望着这一幕。他沉默望着跪在殿下痛哭的大臣, 望着痛哭的皇子与诸位嫔妃,望着进进出出乾清宫为先帝敛尸的宫人,脸上没有半分戚容。
  他最后只是疲惫地闭上了眼睛。
  赵函对他父皇的感情虽然复杂, 但不可否认, 他的父皇最后还是把这个江山交到了他手上,而且赵国以孝治天下,他身为太子, 将来的皇上,无论如何都要做国民之表率。
  他的表现也确实无懈可击,哭得情难自禁。拭去脸上泪水的时候,余光扫过一脸平静的衡玉,不知为何他突然心头一凛。
  魏贤身为赵信身边的内侍总管,不会有比他更熟悉乾清宫的人。他照顾了先帝四十余载,深得先帝信任,即使早已知道先帝的日子也就在这几天了,但还是难掩悲痛。
  魏贤勉强压着悲痛协调人手,蹙着眉催促那些进进出出的宫人手脚更加伶俐一些时,他突然察觉到赵函的神色不太对劲。
  他顺着赵函的目光望去,扫到衡玉身上时心下微叹,故作自然地上前两步指挥宫人,身体恰好挡住了赵函望向衡玉的视线。
  衡玉是先帝看着长大的,换个说法,一直陪在先帝身边的他也是看着衡玉长大的。
  对于衡玉与赵信之间的情谊,没有人会比魏贤更加清楚,如今的衡玉就好像是把他身上的悲伤都化成了武器,魏贤一瞬间就想起了一直存于他记忆中的一幕。
  彼时的先帝已经瘦得脱形,那天难得有些精神,便要魏贤扶着他去御花园晒晒太阳。
  在这满园春色下,先帝似乎起了谈话的兴致。
  “魏贤,你还记得玉儿当年被许斐罚抄一百遍《礼记》的事情吗?”
  自然是记得的。但先帝似乎不需要他的回话,自顾自说了下去,“玉儿不曾与朕抱怨过这件事,但朕后来还是听说了。”
  “当年他为了科举要学五经,原已选了主治《春秋》,许斐却硬是压着他主治《礼记》。朕当年还曾说许斐待玉儿太过苛责了些,但后来看玉儿殿前策论,却突然懂得了许斐心中的想法。”
  先帝已经许久不曾说过那么长一段话了,他说完之后喘了很久的气,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陛下,您身子不好,我们该回去了。”
  先帝摆了摆手挥退魏贤,自顾自望着那浩浩蓝天,“许斐是怕了。”
  当年魏贤没有听懂陛下话中的意思,如今望着这样锐气逼人的衡玉,脑中灵光一闪,却突然知道了先帝当年话中的未竟之意。
  ——学礼却无君臣尊卑之心。
  先帝是他的剑鞘,但如今少了能够压制他的剑鞘,他接下来会做些什么呢。
  魏贤望着那有些灰蒙蒙的天,突然又觉得眼眶一热,刚刚压下去的悲伤再次涌上来。
  许衡玉为先帝挥剑,站在风口浪尖进行改革,将自己所有的忠诚献于先帝。
  而先帝明知他无尊卑之心,他日若有机缘改朝换代也并非不可,却仍然给他留下了那道旨意,护他周全。
  这样的情谊,这样的情谊!
  对于外界所有窥探的目光,衡玉一概没有理会。他只是站在那里,静静等着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国不可一日无主,还请太子登基主持朝政。”
  “请太子登基。”
  先帝已逝,太子乃储君,登基为帝名正言顺。朝臣俱跪,请太子登基为帝主持朝政的声音响彻在整个乾清宫外。
  赵函身为这场事件的主角,不知道为何,他突然想要看一看衡玉此刻的表情。
  他望过去,却只能看到衡玉和刚刚一样一派平静,不曾有片刻失态。
  “吏部右侍郎乃先帝亲信,不知对于孤登基此事可有异议?”赵函心底突然泛起一股不甘,这般逼问他。
  太子还未登基,难道就要清算先帝的亲信吗。即使知道衡玉改革的做法触怒了不少人,但赵函这幅做派还是让有些臣子产生了兔死狐悲之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