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津门周氏

  又遇到瓶颈………唉!!
  过渡章节,可以不看!
  看着眼前乱糟糟一片,主任委员夏奈眉头紧皱。
  这位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科院终身院士。此外,他获得英国学术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美国全国科学院等七个外国最高学术机构颁发的荣誉称号,有“七国院士”美誉。
  他的眼光落在空出来的四个座位上,其中一张座椅上贴着名牌张博驹。另外三个座位则是上博、津博还有长安博物馆的代表。
  老张照例没来,他很少参加这类会议,原因很简单,尿不到一壶去——在座的各位都是典型的学院派出生,而老张自称“野狐禅”。
  大家关系虽然都不错,但不能掩饰“学院派”和“实践派”相互之间的看不起。
  不过,今天这事,夏奈准备散会后给老张去电话,听说那位香江小伙子购买的东西,全在他家库存着呢。
  端起瓷杯,喝了口茶后,夏奈将杯盖在瓷杯口磕了磕,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夏主任有话要说的表示,二十多人出席的会议室,很快安静下来。
  夏老爷子其实很不喜欢这种会议,往常总是大家聊聊天,然后各回各家,大家都很忙,都有很多课题需要去解决,哪来的闲心掰哧这些事?
  “大家吵吵没用!”老先生一句话揭开真相。
  他直接说道,“这件事,涉外,最终还是要交给部里,部里还要考虑外联、侨办的意见。你们当我没问?”
  他环视全场,笑容有些无奈,然后落在贾蓝坡的身上,“老贾,卖东西的事情,我们恐怕阻止不了。不过,你有一句话说得对,我们必须得清楚,有哪些好东西,落到哪些人的手中。虽然我们下面的各个博物馆经费不足,但总有一天这种情况会改变的。了解这些东西的具体下落,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会把那些东西再弄回来呢?”
  夏老爷子说的是理想,谁也没把他后面的那些话当真。
  徐梆达低头对单世元耳边轻声说了两句,他清楚卢灿非常忌讳别人清点货品。毕竟收了卢灿的捐款,上次去香江,卢家招待甚为周全,这份人情要还的。
  单世元咳嗽两声说道,“夏主任的建议很好,我们确实需要了解到底有多少好东西掩藏在这些外贸商店中。”
  “夏主任,我的建议是,普查一次这些商店的仓库,顺带着也就将那小子买走那些货品的名录带回来。这样一来,也避免了直接清查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您看怎样?”
  这主意听着不错,可毕竟还是大网捞鱼,漏者多多。外贸商店确实有售出数据,可那是统一销售数据,你能查清哪一件商品是卖给香江那小子的?
  哪有刚才贾老提到的直接清点卢灿所购置货品来得直接。
  可偏偏有道理——维护了港商的面子。
  夏老爷子低头有喝了口茶,可能喝多了,有些苦涩,皱皱眉头后,他抬头对单世元笑笑,“单院长的建议,有道理,回头就安排文物交流中心的的人,把京城各家外贸店摸摸底。”
  贾老还想要发言,夏主任压压手,让他坐下,“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稍后我会把我们的意见汇报给部里。”
  “接下来,大家聊聊津门老冯说的那件事。”
  自然是冯德生要求清点卢灿在津门张家采购的那些物件。
  “清点?我看就算了吧。”
  这次开口的是徐梆达,一帮老人中,他这位六十来岁的人,不算大。咽了口茶水,他继续说道,“不过张淑成老先生家中的那尊克镈,确实是件好东西,得要想想办法。”
  文管会、文物局等一系列涉及文物管理的机构中,“故宫”的势力,从来都是最大的。虽然这一次故宫帮卢灿说话了,可并不意味着他们没别的心思。
  譬如,卢灿所拥有的那件“克镈”。
  蒋氏大溃败,将故宫内绝大多数高古时代的青铜器带到台北,尤其是那些带铭文的器件,一件没留。
  现在故宫内所存留的高古青铜器,基本上都是建国后重新征集上来的,数量依然很少。此时衡量一家博物馆是否有底蕴,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金石”器。
  这也是为什么台北在此后二十年,屡屡自夸,中华文物精华尽在“台北故宫”,即便是京城故宫藏品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他们。
  是的,京城故宫盯上卢灿手中的那件克镈!
  ………………
  卢灿接到张博驹张老的电话,已经是傍晚时分。
  下午接待华克倖带来的两拨客人,收入囊中九件器物,其中还有一件是馆藏级作品——元代全能画家刘贯道的《双鹿图》,由此而来的兴奋,都被这消息冲散不少。
  不过,这件事轮不到自己头疼了。
  下午,香江家中已经回电,这件事卢嘉锡亲自出面——他在香江筹备完理想基金之后,就会赴京,亲自洽谈这件事。
  家主出面,自然比卢灿这个半大小子要受重视。卢家明天就会通过新华香江分社传话,卢嘉锡不日北上,商谈助学事宜。
  电文中说的很明白,让卢灿不要去参合这件事,潜心游玩便是。
  看到丁一忠取回来的电文,卢灿心下也感动不已。老爷子对自己的信任或者说“肆意妄为”太包容了。
  虽然卢嘉锡的话不多,但卢灿能看出来,他对北边一直心有顾虑。
  作为传统学者,以及儒家中庸学说的拥护者,卢嘉锡其实更想随大流,不出风头不冒尖,坚决不做出头的椽子。可自己北上不说,先是捐款故宫以供文物修复,现在又提出大规模助学的举措,这两条都算趟了先河。
  别看罗桂祥家族与内陆关系好,翻翻历史,他们有过如此大动静的做法吗?
  同时,带回来的电文中,还告知卢灿,另一件他在京城决定的事情——投资新加坡大华银行的谈判结果。
  卢氏纳徳轩珠宝与郭胜利达成私下协议:卢家拟定投资三千五百万美元,拿到不低于百分之十五的大华银行股权;股权交易将由马来西亚郭家做介绍商,菲利普斯财务公司负责谈判;一旦股权交易成功,卢家支持郭胜利担任新一届大华银行的执行总裁。
  电文结束时,老爷子提了一句,卢家驻大华银行董事一职,将由卢灿担任。
  这是要给自己上辔头呢。
  无所谓,这次内陆之行后,卢灿自己也想好好歇歇。
  走得路越多,越觉得自己的见识浅薄。这次回去后,好好沉下心,多学点。
  “灿哥,给周老的礼单,准备好了,你看看合适吗?”孙瑞欣拿着一份清单进来,打断卢灿的沉思。
  “周老家曾经是大富之家,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我们只是去拜访,不是认亲,心意到了就行!”
  是的,他明天准备去看望周淑涛。
  虽然在他看来,图谋周家藏书无望,但周淑涛这位老人,值得尊敬。
  另外,周老与张博驹老爷子的关系非常好,他今年虚岁九十,现今卧病在床,张博驹身体也不算好,因此抵津之前,他一再叮嘱,让卢灿替他去看看周老。
  津门周氏,祖籍皖省建德(今池州东至县)。周家发迹于周兰溪,即清末干臣周馥。
  周馥年轻时多次应试不中,同治元年,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
  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读过书,头脑机敏,深得李鸿章赏识,即“招往办文案”,也就是师爷幕僚之类的文职。
  如鱼得水,从此,他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三十余年,诸多赞画,深受李鸿章的倚重,组建北洋海军、武备学堂、津门电报局、开平煤矿创办过程中,出力甚笃,堪称后期洋务运动的实际操盘手。同是,周兰溪对办学非常热心,复旦公学和安徽公学都是他筹建的。
  他的一生,由落魄书生,最后竟然登顶成为两广、两江总督,权柄一时,堪称传奇。
  周家一门俊杰,周兰溪的小儿子周学熙更了不起,被誉为北方民族工业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两任袁世凯的财长,被誉为袁世凯的钱袋子。
  他一生创办了众多实业,开平煤矿是他的杰作;启新洋灰厂,是当时唯一的大型国产水泥工厂;京城自来水公司;津门最大的纺纱厂;津门洋火厂;津门火碱厂更是近代中国第一家化工厂。诸如此类的工厂,非常多。
  周淑涛老先生,是周学熙的亲侄子,周学海的第三子,著名实业家,又是一代藏书大家,还是知名的党外人士。
  周家除了周淑涛喜欢藏书之外,还有邮票大王的周金觉、瓷器收藏大家周振良、字画收藏大家周志福;佛经收藏大家周书伽;古墨大王周少亮……
  周家子孙昌隆,后人精英辈出,承长辈影响,基本上各个爱收藏。如果将周氏家族后人的藏品收拢在一起,绝对能将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甩三条街。
  这些人物个个精彩,而且夹袋中都有好货,卢灿想要在津门收到好东西,他能不去周家吗?
  不说其它,单单是邮票大王周金觉手中的“民/国四珍”邮票,就够卢灿流口水!
  周金觉老先生故去多年,也不知道他当年收藏的那些邮票,流落何方?
  邮票,一直是虎园博物馆的短板中的短板——直到现在,卢灿未能收到一枚真正有价值的邮票。
  津门是民/国时期邮票发行大区,卢灿还寄希望这里,丰富自己的邮票种类!
  在中华文化圈,集邮是小种类收藏,但如果放至世界,邮票收藏的人数,绝对能进入收藏品类的前三!妥妥的收藏大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