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台北应对

  台北故宫多精品,这一点,业界共知。
  台北故宫与大英博物馆、法国罗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它的总藏品有近七十万件,其中超过九成五,来自北平故宫,余下部分为征集和捐赠。
  三十七年(1948)秋,国共战争形势逆转,故宫和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中博筹备处决定挑选文物精品运往台岛。
  该年年底,第一批文物箱件由海军载运驶离金陵,抵达基隆。次年,第二批文物由商船,第三批箱件仍由海军载运。故宫运台文物共2972箱,只是北平南迁箱件(13491箱)的百分之二十二,但均属于精挑细选,总数量达到六十四万七千多件。
  迁台的学者当时认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国家的象征,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铜器;文人重视书画,书画本身也好运载,能拿的尽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仅宋画即达943幅,宋元山水画系列可构成台北故宫的极品特展。中国有君子佩玉之说,故玉器也拿走不少,数量难以统计。陶瓷易碎,只拿走了一部分,但也达到惊人的17934件,集中了北平故宫博物院各瓷器陈列室与敬事房的精品,可谓名窑毕备。(此数据来自时任故宫院长马衡老先生的回忆和当时的表单记录)
  金石、字画、玉器、陶瓷,是台北故宫最负盛名的四大项,也是台北故宫屡屡在国际上拼得荣誉的四大主项,现如今,字画项竟然出问题了?
  在庞大的台北故宫字画藏品体系中,董其昌的纪游图册,实在算不上顶级精品,但这件事所带来的影响,非常恶劣——这件事会直接昭示故宫的鉴定和管理人员,技术是否过关?
  它影响的是台北故宫整体形象!
  原本想回家休息的蒋复璁老先生,让司机直接将车子开到士林区外双溪至善路,这里是台北故宫修缮及点检总部。
  此时,天色已黑,普通工作人员已经下班,但蒋老先生知道,有一人一定还在研究室。
  “告诉李仲明,我在办公室等他。”老先生对主任秘书周工鑫挥挥手,自己先行上楼。
  李仲明,台北故宫字画类鉴定专家,修复装裱大家,本人也是大书法家。
  此人学识优卓,品行高洁,性情敦厚,唯一的缺点就是非常不喜欢何人交往,自闭到甚至不愿意见人的地步。
  董其昌纪游图册,李仲明很早就发现是临摹的,也做了汇报。李老先生非常牛,他甚至从董其昌诸多代笔作品的笔法中总结出,这套图册的代笔人是赵左(苏松派代表画家)。
  鉴于赵左名气要远低于董其昌,而且这件事也存在内部争议,影响并不好,因此,台北故宫一直隐瞒这件事,这件作品也从未公开展览过。
  这件事怎么就传出去了?蒋复璁老先生想听听李仲明的解释。
  蒋复璁坐在办公室沙发上,轻叩扶手,琢磨着这件事,如何应对。
  不一会,周工鑫带着李仲明走进办公室。
  “师兄,您回来了?”李仲明的眼镜像瓶底,即老花又近视,人清瘦的厉害,明明比蒋复璁年轻二十岁,可两人看起来差不多。
  李仲明性情自闭,喜好研究,不善人际关系,他能在台北故宫立足,全托蒋复璁的关照。因此他对蒋复璁,非常尊敬。
  除此之外,两人还有另一层关系:李仲明同样毕业于北大,蒋复璁是他的同门学长——两人的恩师都是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北大校长蒋梦麟。而且,两人都是蒋梦麟的入室弟子,所以,蒋复璁的官职如何变化,李仲明的称呼始终不变——学长或者师兄。
  “嗯,你坐。”蒋复璁抬手示意。
  等李仲明坐下,蒋复璁侧着身子问道,“今天报纸上的事情,你知道吗?”
  “报纸?什么事情?”李仲明茫然的摇摇头。
  果然如自己所猜,他对此一无所知。蒋复璁让周工鑫拿过一份《中时报》,递给他并说道,“香江中大,发现两幅董其昌纪游图册的残页……”
  李仲明立即站起身来,报纸也没看,嚷嚷道,“好事啊,我们去联系中大,看能不能征集过来。”
  老先生直率,想的尽是好事。
  蒋复璁啼笑皆非,向下按按手,“你听我说完!”
  哦,李仲明也发现自己冒然打断了师兄的讲话,又坐了下来。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拿我们馆中所藏的董其昌纪游图册说事呢。”他用手指点点李仲明手中的报纸,“你看看……那些报纸都胡说八道些什么。”
  老先生趴在报纸上,看看标题,“咦?他们怎么知道我们馆中藏有这个东西的?”
  许佳闻弄到的资料还是比较详实的,甚至连台北故宫所藏董其昌纪游图册的编号都弄到了,多数内容并非胡说八道。不过,在最后一段,对台北故宫的管理、鉴定、核准能力提出质疑,这才是蒋复璁老先生生气的原因。
  放下报纸,李仲明老先生有些茫然。这种事,已经超出他的思考范围。
  良久,他说出一句让蒋复璁和周工鑫两人哭笑不得的话,“他们说的并不准确,我们馆藏的那幅图册,正式名称应该是《苏松赵左临摹董其昌纪游图册》。”
  “那份图册算不得伪作,是正统的临摹作品。”
  “其理由有二:首先通篇并没有仿题跋、印章、更没有留下玄宰的字号,因此不能算是赝品,只是临摹;第二,在这份图册中,赵左还另行创作了三幅。也就是说,有三十三幅临摹董其昌,三幅自己创作的作品。”
  “所以,这份图册,不是伪作,而是赵左个人的习作册。”
  “他们的报道不准确,我们应该纠正这些报纸的说法,以免误导别人。”李仲明老先生是真正做研究的人,根本不懂官场、商场上的那些勾心斗角。
  老先生口中的赵左,是董其昌的好友,也是董其昌的长期代笔人。赵左创苏松画派,明末知名的画家,其绘画能力并不逊色于董其昌。
  但赵左相比董其昌,有一大不足,董氏所具有的超凡书法/功底是赵左力所不逮的。
  所以台北故宫所藏董其昌纪游图册上文字很少,正是因为相比董的书法,赵左自认不如,才没有动笔。
  李仲明正是依据“无钤印、无题跋、少题字、自作画”这四点,鉴定这本图册,并非媒体上所认定的伪作,而是赵左的临摹练习册。
  听完李仲明的说法,蒋复璁沉默无语。
  话说此时的学者,无论是台岛,还是内陆,对待专业的态度,非常求真求实。远不是三十年后,台北故宫那副拖拖拉拉,死不承认的无赖学者模样。
  蒋复璁摸摸额头,觉得按照李仲明的思路,倒也不错——借助此事,将这本馆内也颇有争议的董其昌纪游图册,就此正名为《苏松画派赵左临摹董其昌纪游图册》。
  也算是结束一段纷争。
  “仲明啊,你整理一套完整的、有关这本图册的鉴定报告,明天给我。”蒋复璁真的有些累了,他靠在沙发背,说道,“我安排书画部,内部讨论一次,争取在后天,给外界媒体一个详实的答复。”
  他又回头对周工鑫吩咐道,“明天安排老纪、繁中他们都过来,参与鉴定。另外,帮我联系素心楼,问问钱师叔身体还好不好?能不能见客?就说我明天抽空去拜访他。”
  相比师弟的单纯,蒋复璁可谓聪明绝顶,老奸巨猾,他很快想到如何对付中大的方法。
  素心楼,是钱穆先生的住宅。蒋复璁为何要找钱穆?
  钱穆是新亚书院创始人,香江中大创始人之一。在中大,钱老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蒋复璁找他,无非是想要尽快将此时压下去。还有就是,看看能不能将这两幅画“募捐”上来。在他看来,这件事应该不难,中大嘛,毕竟不是外人。
  为何要这样说?还得从钱穆说起。
  钱穆老先生虽然只比蒋复璁大三岁,但辈分整整大一辈。
  钱老十六岁开始担任教师,二十年代末便开始担任燕大和北大的教授,当时蒋复璁还在北大跟着老师读硕士。钱穆与蒋复璁的恩师蒋梦麟是同事,两人关系非常好,因此他就天然就涨了一辈,成了蒋复璁的师叔。
  中大这些年因为钱穆的关系,和台北故宫的合作、交流以及研究,很多。
  因此,蒋复璁很自然的认为,这件事应该不难摆平。
  李仲明陪着师兄走出办公室,“师兄,我想去香江中大,实地见见这两幅画,您看可以吗?”
  台北故宫中的董其昌纪游图册是摹本,现在听说两幅真本残页出现,他心如猫挠,非常想见见真品。真品、摹本,对比着,还有比这更有趣的书画研究了吗?
  蒋复璁觉得他的提议不错,怎么着也是中大那边一干教授的自说自话,究竟是不是真品,还得要自己派人鉴定,才放心。这个人选,自然是李仲明最合适。
  于是他点点头。
  “明天开完鉴定会,你就可以去。我给你写两封信,带给马临和金耀基,他们会给你一定便利的。如果可以,直接将那两幅画带回台北,我也见识见识。”
  老先生的口气不小。
  他还真不是吹的,他口中的马临,虽然是香江中大的校长,可那不是钱穆,无论是学术还是辈分,乃至资历,马临都要差他几条街。
  而此时,许佳闻、许家耀、罗大伟三人正站在新亚书院院长办公室内。
  案板桌后面坐着一位微胖,戴黑方框眼镜,叼着烟斗的中年人。
  正是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老先生。
  他此时火气正旺,将三位上晚自习的学生抓来问话。
  金院长的眼神很凌厉,盯着这三位捣蛋的学生,想听听他们怎么解释今天发生的这件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