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六章 杂交水稻的产量

  这一次跟上次不同。上次吴尚书与金公公事先没有通知,直接来的润州。而且双季稻在大宋也不是新鲜事,稻田养鱼能增加产量的方法,杜锦宁也没有向赵晤报备过,只是写在了《种田记》的话本里,他们根本没想到在杜锦宁的指导下,亩产会增加那么多。
  他们当时来的目的,只是想认证一下双季稻是否能在润州种植成功而已。
  但这一次却不同。
  杜锦宁来润州,除了种植双季稻外,就是要研究新稻种,这是赵晤派她到润州来,并且没有给她分派任何衙门具体事务的原因,也是关嘉天与陶华晖等人连她职责范围内的农事、水利都分担过去的缘故。
  也因此,这一次的意义,跟上次完全不一样。
  关嘉天、陶华晖和马剑三人听到金公公与吴尚书从京中过来,在收割那日也放下衙门的一切,跑到杜锦宁庄子上来亲眼认证新稻种的成功。
  合作过一次,大家都已熟门熟路了,便是宋庄头面对宫里的太监和二品大员,都已淡定得很了。
  大家去了田里,仍是金公公任指一块田地进行收割,同样是庄子上的精壮汉子组成的一只收割小队,如同杜锦宁在现代看到的收割机一般,金公公指哪里,他们就并排向前推进,不一会儿的功夫,那块田地就只剩了短短的禾茬与躺在地上的一束束的稻穗。
  另有几人拿起地上的稻穗,走到边上经过杜锦宁指导木匠改良过的打谷机前,将稻谷脱粒,一颗颗饱满的谷子跳跃进谷桶里。
  庄子上的这些汉子,比起前一次更加有劲儿。
  在杜锦宁的带领下,他们去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好日子。今年眼看得稻谷比去年的还要好,而且宋庄头也说了,东家坚持按照约定来,只收两成租子,可想而见今年他们的收益会有多少。不说有盈余置产摆脱佃农的身份,至少生活能丰衣足食。
  想起以后的日子都能这么好,而且越来越好,他们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力气。
  宋庄头为了表达对杜锦宁的感恩之情,还是滔滔如江水的敬佩,一个劲的在金公公和吴尚书面前说杜锦宁的好话。
  杜锦宁听得脸红,直接打断他的话:“别啰嗦,去把称准备好,一会儿收割完这亩田地就称种。”
  “是,是。”宋庄头现在对杜锦宁的话无不依从。
  其实称早就准备好了的,杜锦宁也就这么一说。不过宋庄头还是仔仔细细地把称检查了一遍,吴尚书和金公公也去过目了一遍,以保证一会儿称出来的重量都是真实的。
  不一会儿,一亩田就收割了一小半,谷子都脱了粒,被宋庄头几人用箩筐都装到了一边,等着称重。
  州衙户部的胥吏也在旁边等着了。一会儿他们要看称和记录稻谷的重量。
  杜锦宁看差不多了,反正人手都是够的,那边割禾脱粒,这边称着,互相也不耽搁。
  她便问道:“金公公、吴大人,咱们是不是可以开始了?”
  “开始吧。”吴尚书从小兀子上站了起来。
  庄子上的人收割,他们还可以让下人端个小兀子坐在阴凉处,称重就不行了,需得到太阳底下晒着站着,亲眼看着称,以免出差错。
  毕竟领的是皇差,不能有半点差池。
  杜锦宁一声令下,特意抽出来的四个庄稼汉便把一个个箩筐都挂到称上,户部的胥吏在称杆上滑动秤砣,很快读出了重量,另两个胥吏就在纸上记录数据。
  为了节省时间,两杆称同时进行。金公公与吴尚书一人监督一杆称,看看户部的胥吏报数是否有误;关嘉天与陶华晖两人则监督记数的两个胥吏。
  称完重量的装满稻谷的箩筐,被人挑到晒谷场上去倾晒,再把空箩筐挑回来,一会儿还要称重,扣除空箩筐的重量。
  一个个箩筐被放上称再放下挑走;另一边,收割、脱粒、装筐同时进行,一个个装满稻谷的箩筐被送来,大家都紧张忙碌,却井然有序,不到半个时辰,这一亩田地的稻谷就收割完毕称重好了。
  空箩筐的重量称出来后,吴尚书用手帕抹了一把汗,道:“好了,算一算看亩产有多少。”
  两个胥吏顿时“噼噼啪啪”把算盘打得飞快,计算完毕后又重新算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两者相加,最后报出一个数据:“六石三十九斤。”
  大家一听,震惊之余,都笑得合不拢嘴。
  湿稻谷晒干后会失去重量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说,这亩田地干稻谷的亩产量能达到五石有余。
  吴尚书对杜锦宁赞道:“杜大人,了不起啊。这还是下田呢,要是上田,不得比这里多出一石有余。”
  杜锦宁点点头:“应该差不多。”
  当初袁隆平是慢慢摸索,从最初的杂交水稻研究到超级杂交水稻,有一个过程。而她把理论直接拿来用,直接奔超级杂交水稻去的。这产量也在她的预料之中。如果化肥农药能跟上,产量会更高。
  这块田,是去年种玉米的旱地经水利改良而成的,能有这样的产量,她已经很满意了。
  金公公与吴尚书去年来过,还亲自到这里来掰过玉米,倒也记得这块田。看到杜锦宁做的水利工程,把旱地改良成了水田,而且还获得了这样的高产,两人心里也是相当震撼。
  “说起来,去年咱家带回去的玉米,皇上、太后娘娘和长公主殿下都特别喜欢。”金公公道。
  杜锦宁笑道:“皇上的赏赐我也收到了,多谢金公公的美言。”
  去年赵晤吃着玉米感觉味道好,又知道这东西容易种,今年已经叫人在御田里种了玉米,所以今年不需要金公公再在她这里带玉米回去了。
  赵晤不光让人在御田里种,听到杜锦宁及齐伯昆说这东西的好处后,也下令让耕地少,土地贫瘠的地方种植玉米了。种子也不难获得,直接让这些省州县用粮食跟桂省换。
  也因为这个,赵晤给杜锦宁赏了些金银绸缎,并许诺在她的功劳簿上记上一功。
  “走吧,咱们去中田。”吴尚书道。
  有了土质最差的下田打底,他对中田和上田的产量更加好奇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