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兵马的困境
郭子仪说完这个问题,李倓和李光弼都是半天没有说话,的确现在他们手里三路大军加在一起也不过就剩下七万人马了,就算是死守幽州城都是捉襟见肘的,去了范阳,一旦战败一场,估计就连幽州都保不住了。
“咱们既然已经成功的拿下来幽州了,也不用急于进攻范阳,不如就在幽州暂且休整一番,将此时的情况告知陛下,看看能不能从别的节度使那调拨几万人马过来。”
这样的话李倓当然是不会说的,而是李光弼说的。
李光弼其实也是一个脾气比较刚的人,本来他们三路大军说出去那的确是挺吓人的,但是李亨只不过就给了他们那么十几万的人马,依靠着这些人马能到这一步本身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他们已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了,所以李光弼觉得有这个功劳在手里,他们绝对不能再报喜不报忧了。
“这件事,的确是应该让陛下知道了,只不过这封书信还是要让副元帅来写,口吻上也要拿捏妥当了,不然咱们几个的功劳可就不值钱了啊!”
郭子仪是他们三个人里面的绝对主心骨,这样的事儿放在他的身上其实也是无可厚非的,郭子仪闻言点了点头,他也是觉得有必要让李亨知道一下现在这里的情况了。
三路人马在幽州城整治官吏,收复降卒,而这里的情况也是通过郭子仪的一封书信送到了太极宫里。
收复河北道,显然是现在大唐的头等大事,也是李亨日思夜想的事儿,只有把河北道收回来了,大唐才算是完整了,李亨这个皇帝也才能算得上是没有给自己的祖宗丢脸。
在这个事完成了之前,有很多事李亨都是不敢去触及的,特别是在李隆基老爷子还在兴庆宫里面住着的情况下。
比如说多找点各地的美姬,充实充实自己那冷冷清清的后宫,再比如说找个自己可心的女子让她成为皇后,再比如说让李豫尽早成为大唐的太子。
所以当幽州被收复了的消息到了李亨的眼中的时候,他的激动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幽州几乎就是河北道的核心,虽说李亨也知道叛军的真正中心应该是在范阳,但是幽州和范阳距离不远,幽州又比范阳更加的易守难攻,这么难啃的骨头都已经啃下来了,范阳拿回来还远吗?
只要范阳被他们给打下来了,李亨这个皇帝当的也就完整了。
不过郭子仪提到的兵马的缺少,李亨也不是不知道,最开始的时候大唐兵马就是不足的,这他是知道的,所以他也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长安城周边的驻军,不过现在河北道的人马不够了,李亨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不能去动用长安城外的驻军,那可是他活命的本钱。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拿下范阳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了,所以李亨把目光放在了南边的几个节度使的身上。
他们的手里是一定有不少兵马的,而且在这场动乱里几乎没啥损失。
之前战争的结果一点都不明朗的时候,他们都手握着自己的兵马暗中观察呢,心里面想着的都是大唐要是这回一下子散花了,他们手里的兵马不就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了吗?
不过现在,至少在李亨看来战斗的局势已经很明显了,叛军只剩下一个范阳,基本上是翻不出什么大的水花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之前没出过力的更应该是赶紧给大唐多出一点力了,要不然等到大唐腾出手来秋后算账了的时候,他们也得吓个好歹的。
这件事李亨觉得有损大唐皇帝的威严,所以就没拿到朝堂上去讨论,甚至于都没跟李豫和李泌说,自己直接就派遣了几个人骑着快马带着自己的将领去了。
对于这件事李亨本来是信心满满,心说多了凑不出来,再给他们弄到个五万八万的人马还不是轻飘飘的,有了这些人马再加上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能耐,再有两三个月范阳不就是大唐的了吗?
不过事实证明,很多美梦都是一厢情愿的,纵然是李亨再乐观,最终他还是高估了自己这个皇帝现在对于那些封疆大吏的影响力。
足足等了半个多月,派出去的人马才纷纷回来了,但是没有一个人带回来了好消息,什么南诏目前蠢蠢欲动,本来人马就不够用,要不然大唐不单单河北道的问题解决不了,南边也要够呛了。
什么吐蕃人天天派兵到边境上强抢民女,要是他的兵马不在了,吐蕃人估计就成了下一个安禄山了。
反正都是诸如此类的理由,说出来也都是为了大唐好,而不是为了自己,但是结果就是谁都不可能拿出来哪怕是一万人马来支援河北道的战事。
白白的浪费了半个多月,却一个兵马都没有来,李亨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他不是一个狠辣的人,至少对于除了自己儿子之外的人不是,所以他不敢冒险让郭子仪他们三人强攻范阳,一旦强攻失败了,就算是两败俱伤,结果也是大唐没了可战之兵,周边不管是异族还是自己的将领,只要是手里有兵的,到时候都有可能对着大唐发难,这不是李亨想象不到的事。
事到如今,李亨也不能管自己是不是丢脸了,他能求助的人,只有一个李泌了。
“先生,如今这河北道的战斗既然到了这么一个关键的时候,朕要去什么地方调遣几万人马给他们三人用以攻打范阳啊!”
李泌细细的看了看郭子仪的书信,也是深深的叹息了一声,他知道,老爷子轻易是不可能让皇帝替他们想办法的,到了这一步,显然是幽州城里面的人马真的不够了。
“陛下,关内征兵的事,之前我就曾经对广平王提出来过,到了这个时候,可以开始了。”
“征兵?先生,这征兵可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征来的兵马要想上战场,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