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一章 观望
丘吉尔第一时间与罗斯福取得联系。
“我认为我们的估计错了!”丘吉尔说:“德国人的新武器不是毒气弹!”
罗斯福闻言不由松了一口气,但丘吉尔随后的一句话让他刚放下的心又提了起来。
“但我认为这种新武器可能毒气弹更可怕!”丘吉尔说:“因为昨晚……它已经从西西里岛发射,然后摧毁了我们一个雷达站!”
为此,丘吉尔专程飞往华盛顿再一次面见罗斯福。
丘吉尔把所有的资料和分析都摆在了罗斯福面前,然后说道:“总统阁下,我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一场危机!德国人有一种两百公里甚至更远射程的武器,更可怕的是还有精度……那意味着我们所有的装备都会在它面前黯然失色!”
罗斯福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两百公里……这几乎在盟军所有装备的打击范围之外,虽然它可能无法命战机,但却可能迫使军舰无法靠近,坦克、炮兵等也得在两百公里之外,那么这场仗根本无法继续打下去了。
“我们是否把这款装备想得太可怕了!”罗斯福说:“它的命率或许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高!”
但罗斯福在说这话时是没有底气的,因为美国打仗往往也是不在乎命率而用炮弹堆,罗斯福当然知道……如果德国人这款装备可以批量大规模生产的话,同样也可以用数量弥补命率的问题。
“另一方面!”罗斯福说:“根据你们提供的情报,这种飞行炸弹的速度与‘喷火式’战机相差不大……”
“从雷达跟踪的数据来看是时速630公里!”
“飞机可以击落,那么这种飞行器也一定能击落!”罗斯福说。
丘吉尔不由定了定神,回答道:“是的,我派出的突击队曾经将它击落过!”
顿了下,丘吉尔继续说道:“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谨慎,因为可以预见,德国人拥有这款装备后很有可能会在北非发起反攻。更有甚者……如果他们将这款装备布署在法国的话,我们的登陆很可能会全面溃败!”
罗斯福闻言不由点了点头,丘吉尔说的的确有道理,如果转移战略重点在法国北部登陆的话,很有可能会遭遇登陆西西里岛还惨重的失败,因为到时军舰、运输船只怕还没开到岸边被击沉了。
“所以!”丘吉尔下了结论:“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在北非与德国人继续作战,寻求突破加贝斯防线攻占整个北非,等彻底了解了这款新装备的性能或者有了解决的方法后,我们再考虑转移战略重心!”
罗斯福听得出来丘吉尔这话的另一层意思……先别惹德国人,让他们把新装备用到苏联人身,这样英、美才能搞清楚这款装备的性能。
对此,罗斯福当然没有异议,因为这对美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另外,罗斯福还在考虑另一个问题:参谋长马歇尔不久前提到了一个“曼哈顿计划”,如果这个计划能成功的话,那么美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摧毁德国。
在这种情况下,时间越往后拖对美国同样是有利的。
于是事情这样定了下来,盟军继续在加贝斯防线轰炸、进攻。
对斯大林那边,可以给出一个解释:西西里岛登陆作战的失败证明,两栖登陆战是十分危险的,盟军在拥有制空权、制海权且兵力超过敌人的情况下尚且蒙受巨大的损失,如果在法国贸然展开更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可能会使盟军伤筋动骨反而对敌人有利。
斯大林在这方面没有经验,再加盟军在西西里岛的损失也是的确是事实,于是也拿英、美两国没办法。
其实,算英、美不找借口斯大林也拿他们没办法,谁让德国现在一心进攻苏联迫使苏联有求于人。
国与国之间的求助可不是用“国际道义”几个字可以说得通的,没有利益谁也不会免费救助或是配合。
另一边的秦川在西西里岛养伤。
医护兵每天至少要给秦川清洗伤口两次……早一次、晚一次,而且还有一大堆的消炎药,几乎都可以把药当饭吃了。
但是秦川却可以理解医护兵的做法,这时代可以说没什么消炎的特效药,青霉素虽然已经发明出来了,但是还无法批量生产(注:1942年美国开始大批量生产),所以价黄金,部队里的伤兵显然是用不起的。
据说希特勒被刺时能救活过来,是因为从第三国引进了青霉素。
另一方面,这里是西西里岛。
西西里岛潮湿温热的气候很容易导致细菌滋生,所以有些伤员虽然没有很严重的外伤,但却死于接下来的伤口感染。
秦川的伤势恢复得不错,这主要归功于医护兵对秦川的专人护理……绷带是单独清洗并沸水杀毒然后再烘干的(晒干的话不可避免的会有蚊蝇在其产卵或是粘染其它细菌),清洗伤口的药水每次都是刚开封的,而且单独给秦川使用。病房也是单人单间,而且还安排了一个勤务兵。
“尉!”这天隆美尔带着警卫员走进了秦川的病房。
“将军!”秦川赶忙挺身站好。
“伤势怎么样?”隆美尔问。
“好得差不多了!”秦川回答:“谢谢将军,我是说……为我的这些安排!”
养伤的所有一切都是隆美尔亲自交待的,其它官兵如果受伤了当然不会有这样的待遇。
“不值一提!”隆美尔回答:“这些都是应该的,如果不是因为这里很需要你的话,我应该让你回家休养一段时间!”
“是,将军!”秦川心里想的是,算让他回家他也不知道回哪。
“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隆美尔说:“一个是敌人又朝加贝斯防线展开进攻了!”
这的确是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盟军被拖在北非了。
“坏消息呢?”秦川问。
“我们在莫斯科打了败仗!”隆美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