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正琢磨着呢,有内侍进来禀告,说是霍将军求见。
霍雎刚从洛城回来,一脸的风尘仆仆,这一年来,他秘密负责查实谢隽春假死一案,来往洛城多次,并在北周各地布下眼线,查探谢隽春的下落。
卫简怀顿时收了心里的那一分旖旎,提起了精神:“如何,有什么进展吗?”
“启禀陛下,臣收到线报十八起,但都只是和谢大人略有相像罢了,另外谢大人在外地的几处私宅也都去查看了,这一年来无可疑之人入住,”霍雎的眉头紧皱,“如果谢大人若是还活着,那我真是要敬他一句佩服。”
难道真的……不在了?
卫简怀呆了片刻,一丝刺痛之感从心脏深处一划而过。
他深吸了一口气,拒绝相信:那个狡诈如狐的谢隽春,一定早就安排好了一个万无一失的退路。
“不过,臣最终查实了一件事情,”霍雎犹豫了半晌道,“那个从密道里出来的人不是谢大人,而是谢大人的堂弟谢汝庭。”
卫简怀想了想,依稀对此人有些印象,谢隽春家中男丁稀薄,几房嫡子中唯有谢隽春和谢立春两个嫡孙,还相差了十多岁,那谢汝庭是庶子一房,一直跟在谢隽春身后像个隐形人似的。
“还有一件事,臣不知道……”
霍雎的话音未落,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还有内侍惶恐的叫声:“长公主殿下请稍候片刻……陛下正在和霍将军说话……长公主殿下请留步……”
霍雎又惊又喜,立刻扭过头去,一脸渴望地看着房门。
“进来吧。”卫简怀冷冷地道。
卫婻大步走了进来,一双美目直视着卫简怀,眼中满是恼怒:“陛下,花梨子呢?你怎么说也不说一声就把它带走了?”
卫简怀瞟了一眼屋角,那只白猫正蜷成一团睡得香呢,连刚才他进来也只不过是翻了一下猫眼罢了。“你不是说,这是谢隽春要送我的吗?朕抱来又有什么不对?”
“你……”卫婻气得说不出话来,急急地走了过去,将花梨子抱在怀里顺着那柔亮的猫毛,一脸的疼惜:“花梨子,这几天是不是被吓到了?瞧你,都瘦了……”
一旁的霍雎眼中几乎要喷出火来,恨不得自己化身成那只白猫钻入卫婻的怀中,享受佳人的爱抚。
花梨子的猫眼倏地一下睁开了,不屑地瞧了霍雎一眼,“喵”地叫了一声。
霍雎咬了咬牙,恨恨地想:果然物随主人,这猫和它的前任主人一样讨厌。
“陛下,花梨子还是我带走了,”卫婻瞧也没瞧霍雎一眼,“你国事繁忙,必定照顾不好它。”
卫简怀一语不发,却摇了摇头。
“为什么?”卫婻诧异地问,“它可是隽春找来的,你日日瞧着它不难受吗?”
卫简怀站起身来,几步便到了她面前,张了张嘴,艰涩地从口中吐出几个字来:“皇姐,他在哪里?”
“啊?”卫婻的心脏别别乱跳了几下,瞪大眼睛一脸的茫然,“陛下在说谁?”
“皇姐自然知道我在说谁,”卫简怀盯着她的眼睛,沉声道,“这欺君之罪,他若是回来,朕就不再计较了。”
“陛下在说什么,我不懂,”卫婻被他看得有些心慌,“隽春已经离开快要一年了,我也很想她,夜夜盼着她入梦而来,可人死难以复生,我不明白陛下为何还要这样死死抓着不放,更何况,以前陛下不是很讨厌她吗?她不在了,陛下不是应当神清气爽再无顾忌了吗?”
“朕……”卫简怀哑口无言。
“安南告退了。”卫婻趁机躬身行礼,没想到这一躬身,花梨子便就势往外一窜,重新回到了屋角那个窝里蜷成一团不动了。
这个没良心的。
被卫简怀强行从宫人手中抱走之后,过了才没几天居然就乐不思蜀了。
卫婻有心再去抢回来,可瞧着卫简怀的眼神,她便打了退堂鼓,瞪了花梨子一眼便要走。
“皇姐,”卫简怀哑声叫道,“算朕输了,你让他回来吧,就说朕……很想他。”
-
卫婻和卫简怀乃一母同胞,对这个弟弟,她一直抱愧在心。
母后临死前拉着她的手,忧心忡忡,反复叮咛一定要照顾好弟弟,然而她却没有做到,以至于让卫简怀在异国受了那么多的苦。她卧薪尝胆,和谢隽春联手,终于盼到了得偿所愿的一天:卫简怀没有死,重新站在了这北周的最高处。
然而她也有些心灰意冷。
她的弟弟完全变了个模样,再也不是那个会腻在她身旁叫她“阿姐”的童稚小儿了,他冷酷、独断、多疑,最让卫婻难过的是,他和挚友谢隽春之间越来越生分,最后终于让谢隽春起了离开的念头。
虽然,离开对谢隽春来说,可能是件好事,但两人互相扶持一起走过了这么艰难的路,她很舍不得。
谢隽春离开后,卫简怀一直看上去冷漠以对、毫不在意,今天,是卫简怀第一次在她面前表达对谢隽春的思念之情,更是第一次向她示弱服软。
卫婻越想心里越热,走在路上的脚步都有些欢快了起来。
谢家三郎都已经去了快一年了,现在谢隽春回来也不碍什么事了吧?
既然卫简怀对谢隽春还是有感情的,那就好办多了,回来后坦白女儿身,从此之后换个尊崇的身份,也能嫁人生子。
这样,她和谢隽春又能成为手帕之交,从此快快活活地过日子。
卫婻被自己的这个念头想得热血沸腾,努力抿着的嘴角忍不住往上翘起。
“长公主殿下!”身后传来一阵叫声,霍雎急匆匆地追了上来。
扬起的笑容没来得及收起,卫婻有些尴尬地看着眼前这个英武的男人。
霍雎痴痴地瞧着她的脸,眼中是遮都遮不住的爱慕。
“何事?”卫婻淡淡地问。
霍雎这才回过神来,呐呐地道:“长公主殿下,我有一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