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第654章 大汉脊梁
塞外战场,秦军一战将来势汹汹的匈奴,逼会河套草原,无疑给关内所有人打了一剂强心针,让整个东汉都为之士气一震。
然而塞外的战局却远远还没有结束,匈奴虽然被逼回了河套草原深处,但他们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在一边整军备马准备卷土重来,一边还秘密调遣其奴隶部落羯族,从最北端的漠北草原偷偷绕道,绕过了卫青、霍去病、吕布的大军,向塞外四郡奔袭而去。
羯族的目标远非塞外四郡这么简单,他们要的是攻入关内,和羌、氐、鲜卑族那般在关内攻城略地肆意掠夺祸乱东汉。
而据说并州的雁荡郡城,更是秦小白的老巢,若能将之端掉的话,必能让堵在河套草原外的九百万秦军回防,如此匈奴大军才有卷土重来之机。
别看羯族是五胡中兵力最少的,仅仅只有五百万人,但却是五胡之中,最为凶残的一族,以人为羊肉而食,动不动就屠杀百姓十数万。
如此凶残的一族,战力自然亦相当凶悍。
在绕过了卫青、霍去病、吕布统领的九百万秦军,奔袭到塞外四郡内后,在郡内直是一路横行。
朔方郡、九原郡、云中郡、代郡这塞外四郡,每郡皆留有守军百万,亦有张巡、赵云、鞠义、高顺等强将镇守,但依然未能阻止羯族不断在塞外四郡中纵横深入。
不过张巡、赵云、鞠义、高顺,这些名将却也不是白给的,在羯族进入塞外四郡内后,皆不约而同出兵阻击羯族。
虽然各郡守军的兵马单方面都比羯族少太多,但皆拥有不弱的战力,且四郡守军之间还配合得十分默契,这给羯族进军的途中,造成了巨大的困扰和牵制。
同时,张巡、赵云、鞠义、高顺等将领,还在羯族来临之前,将各郡县的百姓都迁到了城池中去,保护塞外四郡的百姓免受战火波及,和凶残的羯族摧残蹂躏。
对于塞外四郡的守军不断骚扰拦击,羯族当然相当不爽,也想过要强攻塞外四郡的郡县城池。
不过考虑到现在卫青那边的九百万秦军已经收到情报,如果他们不能及时攻入关内的话,等卫青、霍去病率军而返,那可就坑了。
虽然塞外四郡皆是平原地带,又只有云中郡东北面有一道塞外长城,因此塞外四郡可谓是四通八达,不会被人堵住。
但想以卫青、霍去病的大军的战力,他们也绝对会追击得损失惨重。
于是羯族干脆不与之纠缠,直接一路攻向关内。
凶悍万分的羯族,的确是势如破竹不可阻挡,一路在塞外四郡中不断深入,仅用一日时间便直至雁门关下。
然而这破竹之势在到了雁门关后,却顿时哑然停止了,羯族再也难进寸步了。
作为东汉第一雄关的雁门关,有两百万人驻兵,且有穆桂英亲自镇守,简直就是固若金汤。
而羯族一路冲至此地虽不是强弩之末,却也是让他们力量损耗巨大,在这种状况下,让他们骤然面对如此雄关自然难动分毫。
这也是为什么,秦小白要夺取塞外四郡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有了塞外四郡的战略纵深后,塞外诸族就不能随时进攻长城,这个东汉北方最坚固,同时却也是唯一的防线了。
但羯族自然不会如此轻易妥协,随后又在雁门关下,一连急攻了两天一夜,可却仍然没有丝毫成效。
最终,算着日子,恐怕卫青、霍去病率领的秦军,也应该受到了消息,已经在返程的路中了,羯族这才只得放手,趁着那九百万秦军还未杀来率军先行离去。
临走时,还不有得感叹,汉人真是狡猾狡猾的,居然在这儿竖了一座这么难以攻破的关卡,下回来一定先做好大量攻城器械。
实际上羯族并不知道,关内并非他们想象中的花花世界,有着无数的金银美女任他们肆意掳掠。
也许凉州、幽州、冀州是这样,但并州绝不是这样,并州驻扎着秦军最强的一支部队,由兵仙韩信亲自领兵指挥,汇聚了整个楚汉时期的强将,拥兵千万的秦军楚汉部。
他们羯族真要费尽心力冲进关内,那等待他们的,也绝对是一个他们无法想象的迎头痛击。
而在羯族挥兵返回的途中,也都一直不消停,张巡、赵云、鞠义、高顺等人,看出了羯族不敢多做停留,甚至是逃亡之意,于是纷纷率领守军出击,一路在后面突袭、追击的。
打得原本就在雁门关下,就被耗得筋疲力尽的羯族,更是遍体鳞伤。
虽然没有损失惨重,却也是狠狠被脱了一层皮……
……
与此同时,匈奴估摸着时日,羯族应该已经攻入塞外四郡,甚至是关内了,而堵在河套草原外的秦军如今也已经退去。
这让匈奴上下皆为之大喜,以为他们的计谋得逞,于是再度率军倾巢而出。
却不料,在匈奴拥有高级卧底的秦军,早就洞悉了匈奴的一切动向,特意先率军退去,让匈奴以为秦军返军塞外四郡了。
实际上卫青、霍去病却率领着秦军藏军在河套草原外不远处,等着匈奴举兵渡黄河渡到一半的时候,率军击敌与半渡。
被如此一重击突袭,匈奴顿时大溃败,再次悲剧的刚刚冒头,就又被打回了河套草原深处去,这感觉就像是在被秦军打地鼠般……
而这次卫青、霍去病却并未放任匈奴缩回洞中去,而是率军深入草原追击匈奴数万里,杀得匈奴丢盔弃甲。
秦军则在这一路追击之下,掠夺了匈奴千百万头牛羊,并且为国家夺回了大片河套草原。
此战,秦军为大汉,再创一大捷。
……
诸侯皆败,唯秦小白不败反胜。
举国皆退,唯秦小白不退反进,
东汉十三州的玩家们皆为之心头一震,衣冠南渡的撤退浪潮为之减缓,人们纷纷停下脚步,向北回望。
似乎看到哪儿有个人,独力为他们,撑起了整个大汉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