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刘仁轨作为老臣很直白的问出了这个话题:“禅位之后,圣人如何?”
李显正色道:“黄帝言我虽不堪帝位,却能承摄政之重,太后已决意任命我为摄政王。”
太后当皇帝,皇帝当摄政王,饶是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朝廷柱石们此时也觉得有点晕。
#活久见#
在场的人很快就都妥协了,摄政王三个字一出,很多人心思就活络了,他们觉得李显禅位可能并不是自愿,这也更加突出了李显是遵循上天旨意才这么做。
更多人觉得就算李显禅位了,但是他是摄政王啊,将来谁说没可能问鼎帝位呢?
还是那句话能够当上高官的都没有傻子,就算是正直之士也是懂得灵活变通的,否则早就死了。
李显的禅位诏书写的十分痛快,而武后,或者称她为武圣人的诏书也写的十分痛快:第一份诏书就是李重义过继为孝敬皇帝嗣子,封安乐郡王,第二份就是封李显为摄政王,食封八千户,然后是种种优待,李显大概是大唐建国以来除秦王李世民之外最有权势的亲王了。
甚至李显的待遇已经快要比得上太子了。所有人看着诏书都若有所思,大家都觉得太后虽然当了皇帝,但是前皇帝明显还是个皇帝预备役,哪怕没有立他为太子,看这形势也差不多了。
这让许多人变的心甘情愿了一些,很多人对李显的忠心是有一定限度的,他们并不是忠于李显,而是之前已经站队了,现在改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李显倒台,那么他们显然更不会好过,为了他们自己也要保全李显。
帝位的交接在朝堂之上表现的十分平静,当然私底下也一样暗涛汹涌,只不过李显不想去管那么多了,他现在只想赶紧搬家,他的东西,李重义的东西,白胖子的东西都要搬回摄政王府。
嗣圣元年三月,武帝登基,加尊号圣母神皇,改元光宅,大赦天下。
神皇登基引来了很大的反弹,不过幸好有李显做背书,并且用很坦白的话告诉民众——神皇是上天选中的,若是不让她登基会下一整年的雪呦。
自此,反弹虽然依旧有,却不那么强烈了,毕竟在老百姓而言,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他们更注重自己的温饱,也就是一些读书人非常不忿。
李显本来以为政权交接算是平稳过渡了,结果没想到,还是有人负隅顽抗。
光宅元年九月,故司空李勣孙柳州司马徐敬业伪称扬州司马,杀长史陈敬之,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
李显:复辟你妹!老子可是摄政王!你复谁家的辟啊!
作者有话要说:
于是李显的封号谁猜到了←_←
还有有些人觉得武后一直在耍阴谋诡计,其实这不是她要耍阴谋诡计,而是她用不了太光明的手段,因为她不是皇帝,命令不了更多的人,皇后太后都是依附于皇帝存在的,她就算下诏都要用皇帝的口气去下诏,要不然没人听!
第157章 157
修葺好的王府小花厅,春意盎然,茶香袅袅,只可惜在案几之前坐着的人似乎并没有闲暇欣赏这份美。
李显慢悠悠的喝着鲜榨果汁,而他对面的李旦面前则摆着李显这辈子都适应不了的茶。李旦脸色阴沉的看着李显悠然自得的样子,真是恨不得直接掀了面前的案几。
“七兄!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喝果汁?!”李旦简直快要被李显给气死了。
“为什么没有心思?”李显现在可以说是最近这一年以来最放松的时候,只可惜他的好弟弟不肯让他放松,几乎是他前脚搬进了王府,后脚李旦就找过来了。
李显的王府依旧是以前的王府,只不过摄政王是超一品,虽然现在没有这个说法,但是各种规格待遇也比之前好很多,最明显的例子大概就是他的王府比之前扩大了一倍!对此李显并没有拒绝,如果是刚穿过来的时候他还会觉得自己一个人占这么大地方太奢侈了,但是现在他知道一个人的各种待遇代表着他的地位,如果空有地位而待遇上不去也会让人轻视。
无论如何他的摄政王地位不能被任何人忽视,哪怕是武后也不行。
“你为什么非要禅位?纵然阿娘……也不是没有一搏之力!”
“然后呢?杀个血流成河?”
李旦忽然就站起来喝道:“那又怎么样?自古以来权力交替血流成河的还少吗?你怎么知道你退了就不会血流成河了?”李旦走到门口指着外面说道:“你现在只知道躲在这里消极避世,你怎么不去听听外面把你骂成了什么样?”
李显似乎并不介意李旦的无力,抬眼看他问道:“哦?骂成什么样了?”
李旦差点被他这个无所谓的样子给气吐血,他愤愤的坐回去半天才说道:“他们说你是亡国之君。”
“哦,这样的可以抓起来了,大唐还在呢就敢说亡国两个字,不想活了是吧?”李显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
“还说你昏聩无道。”
“哦,所以我禅位了啊。”
李旦抹了把脸:“给我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否则别怪我用你的名义谋反啊。”
“你才不敢。”李显微微一笑,历史上李旦是个非常聪明的人,最擅长的就是审时度势,李旦又没有被穿,所以李显说他不敢。
李旦冷笑,直接丢出一份手书说道:“自己看吧。”
李显拿起来之后看了一眼顿时大惊:“你们还真敢啊?”
那份手书上写的内容十分简单,就是说太后乱政,天下不宁,所以他们要起兵勤王,拨乱反正!在这份手书之后就是一溜的签名,李旦的签名就不说了,后面还跟着一群大臣的签名,其中很多都是武将,比如说刘仁轨程务挺娄师德这些,李显看到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当初不是并没有反对禅位吗?”李显脸上的表情总算是凝重了一些,现在徐敬业那里还没有平乱,他们这是要跟着同流合污?
“没反对不代表赞成,当时你半个月没露面,好不容易出来了还是因为东宫有人触柱而死,然后你还……瘦成这个样子,所有人都觉得你是逼不得已好吗?”
李显抹了把脸,有些烦躁的说道:“不要搞这些,我宁愿退位都不想正面冲突为的不就是保住这些人的命吗?他们怎么就这么爱找死呢?”
李旦坐在那里没说话,李显只好继续说道:“他们手中有兵权不假,可你觉得阿娘不懂这个道理?她不知道这些人会影响到她掌权,我再不出来,这些人恐怕就都要被她弄死了!“历史上武后掌权也不是一开始就上位当皇帝的,她先是废中宗,然后立睿宗,却把睿宗软禁在偏殿,在睿宗在位的时期就开始大肆揽权,当时这些武将也是不服,最后怎么样了?这些武将再有不是功勋不还是被武后一个个的给弄死了?
因为当时在位的是睿宗啊,武后是太后临朝,从先帝开始就定下的武后能够参与政事的基调,就算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可那又怎么样?
武将的凋零使得大唐的版图一再缩水,武则天在位时期文治暂且不说,武功比李治差远了这还是真的,当时的吐蕃,突厥,甚至连契丹都敢过来欺负大唐,是为什么?
李显怕的就是他再不主动退一步那些武将会遭到武后毒手,所以才这样做,否则他不知道自己现在依旧很危险?摄政王的权利能够比的上皇帝?结果这些人居然还要找死!
大唐的军队制度注定了谋反的人没有好下场,尤其是武将官职越高越是费劲,因为他们没有兵权,兵权都在基层手里面,他们想要调兵遣将没有人听!而基层军官谁活得好好的非要去造反呢?
李旦听了之后也说道:“那你现在不是正好可以翻盘?”
“翻什么翻?先是禅位然后再谋反,你嫌我被骂的还不够爽是吗?”李显有些没好气,他当然知道天下很多读书人都在骂他。
严格来说的话,那些读书人大概就跟后世的公知差不多了,没事儿闲的就批判一下体制,只不过他们没有为别的国家服务,纯粹就是想要吸引眼球,享受一下指点江山的乐趣,而他们的眼界却注定了他们就算指点江山的资格都没有。
看看那些世家,有一个跳出来骂的吗?哦,李家就例外了,李显的几个皇叔真是恨不得提刀过来把他给砍了。
李旦也沉默了,半晌才问道:“那就只能这样?”
“什么叫只能这样?现在还有回旋的余地,我知道大家在担心什么,我建议是……釜底抽薪。阿娘上位肯定要扶持武家的,武家的那几个人没有一个成器的,都想办法收拾了吧。”李显看着自己的手,说实话他也有些犹豫,因为别人可能做坏事而定罪这件事本身就不对。
之前他也是抱着如果武承嗣他们肯老实,别心大的想要当什么太子,他也无所谓,不管武后怎么折腾,到最后这个江山还是要姓李的。
但是从最近的收集资料上来看,武承嗣真的是很成问题,自从武后变成圣母武皇之后,武承嗣的身价就水涨船高隐隐有跟李旦媲美的意思,而现在的武承嗣已经开始收受贿赂买官卖官,甚至开始各种给武后宣传造势。
说实话在看到那些资料的时候,李显还是有些遗憾的,他还记得当初武承嗣刚回到长安的时候,看上去就是一个清秀而又怯懦的少年,不知道这些年他怎么变成了这样。
李旦听了之后倒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他早就看武承嗣和武三思不顺眼了,最近听说阿娘还要将他们封王,李旦心有不满可是他人微言轻,纵然有亲王之位却没有相应的话语权,现在李显主动这么说了,他也算是放心了。
只不过李显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大吃一惊,李显说:“平了徐敬业之后,我会回长安。”
“阿娘……未必愿意回长安吧?”李旦十分清楚在洛阳武后有根基,而在长安她就不行了。
“她不回就不回,我回去是因为要做好最坏的准备。”李显思考了半晌说道:“到时候我要带走一批人,你是留下还是跟我走?”
李旦当然是想跟李显走的,但是他想了想还是说道:“看需要吧。”
李显微微一笑,哪怕李旦接触朝政时间不算很长,也没设么明显的政绩,不过在政治素养这方面已经培养出来了。
“徐敬业那边,真的不救一下?”
李显无奈:“怎么救?他……他谋反就谋反了,还拉上一批人说是复辟,这也就算了,他还擅杀朝廷命官,是在他揭竿而起的那一刻,他就活不了啦。现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别让他连累李司空和徐家其他人了。”
李旦半晌问道:“你说会派谁去平乱?”
“看谁会同意去吧。”李显觉得现在的局势真是乱的一比,整个朝堂水已经混的不行了。
李旦本来还有点不明白,等过了两天之后才懂了李显说的话,武皇的确是点了几个武将去平定叛乱,这其中就有娄师德,结果娄师德当天就病了,还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让他带兵简直就是不人道。
同样的朝廷之内很多别的将领也都跟着相继病倒,弄得洛阳城内一时之间人心惶惶,都以为是出了什么厉害的疫病。
最后还是让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大总管,率兵讨伐,徐敬业等人本来就是临时起兵,手上兵马并不多,再加上他的领兵之术跟他的祖父比起来真是差的太远了,失败也是在情理之中。
最后徐敬业自然是要杀掉的,只不过在李显的求情之下,徐敬业父祖官名保住了,只是他的家人……李显就算再怎么努力也很难为徐敬业说话,毕竟谋反就是谋反,不管你谋反的理由是什么,没有夷三族就已经是武皇看在李显的面子上手下留情了。
在徐敬业被平之后,李显就上书称要回长安监国,当然了,上书是写的十分声情并茂的,声称:先皇久念长安,病中犹殷殷叮嘱若有机会回归长安,近日多梦先帝,心中感怀,是以决意回长安以全先帝遗念。
这封上书上去之后群臣都有点无力了,你这梦做的是不是也太多了点?梦完黄帝梦先帝,下一次你要梦谁了?
武武皇在拿到这封诏书之后犹豫了许久,她知道其实最好是将李显放到眼皮子底下,这样对方有什么动作她能及时反映,她一点都不相信对方就这么安安分分的当了摄政王,可是转念一想就算把他扣在洛阳又能怎么样呢?
李显根本就是个烫手山芋,碰不得也捧不得,上次软禁半月就下了夏雪,这儿子太灵异了,放在身边简直就是闹心。
她拿着奏疏发了半天的呆,最后问向身边的一个二十左右的小娘子:“上官,依你看如何?”
那个小娘子正是上官婉儿,此时上官婉儿已经二十一岁,她从十四岁开始跟着武后帮她处理各种事情,到如今已经七年了,虽然实际上上官婉儿并没有嫁人,她却依旧梳着妇人的发式——因为当初武皇为了方便给上官婉儿更大的权利,而给她了一个才人位份。
是的,按照实际情况来说,上官婉儿此时是先帝才人。
上官婉儿十分聪慧,在看到这封奏疏之后沉吟半晌才说道:“圣人,长安离洛阳千里之远,摄政王此去恐怕隐患巨大。”
武武皇叹了口气:“你说的我何尝不知?只是……留不得他了,留他在洛阳终究是我的掣肘,若非我此时离不得你,只怕还要让你随他去长安了。”
上官婉儿目色一闪,知道武皇这是已经下定主意了,果然武皇在提笔便在奏疏上写下了批复。
李显在知道武皇同意之后,于是十分得寸进尺的又上了一封奏疏,这一份奏疏大部分是由各种名单组成的——都是他要带到长安的人。
摄政王回长安也是有名头的,武皇给了他一个去长安监国的名头,否则怎么解释让摄政王长期留在长安的?跟朝廷脱节的摄政王还能是摄政王吗?哪怕这是李显主动上书要求的也没用,那些人自然会脑补出各种李显被压迫被威胁的戏码,武皇不怕那些人脑补,但是她初登大位百废俱兴,在其位谋其政,她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一点也不想将时间再浪费于那些阴谋诡计之上。
再接到李显的奏疏之后,武皇是又好气又好笑,别的不说,这份得寸进尺的本事李显还真是数十年如一日。不过在看到那份名单之后她就多少有些放心了,因为李显带走的大部分都是武将,而且还都是不太合作的武将,武皇早就对这些人动杀心了。
李显要求带走这些人武皇也猜得到,不就是想要保他们一命吗?她也不在意,这些人跟着李显走就跟着他走吧,也省的在这里给她挡路,如果武皇想要杀这些人就算这些人再长安又能如何?
如果这些人犯事儿那就更好了,武皇可以顺便牵连到李显身上,这位摄政王杀是不能杀的,但是削权却是可以,只不过现在没有合适的借口而已。
除了这些武将之外,唯一能够跟文臣沾上边的大概也就是郑玘了,然而郑玘是卫尉卿,武皇顺便就将李显叫过来说道:“卫尉卿是要护卫皇城的,你把他带走了,这洛阳皇城怎么办?”
李显知道武皇早就想把郑玘调走了,如果李显坚持的话完全可以用卫尉还有少卿官职来堵,不过并没有意义,官职大小有的时候也要看实权,一个没有实权的卫尉卿和一个有实权有皇帝撑腰的卫尉少卿,那力量恐怕都不在一个档次。
李显顺便就说到:“既然如此,正好礼部尚书空缺,不如就让郑清澄去吧。”
武皇听了之后顿了一顿说道:“如此,也好,此外可还有别的要求?”
李显笑着说道:“阿娘莫要担心,我只是回长安而已,洛阳虽好在我眼里终究不如长安。”
一副看上去母慈子孝的画面实际上却不过是李显和武皇在博弈而已,李显开口就要礼部尚书主要是因为现在礼部尚书的确是空缺,而且他听说武皇有意让武承嗣当礼部尚书。
武承嗣他何德何能呢?就算是皇子都没有上来就当尚书的,六部尚书哪怕算不上位极人臣也是位高权重了,郑玘现在这个年龄做尚书都会被人怀疑年龄不够,武承嗣一从政年龄不够,二也没有功绩,让这么一个人当上书他能呕死。
而卫尉卿,李显相信武皇不可能让武承嗣来的,卫尉卿这个职位太重要,关乎到武皇的身家性命,武皇纵然大力扶持武氏宗族却也十分清楚自己侄子的能力,武承嗣哪有带兵的经验呢?
李显不能明着压武承嗣,也只能从这里面着手了。武皇同意了,于是郑玘转头就从卫尉卿变成了礼部尚书,然后跟着李显去长安监国。
李显带走了以刘仁轨程务挺娄师德为首的将领,很多人本来都以为李显去长安是为了复辟,但是看到他带的人之后不由得都有些叹气,虽然这些武将都不错,但是文臣有文臣的优点,李显带的人显然支撑不起一个朝廷的运作,哪怕武力值比武皇这边强,实际上后勤的运作却是短板,李显也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估计带着这些人他也不敢轻易起兵。
让大家都很意外的是豫王李旦居然也上书要求去长安,武皇干脆眼不见心不烦的都同意了。至此,天下间皆以为武皇同两子离心离德,唯有一女可解膝下荒凉。